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霞 王开莉
摘 要: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时代赋予家庭的重大使命,事关民族、国家的未来。家庭是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摇篮和重要场所,但是,通过实地走访和随机采访发现,家庭在青少年教育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着问题,面临着挑战。本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状中分析原因,提出重视家庭建设、家庭要担起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责任、积极探索引导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58.6;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052-04
青少年成长成材不仅关系每个家庭,而且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必须重视青少年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既是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也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需要。家庭作为青少年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 是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摇篮,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有着基础的导向作用。从家庭微系统视域出发,准确分析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在价值观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积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在青少年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及家庭教育
Bronfenbrenner在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一书中提出微系统概念,他认为微系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接触的环境中所经历和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在家庭这个稳定系统中进行家庭成员间的交互作用时,形成了特定的交往模式,构成了比较稳定的家庭结构,家庭或家庭内成员不断与家庭外成员或家庭外系统发生交互作用[1],让稳定系统又具有开放性,家庭是个开放性系统,這个系统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家庭是人类最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辞海》中指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2]。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狭义上,家庭教育是由家长(或家里长者)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上,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3]。邓佐君提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能够培养孩子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性的教育活动,是家庭职能的体现。”[4]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即为家庭的环境、氛围以及家庭生活中,父母有意识地、直接地、间接地贯穿子女一生的教育影响的家庭实践活动和家庭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家庭教育更倾向于家长的思想、行为等言传身教的影响,其内容具体包括智力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父母对孩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执着专注等道德品质的教育,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父母身心健康,才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阳光豁达、自信勇敢的品质让孩子一生受益无穷。尽管每位父母学历、工作背景等不同,但在帮助孩子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知识积累方面的初衷是相同的;尽管家庭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不同,但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都希望孩子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家庭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和不同成长环境以及不同性格、不同情(智)商的孩子,传承父母的性格、知识和能力也不相同,父母挖掘孩子其潜能和其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家庭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奠基石。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家庭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把家庭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必须坚持以德树人、以德启智、以德赋能、以德强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着眼未来,把家庭建设与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但是家庭教育的现状尤其是以家长为主体、以家庭为主阵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存在不足。
(一)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现状
首先,城市家庭教育环境优于农村。城市家庭父母大多都在孩子身边,和孩子朝夕相处,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日常陪伴、引导和督促;城市家庭父母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父母,相对了解和重视孩子学业情况和身心健康。但城市父母受“家庭本位”教育观念影响,认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成才是家庭的大事,一味地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反而不利于孩子性格养成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使孩子呈现心理亚健康状态,缺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农村家庭教育父母缺位严重。尤其是山区,农村家庭因经济原因,父母不得不远走发达地区打工挣钱,隔代教育现象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家庭关爱的缺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孤僻,行为、性格、习惯的养成也缺乏家长的示范和引导,家庭教育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最后,不少留守儿童又是隔代教育,祖辈们无法应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灵成长、价值观形成重视不够,导致一些孩子行为出现偏差、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心理欠缺甚至扭曲,出现逃课、厌学、早恋现象;甚至出现偷财物、侮辱师生、不珍爱生命等现象。由此可看出,家庭经济收入差距拉开了城乡家庭教育差距。
(二)新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与挑战
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无论城市、农村,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让孩子承受着家庭的期望和压力,但由于父母在知识结构、教育方法方面的欠缺,许多独生子女大都性格孤僻、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人际相容性差、注重享乐、自私自利等特点。此外,家长重分数轻道德,过分重视智力教育投资,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以及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反映出的问题是祖辈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辅导孙辈学业困难,与孙辈在精神和心理上存在严重的代沟,无法应对青春期的孙辈。尤其是流动家庭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父母因自身文化素质、道德认知出现偏颇,当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时,受到社会负面的道德认知影响时,父母又因时间、空间等原因无法成为道德知识的给予者、道德问题的咨询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5],导致孩子的道德行为长期处于放任状态。
2. 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政治、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新时代教育的城镇化、信息化、本土化等因素影响,社会上呈现多元价值取向,世俗化、物质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佛系”青年等风气意识逐渐高涨,给青少年家庭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青少年群体中物质化、利益化、现实化、功利化等价值观念广泛存在,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孩子普遍不珍惜他人的劳动,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科技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改变了青少年游戏和消遣方式。父母面对“互联网+”“云教育”等新生事物,适应力不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隔代教育现象严重,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家风家教资源流失,青少年对外界影响缺乏理性思考和正确判断,物质化倾向和精神信仰的缺乏对家庭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也形成了一定挑战。
