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探思

2022-02-20 04:02潘传姣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1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  要:课程思政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能够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教育格局,能够有效将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教学融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多元一体化的教学结构,从而为高校的教育教学谋求新的发展思路。由此不难看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高校要时刻保持问题意识,不断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高校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文章主要探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在问题意识指引下,制订相关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096-04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处于学。新时代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新征程,要不断提高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以此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指明了方向。正因如此,教师应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客观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备前瞻性思维,深入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进一步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概述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要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这样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增强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价值观念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端正的行为举止,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是“育德”先“育人”的集中体现,从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矛盾出发,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利于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要求[1]。

其次,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协同育人”。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建设人才的育人场所,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党和国家对高校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应始终秉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专业课程相融合,使各类课程教学能够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从而实现协同育人,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有效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

最后,课程思政的教育结构是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施,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育结构,在课程融合的背景下,构建了立体多元这一全新的教育结构,符合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育人需求。在这样的教育结构下,学生会重新思考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助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问题意识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问题做出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作为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问题的存在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探索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识。

(一)问题意识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黨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引,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深刻思考了如何将思政教育贯穿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进一步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整体目标。课程思政这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满足了新时期的育人要求,改革了高校的教学思路,课程思政解决了“如何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与各类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思政教学质量,还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问题意识解决了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单一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备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教育上,忽略了启发学生政治思想,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导致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单一,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增强了思政教学的局限性,不利于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在问题意识下,高校深刻地反思了这一问题,随着课程思政的实施,解决了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单一的问题,各类课程在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过程中,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教学途径,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起到了高校教育教学育人的作用效果。

(三)问题意识改变了各类课程教师的思想认知

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集中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遵循学校的教学计划,按照教学大纲实施相关的教学活动,未能在教学中进行“育人”的教育引导,无法引导学生创建正确的思想价值。而课程思政教育形式的构建,改变了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认知,使他们基于问题意识探索了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策略,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创造无限的发展可能[2]。

(四)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年来,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变化,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性,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模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因此,问题意识不仅对课程思政的改革十分重要,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亟须解决的教学矛盾,渗透到课程思政教学中去,借助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三、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发现,当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教师的教学环节,还存在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需要进一步树立问题意识,客观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便制订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一)教师不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教学,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到了大学阶段,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上,不少教师习惯性地认为思政教育要通过专门的思政课程,由专业的教师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因此,不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渗透较少,不具备积极的思政教育责任意识。即便是在学校的硬性要求下,教师也是象征性地引导,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联系性不强,不符合课程思政的构建标准。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渠道单一

如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逐渐被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这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课程思政建设的渠道单一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使得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还需要进行深入改革,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拓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在不脱离专业发展的前提下,融入内容新颖、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大学生的配合度低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参与度低,受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大部分学生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交上。这也是制约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影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四)高校的支持力度不足

为了确保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将教育资金和教学资源分配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未能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资金资源上的支持,导致教师形单影只,无法凭借教师自身的力量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发展中,尚未意识到思政教育的真正意义,虽然每所高校都开设了思政教育相关课程,但迫于教育部门的压力,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的价值,不仅制约了思政教育教学价值的展现,还限制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教学改革。

四、将问题意识作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引

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要具备发现问题的敏感,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拥有正确的教学认知和思想认知。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客观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贡献自身力量,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

(一)了解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了解基本理论问题能够为教师提供指导实践,存在的基本理论问题也并不是单一的,它包括思想认知上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上的理论问题,因此,需要教师从这两个层面出发,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讨论,从而制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建议或参考意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清晰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异同点,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实现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同向同行,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作用,給予学生积极的帮助和引导[3]。其次,还需要教师从专业课程角度出发,避免忽略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充分考虑课程理论,构建全新的育人体系。考虑到高校课程种类较多,专业性较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具备完善的政治认知和专业的教学能力,并且还要具备前瞻性思维,这样才能改变“思政课程”的单一性,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二)关注历史政治问题与时事热点问题

毛泽东同志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强烈的问题意识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参考,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以此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历史政治问题,带领学生回顾我国发展历程的艰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如此,历史政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好地集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注意力,教师可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在适当的渲染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4]。

时事热点问题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能够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可称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合理把控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解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教师在课堂中的配合,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会意识到无论处于怎样的发展境地,都要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强烈信心。

(三)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需求和供给构成了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否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在高校的教育方面,出现的矛盾问题则是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间的矛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遵循社会的发展模式,在充分考虑人才需求的同时,掌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扎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高校要时刻关注人才需求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将问题意识渗透到课程思政的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中,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全新的教育发展路径,扩展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教师还应明确学生的政治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探索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完成最终的育人目标。

(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也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考虑教师的政治素养,这关系到其能否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高校要从帮助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出发,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责任与使命,能够投身于教学研究中,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5]。这就需要高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和进修机遇,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政治观念,洞悉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找到教学突破口,组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团隊。从而更好地解决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

(五)发挥高校党支部的作用

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的责任主体在于高校的党支部,尤其是教工党支部,作为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要强化教职工的党政意识,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职责,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政治思想,使学生快速发展成为思想上的“先锋者”。因此,在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教工党支部要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将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发展需求、学生教育需求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工作方法。在加强教职工培训的同时,强化高校党支部职能,提升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意识,确保教职工能够处理好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研究、党建之间的关系。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克服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发挥高校中党员的影响力,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提出宝贵的指导性建议,帮助专业课程教师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高校的党建工作联系在一起,加快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实现科学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协同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洞悉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在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扩展课程思政建设渠道的基础上,丰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保障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联系性。将问题作为改革的方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结合历史问题、时事热点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学生需求问题,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以解决教学根本任务为出发点,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志伟. 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中关于教师综合学养的思考[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1):73-76+84.

[2] 马明飞,李浙. “海洋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J]. 航海教育研究,2021,38(01):69-72+83.

[3] 张华. 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D].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20.

[4] 李祥祥,朱凤荣,徐叶.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55-60.

[5] 孙志伟. 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1):93-97.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基于智慧建造的城建类专业集群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2020JGLX069);河南城建学院校级重大项目“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13);河南城建学院校级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空间定位技术”(项目编号:202037)。

作者简介:潘传姣(1978—),女,硕士,河南城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GNSS技术应用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