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起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责任,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不断放大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共富的“乘数效应”。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核心是党的领导,落实靠基层组织,要始终坚持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组织功能,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巩固好发挥好。
坚持齐抓共管,凝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好共同富裕之路,不能靠“单打独斗”,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各方力量,层层传导压力,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近年来,盐城市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市、县、镇、村联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落实机制,定期召开专题现场会,及时发现、研究、解决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解难点。注重发挥全市农村党建联席会议作用,引导各成员单位围绕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共同谋划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不断提高财政、土地、科技、人才、金融等工作的协同性。积极构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功能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构架,推动形成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机制,充分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
强化鼓励激励,释放动力。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以“确定性努力”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多维度考量、全方位跟进,研究细化激励基层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具体办法。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常态化机制。在2021年乡镇换届中全市共选拔96名“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其中优秀村书记27名、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13名、第一书记11名。严格落实村书记待遇,建立村干部报酬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作贡献挂钩机制,合理确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积极推动办理企业年金,让村干部工作有充足干劲、生活无后顾之忧。
注重减负增效,保证精力。农村是各级政策落实的“最基层”,也是各种压力传导的“最末端”。村干部如果处理具体事务的时间过多,带民增收致富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应减少。要从组织部门职能职责出发,优化考核方式,杜绝“不在其位偏谋其政”的越权考核、留“印”不留“心”的痕迹考核、“另起炉灶、层层加码”的反复考核;清理、归并、减少各类会议活动,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可以合并召开的会议套搭安排。及时出台《规范行政村社区履职事项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的实施办法》,制定统计数据“一套表”,党建、民生“两本账”,主体责任、事项准入和负面事项“三张清单”,严控村级组织协助办理事项。专门制定“负面清单”,明确不得要求村书记参加会议的“十种情形”,坚决杜绝部分基层党委“以会议落实会议”等不实之风,将村级组织从事务负担的“樊笼”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谋要事、干实事。
乡村振兴进度快不快、共同富裕成色足不足,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状态、干劲。要严格按照“尽锐出战”的原则,聚焦基层组织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现实需要,加快培育一支能扛硬活、堪当重任的攻坚队伍。
放大头雁“领飞效应”。书记站前头、班子有劲头,发展才会有准头。我们全面落实村书记“县镇共管”制度,及时制定村干部入职标准、负面清单和选聘实施办法,大力选拔“双好双强”型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退役士兵“村干部培养选聘千人计划”,三批累计选聘1845名退役士兵到村任职,目前已有926人进班子、92人任书记。实施“百名创业支书”培育计划,择优遴选103名致富有招数、带富有路数的党员能人,到经济相对薄弱村担任村书记,带头创办村集体经济项目。全面推行村干部专业化星级管理,按照村书记(主任)、“两委”副职、一般村干部三个类别,实施分类分岗分级管理。举办乡村振兴“擂台比武”“书记论坛”,县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村书记工作交流会,积极选派村干部到苏南或市内经济发达村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履职尽责、富民强村的能力。县镇联动综合分析研判村干部履职情况,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村书记的监督管理,对不胜任、不合格、群众认可度不高的村干部,依照有关程序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放大骨干“示范效应”。一名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近年来,盐城市不断放大“统一活动日”品牌效应。每月20日,全市2.5万个基层党组织、48万名党员集中上党课、访民生、解难题,真正把先进标尺“立”起来、先锋形象“亮”起来。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持续深化党员“积分制”管理,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作用,实施党群“牵手致富”工程,让党员大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目前,全市共培植党员大户1.1万名,带动12.4万农民增收致富,“致富能手盼入党、农村党员致富忙”蔚成风气。
放大菁英“激活效应”。乡村振兴是人才支撑的振兴,必须强化政策驱动、组织推动,促进各类人才下乡、返乡、留乡。2022年以来,我们着眼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探索实施百名菁英“强村行动”,设置“村务管理岗”和“兴农创业岗”,重点引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中专院校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推进基层人才“蓄水池”扩容更新。市县联动加强本土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育,深化实施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引导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建立健全县、镇、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乡贤能人“主动回流”、反哺家乡。
“大河有水小河满”。促进共同富裕,想方设法做大“蛋糕”是基础。要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视野、创新思路、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积极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村强”带动“民富”。