三、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家庭教育现状与总结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内容和家长教育能力的偏差,导致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家庭教育内容与特点,以及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本文从重视家庭建设,家庭要担起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引导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缩小城乡差距
拉开城乡家庭教育差距的因素之一在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为缩小城乡差距,必须依靠农村自身资源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发展道路。首先,应整合农村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盘活农村经济,用活农村资源。其次,健全城乡互助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带动农村就业,培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再者,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低保平均标准一致,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最后,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做好困难学生帮扶,定期深入农村学校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指导家长如何有效进行家庭教育。
(二)重视家庭建设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永远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场所。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人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庭建设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的建设,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第一环节,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针对流动家庭呈现出的问题,学校可为家长搭建学习平台,家长可参与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家庭建设水平,平台还可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提供家庭教育专业课程与指导。因为良好的家教、家风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传统美德,有利于青少年向上向善成长。由此可见,家庭建设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关系青少年未来方向,也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观得以践行的重要基石。
(三)家庭主动担责
在积极做好家庭建设的同时,家庭也要承担起青少年的抚养责任、管理责任、教育和情感交流责任。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影响重大,一旦家庭教育责任缺失,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统美德的塑造在家庭,青少年成长的根基在家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底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要承担起守护价值观的责任,自觉地为青少年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帮助,大力倡导优良家风,培育核心价值观,以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建设。
另一方面,家长要自我提升,了解现代教育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学习现代科学育人知识, 以良好的形象为孩子作榜样,教会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是一场修行,需要父母一边学习一边前行,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四)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父母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育人观念, 父母要营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学习型家庭氛围,在家庭的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
其次,树立全面发展人才观。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第一场所,要注重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全面发展,完善其知识结构,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形成、品质的提高,从而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再次,树立科学成才观。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的育人观难以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善于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其自主发展能力。第二,在家庭中,要营造宽松环境,教育孩子树立科学荣辱观,要学会用期待、信任、赞扬和温暖等理性的爱促进青少年的成长。第三,將核心价值观培养植根于青少年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健全人格、乐观自信。
(五)创新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家庭可利用寒暑期,开展户外活动教育实践。比如野外用餐光盘行动,户外生存技能教导,一方面教会教育孩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另一方面帮助提升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或者带孩子到红色教育基地或全国红色旅游景区聆听红色藏品故事,缅怀革命先辈,激发爱国热情,通过研学旅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引领,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父母应多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参观“红色少年”专题展览和体验活动,依托书店或者少儿图书馆的红色资源,如观看红色电影,讲演红色故事、诵读红色经典连环画等书籍,帮助青少年补足精神之“钙”,让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别开生面地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其次,形成家校共育合力。配合学校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和家庭教育讲座,形成家校共育强大合力。比如配合学校开展组织的亲子读书会、“经典诵读”体验活动,红色故事讲演,“对照先辈·学思践悟”“红色精神伴成长”“公益劳动”等主题班会活动,把价值观的构建从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这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境界、思维视野的提升,对青少年个人层面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为青少年行稳致远领航掌舵。
最后,家庭培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教条,更不是口号,而是青少年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更是青少年共同的精神追求,需要青少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只有融入青少年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父母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参与果子采摘节助农活动,或插秧、农民丰收节等体验活动,引导孩子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快乐,收获成就与责任,并由此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亿万家庭幸福,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父母要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守住边界,主动担起青少年家庭教育主责,以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建设,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创新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培育时代需要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徐文华. 高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7.
[2] 曾丽芳,陈云. 城郊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师道·教研,2018(07):17-19.
[3] 黄礼智. 谈谈家庭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咨询,2016(12):32-34.
[4] 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李瑞红. 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几点建议[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7):47-51.
(責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