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

2022-02-21 00:48吴沁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吴沁阳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从内在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从“思政”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同时共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2-00-03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承担着构建我国“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艰巨任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清晰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2]。通过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在校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的内容,旨在引领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念,使其认清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校大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意识形态的养成和教育尤其重要。思政课程是党领导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高校内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必须要守好思政课程这一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健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则强调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类课程也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该教育理念要求要将各类专业课内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出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再将其融入授课过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课程思政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给各类专业课程融入生机。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的有力手段。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关联

(一)根本任务和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的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应当为国家服务,按照国家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高校思政课属于必修课,加强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是占领意识形态高地的必然举措。大学生只有将主流价值观念内化才能顺利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现实的、真正的需要。提供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满足大学生的这一需要[4]。激发大学生对这一需要的意识并提供丰富、全面的思政理论、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持续、深远的,正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这也是思政课程根本任务和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从其根本任务和目标上看,与思政课程是一致的。高校内的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内容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如符合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探索精神等。课程思政在建设中,把这类资源挖掘出来,并以隐性手段传达给学生,充分利用了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在育人环节上的协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標“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二者共同承担此任务,共同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这是二者在根本任务和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育人目标和方向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人无德不立”,高校除了承担为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同时也应该着重承担起“德育”的工作,德育和智育要放到同等重要程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校要突出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即实施校内的课程德育。有学者认为,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即为课程德育,学生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1]。课程德育通过学生在校最主要的活动——课程学习来进行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肩负着实施课程德育的责任,这是二者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西方多种思潮侵袭的危险,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高校要明确育人目标,在课程学习中把思想、道德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引导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做遵守社会公德、有政治信仰、怀揣理想信念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

毋庸置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保持相同的政治方向,做到“同向同行”,简言之,就是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行”。在实际教学中,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保持一致、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合力,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课程脱离了孤岛的现象,也为长期与思政教育脱节的专业课增添了活力,高校教育要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利”这一误区,将课程思政最终落在实处,确保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本质都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对所有课程都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对象,因此二者在教学任务和要求上具有一致性。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全力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人才。为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的主要地位,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意识,授课要坚守纪律,不把敏感话题带到课堂中,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其他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也要强化德育部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做到通力合作,共同进步,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将思政内容和其他各类专业课完美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除此之外,二者对全体教师的品德也提出了一致性要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所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点要求[2],这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也是全体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坚持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做党和国家信赖的育人主体力量。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

(一)“思政”重点不同

思政课程是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必修的思政理论课程,其重点在于理论的学习;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主要强调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潜在的思政资源加强专业课价值引领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政”和专业课中的“思政”把握不好重点就极易混淆,要明确课程思政是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而不是把思政课搬到专业课课堂上来。

区分“思政”重点的不同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等同于全课程“思政化”,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同的“思政”重点,就是要把握好课堂中“思政”的“度”,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在课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思政元素,而是要以专业的角度和关联程度,把与专业课程有关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生动讲述,融入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生拉硬拽,把不相关的思政内容在课堂上强行灌输,绝不能无中生有,强行添加与本课程无关的思政元素,把专业课变成了思政课,忽视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行灌输只会适得其反。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完整、规范的理论体系,在加强思政课理论灌输的同时,要适时与课程思政建设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经验以思政理论升华,丰富专业课的精神内涵,一起完成“润物无声”的育人过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把握好各自“思政”的重点,符合精神引领和知识传授同步进行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上,思政教师同专业课教师要守好各自的“渠”,抓住各自的“思政”重点,共同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二)“思政”地位不同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只有将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的工作做好,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先要明确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从”地位,才能做到相互配合,协同进步,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地位上是“基础与完善”的关系,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程基础上的完善,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可将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课程思政”的补充作用,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发挥出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青年人的精神和思想面临着遭受侵袭的危险,思政课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这一主渠道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抗击侵袭的“坚固堤坝”,保护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栋梁保驾护航。“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举措是协同思政课程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把手,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中的活力源泉就顺着“课程思政”建设出的若干支细小的“一段渠”,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各类专业课程输送活力与生机,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得以被挖掘出来。同样,这也是对思政课程理论内容的强调与升华。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让思政课程摆脱一直以来的孤岛境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了融合,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可以同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出的这“一段渠”和思政课程“主渠道”同向前进,二者协同发展,相辅相成,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创新和发展[2],不断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真正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思政”渠道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与隐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同渠道[6],思政课程是通过显性传达这一渠道来实施思政教育的,高校有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能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必修课的方式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让大学生构建起思政理论框架。意识形态教育的指向性明显,覆盖面广,这是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课程思政则是在构建好大学生思政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隐性手段和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放到生活和实践中去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就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手段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为专业课提供鲜活典型的案例、强化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等,巧妙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其隐蔽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是课程思政具有的独特优势。虽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挥“思政”作用的渠道不同,但二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显”“隐”互补,协同育人,共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和进步,也是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最优化的有力手段。

作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应该被进一步强化。高校要进一步重视思政课程的授课课时和课程考查,确保是按照国家规划的教学目标和课时来进行的,也要更加严格地对待考查的方式。除了以答卷形式來考察,也可以增加创新性的考察方式,如让学生制作近代史题材的小视频并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或举办党史知识竞赛、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等,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掌握,要确保思政课程覆盖全校每位学生,从显性渠道对学生进行公开、直接的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从内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贴近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添加在课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非“画蛇添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类思政课程内容生硬地搬到专业课堂上,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反感,好的课程思政要做到如盐在水,这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新要求,在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创新授课方式,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内容融合,润物无声般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良好影响,从隐性渠道施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突破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颈,提升教育实效,就要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和探究,取长补短,以便二者能发挥出各自的最大优势,最终生产出成熟的育人模式。高校要重视协调二者的关系,以思政课程为基础,以课程思政为把手,进一步为高校内“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添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2]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84-87.

[3]郑泽宝,等.课程思政建设在地方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1(2):170-171.

[4]张磊.医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8.

[5]井浩.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陕西日报,2019-06-14(6).

[6]喻江亭.新时代高校“五个思政”一体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9.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