“党建+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产业振兴“打头”、组织振兴“托底”。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等农业产业链,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连、市场相通的原则,指导各县(市、区)成立农业产业功能党委。探索成立乡镇片区党委,统一配置下辖村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发展集体项目。着力深化产业链、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创业型党组织建设,以组织设置创新带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目前,全市已建立产业链和农民经纪人党支部210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2535个、家庭农场党支部40个。用好用活农村支部“富民七法”“强村十八策”“强村十八招”,依托产业基地、产业龙头、产业协会等载体,探索“产业+支部+经济薄弱村”“产业+支部+低收入户”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实现抓党建、兴产业、促发展的良性互动。
“党建+金融”破解资金瓶颈。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扶持”,乡村振兴更需要金融“撬动”。2022年以来,盐城市为破解农村发展融资难等现实瓶颈,积极整合资源、聚合力量,为村级组织创新创业提供“第一桶金”,研究出台鼓励村党组织创办集体经济项目实施细则。市级发起成立总规模2亿元的苏银乡村振兴发展基金,设立总量达300亿元的专项信贷额度;县级设立财政风险补偿资金,开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家庭农场生产服务等金融扶持产品,确保贷款有贴息、风险有共担、资源有供给、创业有兜底。举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大赛,组织由村干部或能人大户以集体性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集体农场、农业企业等经营实体参赛,对优质集体增收项目给予奖励,推动形成“村集体创业比思路、村干部带富闯新路”的浓厚氛围。
“党建+电商”拓展销售市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逐步兴起。我们着眼激发“小农户”中“大市场”的潜力,提高农民对电商的接受程度,凸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快农村物流的配送速度,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快递进村、产品出村”行动。充分发挥市县快递行业党委成员单位作用,整合电商、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等多层面物流渠道,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物流配送率,实现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运行高效、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服务到位。总结推广“支部+合作社+电商物流”模式,引导农民强化网络售货意识,把手机作为新“农具”,把直播作为新“农活”。2022年以来,全市已有58个网红直播村开播运营,实现线上销售额7000多万元,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致富。
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奋斗来实现,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创造、人人享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立足组织部门职能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均衡配置,使农村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农民群众。
保证土地收益。承包地、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关系农民生计。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很大程度上“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较低。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把土地盘活,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更大收益。近年来,我们积极协调农村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研究盘活土地存量资源的办法,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支持发展村级实体经济项目;对集中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房改善等整理或溢出的土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对村内闲置校舍、厂房、老村部等进行盘活利用,鼓励支持村集体以不动产入股经营开发,允许对地上建筑物依法改造,最大程度让“沉睡”资源“活”起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大力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小田变大田”“农民变股东”,让农民租金得收入、务工挣收入、分红增收入。
强化结对帮带。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需要以“强”带“弱”、以“先”帮“后”,促进动态均衡,实现整体提升。长期以来,盐城市广泛采取部门帮扶、强弱结对、村企共建等形式,推动精锐力量、优质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盐城市委组织部直接挂钩联系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专项整顿重点乡镇,对问题突出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由县级组织部门直接挂钩联系,不整顿到位不脱钩。发挥强村示范带动作用,每个县(市、区)确定一定数量的示范村,通过联合党委、中心村党委等方式,“一对一”或“一对多”联系帮带邻近弱村,促进共同发展。深化抓党建促联建、打造铁军“红八联”行动,选派46家重点房地产和建筑行业的企业挂钩93个经济相对薄弱村、12家市国企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及下属分公司党组织挂钩128个烈士命名镇村,落实党建联建项目232个,不断推动村企资源对接、需求对接、项目对接,实现互促并进、互利共赢。
提高实用技能。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们建立培训师资库,编制优秀实践案例,打造乡村振兴优质现场教学点,推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互学互用。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市县联动每年对全市2141名村书记进行全覆盖培训,择优选聘50名村书记担任名校优生实践“导师”,为他们上好基层历练“第一课”。分期分批组织党员骨干、青年农民、种养大户等,到农业学校、职业院校参加农业技能和创业就业培训。定期邀请市县农技专家深入基层、送教上门,让广大农民端起“技能碗”、吃上“手艺饭”,以富“脑袋”促进富“口袋”。
推动服务优化。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全面的富裕,既要有物质上的富有,也要有精神上的富足。2022年以来,我们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等问题,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试点建设50个乡村党群服务综合体。聚焦便民服务、文明实践、创新创业、医疗保障等功能,全面推广“十有”微服务,有力推动“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广泛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着力解决一批长期困扰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推进县、镇、村三级干部“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2022年以来,266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示范带头,124名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接挂钩辖区最薄弱村,6100多件“具体小事”已经办成,300多件“棘手难事”正在解决。干部走访常来常往的“脚步”,温暖了群众的心,营造了党群同心同向同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