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芳芳
【摘要】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是可爱的,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对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跨学科融合课程中,学生的多元智力得以充分发展,跨学科融合课程正是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学生所想、需学生所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向日葵花开了》跨学科融合课程本着学生为主,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课程中参与活动,以培养其各项能力。
【关键词】以生为本;跨学科;多元智能;劳动教育
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吃着葵瓜子聊天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葵瓜子的来历、精神意义、种植方法,学生却并不了解。种植可以结葵瓜子的向日葵,使学生既能了解葵瓜子的相关知识,又能增强其劳动技能。为此,我们将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作为课程实施对象,以语文、科学、综合实践、美术、音乐等跨学科融合,通过种植向日葵、观察记录向日葵成长、展示向日葵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劳动能力、实践能力。
一、设计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理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核心理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二)跨学科理论
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跨学科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些问题,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去解决。这些知识可能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甚至是交流合作的技巧,等等,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跨学科融合课程学习中得到提高。
(三)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分別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每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的每种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而一般来说,人们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智力的融合。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深圳这样的大都市中,学生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很陌生,只能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间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结合新课改的趋势,从重视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拓展视野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这是跨学科融合课程的重点。在种植向日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并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实践精神。
在《向日葵花开了》跨学科融合课程中,笔者设计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活动一:嗑瓜子,提出问题(葵瓜子是怎么来的)
活动目标:1.能在常见的嗑瓜子聊天的日常活动中提出问题;2.知道向日葵引进中国的历史。
具体内容:1.各科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葵瓜子是怎么来的;2.在温馨祥和的聊天氛围中,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网络收集学习关于向日葵引进中国的历史文献;3.学生分享向日葵引进历史,了解向日葵种植原产地;4.教师宣布项目式学习正式开始,指导学生分组,学生小组合作,畅谈向日葵种植想法。
(二)活动二:种瓜子,解决问题(种植向日葵)
活动目标:1.知道向日葵的种类及生长属性;2.学会向日葵的种植方法,正确播种向日葵;3.会借助工具测量及记录向日葵的生长情况;4.完成至少一幅有关向日葵的绘画作品;5.会唱歌曲《向阳花》。
具体内容:1.学生学习有关向日葵的生物属性,了解向日葵生长的过程;2.带领学生到学校顶楼幸福农场播下种子。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种植以及日常的种植管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进行浇水、施肥等;3.指导学生借助表格统计图等形式在向日葵生长的过程中,进行植株高度测量,并通过观察及数据,了解向日葵生长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解决,优化种植方案,使得植株获得更好的生长;4.在种植向日葵的过程中,特别是向日葵开花时,指导学生用画笔画下美丽的向日葵,让学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5.教授学生歌唱有关向日葵的歌曲,如《向阳花》,让学生收获种植的快乐。
(三)活动三:嗑瓜子,展示成果(我们与向日葵)
活动目标:1.通过赏析诗歌,了解向日葵的人文意义;2.乐于分享种植向日葵收获的快乐。
具体内容: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获亲自种植的葵瓜子;2.学生小组合作对葵瓜子进行加工,制成各种美食;3.师生共同享受瓜子美食,在品尝葵瓜子美食的同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有关向日葵植株或其象征描写的诗歌,如,梅尧臣的《葵花》、戴淑伦的《叹葵花》、刘克庄的《葵花二首》、徐寅的《蜀葵》、金鹏说的《葵花吟》等;组织欣赏学生的绘画作品;带领大家齐唱《向阳花》;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此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感想与收获。4.在葵瓜子美食分享会中,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完成一个以葵瓜子摆出来的艺术作品。
三、课程评价
在每个活动中, 笔者和学生一起商量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探究活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将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设计不同等级,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的评价。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结果以学生学习情况及作品为评定内容,从个人与团队两个角度开发灵活适用的评价维度量表,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所得。以下为课程实施成果成效。
(一)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实践出真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向日葵花开了》跨学科融合课程就是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感受劳动的魅力,亲身经历劳动的过程。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亲自拿着锄头松土、给向日葵埋土、定期施肥、定期浇水、测量记录。哪怕是冒着冬天冰冷的寒风或是顶着炎炎的烈日,也不能停止劳动。我们课程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用土不正确会导致向日葵缺乏肥料,需要及时更换新的泥土,而且还要给向日葵充足的阳光,也给了学生创造劳动智慧的机会。
(二)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向日葵是大自然中一种很常见的植物,我们吃过它的果实,知道它的故事和精神,但是是否真正了解过这个植物的全部?我们让学生从生活出发,讨论如何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开展向日葵的种植等一系列的探究。同时,在今后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用心体会,细心辨析。让学生学会亲近大自然,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探究的乐趣,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劳动能力,利用科学知识正确地与大自然相处。
(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在本课题探究过程中,一开始种植向日葵的时候,由于临近寒假,考虑到放假后向日葵无人照料,教师建议学生将自己的向日葵带回家去,寒假期间好好照料,期待来年它能够茁壮成长。但是由于照顾不周,又或者是环境的问题,很多向日葵后来都枯萎了,学生非常伤心。于是,他们不得不再重新种植向日葵,这样的经历让学生更加注重种植的方式和方法,后来将新一批的向日葵越种越好,慢慢长大长高、开花,他们别提有多开心了。这个过程,随着向日葵的枯死到后来再种植新的向日葵,学生体会到生命的逝去与重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明白要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四、课程反思
通过《向日葵花开了》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笔者体会到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以学生为本。具体策略分述如下。
(一)选择课程资源要适合学生,以学生的兴趣点或疑问处来支撑
笔者选择了葵瓜子为课程资源。其原因:一是嗑瓜子聊天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二是小学生对葵瓜子的由来及向日葵比较感兴趣;三是亲自体验种植,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乐于搜集资料、动手实践和展示作品。
(二)课程要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
之前看到一些主题研究,学生各自分组负责主题探究中的小課题,导致各小组有的是分工和任务却很少合作,对主题探究把握不够深入。而本跨学科融合课程围绕《向日葵花开了》这一主题设计了多个活动项目,融入了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些活动项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也就是每一位学生的多元智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升。
(三) 走进现实, 贴近学生生活
本课程中的“种植向日葵”活动走进学生生活,学生在学校的空中花园开辟向日葵园种植,在家里播种观赏向日葵,别提多起劲了。学生只有亲自播种、耕种、收获,切切实实去做了,种植活动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跨学科融合探究学习活动大多需要合作。在合作中,学生要学会倾听、交流沟通、承担责任并为同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向日葵花开了》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多数活动都是通过与人合作来完成的。特别是“种植向日葵”“葵瓜子摆艺术造型”两个活动,更是把全班学生凝聚在了一起。
(五) 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
每次开展活动,都要制订详细的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如实记录学生在跨学科融合课程学习的情况。这样才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的优缺点,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五、结语
以学生为本,搭建多元的教育舞台,让学生的生命在跨学科融合课程探究中多彩绽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3-26.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指南与案例评析:中小学劳动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5]张屹,李幸,黄静等.基于设计的跨学科STEM教学对小学生跨学科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
责任编辑 陈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