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小课题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开展的实践探究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开展小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创新、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实践探究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加强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将小学数学教学地方化,让学生的学习模式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生活,亲身经历发现、体验,捕捉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积累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家课程地方化的过程中,数学小课题研究凸显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一些与数学知识、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的研究式实践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数学小课题研究“校园绿化你知多少”来谈谈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过程。
一、分析研究资料,确定研究主题
小课题研究要以所学数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选择课题;也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中选取课题,课题的选择灵活多样。同时,小课题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使学生既能参与研究学习,达到基本要求;又能注意层次性和研究价值,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在选题上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小课题研究,研究时要做些什么?让学生对小课题研究有一个大概认识,然后再问学生有哪些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综合了两个班的学生意见和建议,笔者给他们整理出几个比较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分别是“蔬菜学问多”“校园绿化你知多少?”“跑道上的学问”。通过让学生做一个数学小课题研究内容的调查问卷,可以保证小课题研究的民主性和公开性,也可以知道更多学生的的真实想法。但是,学生的想法有时会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和深度思考而忽略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和实操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进行分析和指导。例如,在选题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蔬菜学问多”,但是小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需要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大量的研究活动,要去到不同的地方进行考察,如,市场、菜园、种植基地,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外出考察,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可能会影响在校的学习时间,而且也要考虑安全问题,对于小课题研究开展会比较有挑战性。有小部分学生选择“跑道上的学问”,这里涉及到计算的公式和背后的算理,对于后进生来说会比较困难,而且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相对前面两个主题,“校园绿化你知多少?”这个研究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在校时间比较长,校园成为了他们的另一个“家”。我们需要有一个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校园环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绿化了解甚少,学校绿化环境有时会被学生人为地破坏。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绿化情况,可以让他们尝试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且研究地点主要是校园,也便于学生集中一起开展。因此,综合多方面的分析和考虑,学生最终选择了“校园绿化你知多少?”这个主题开展小课题研究。
二、分析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确定了,学生就要根据研究的内容制订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开展前,对活动规划思考得更加充分、完善。详实、完备的活动方案有利于主持人更好地组织活动,也有利于分享、交流,发挥更好的辐射效果。
在“校园绿化你知多少?”这个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中,一开始主持人制订的方案措施大致上是可行的,但是并不完善。后来,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讨会,小组成员把自己对“校园绿化你知多少?”这个小课题研究的想法都说了一遍。然后主持人再一一记录下来。教师只是在学生讨论和遇到疑问时适当地进行指导和答疑。主持人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和小组成员的想法又修改了一遍研究方案。后来的研究方案能清楚地阐述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标及研究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师生及家长需要做什么;实施阶段的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内容都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指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开展研究。这些都体现了活动的目标明确,活动开展井然有序,流程安排得清晰合理。同时,学生、教师、家长都参与进来,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教育不仅仅存在于家庭和學校,也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小课题活动的预期成果也体现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研究方案与生活实际,合理、有效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的实施过程是整个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研究方案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教师对自身应该发挥的作用要清晰,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从而保障学生自主、全程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全程参与活动,活动效果好,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的重要标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等。学生采取实地考察、网上搜索、查阅书籍报刊等不同的研究方法获取信息和知识。
在“校园绿化你知多少?”这个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调查活动。首先是分小组到校园每个角落去观察植物,调查校园绿化植物的名称、种类和数量,然后把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记录在调查表。根据之前收集到的16种绿化植物做了市场价格调查,分小组进行搜索资料,又到校园实地考察,筛选一些胸径较大的乔木植物进行测量。并且有学生提出,学校的花坛经常有学生乱丢的垃圾,这会对花坛的植物生长有影响。为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教学楼和功能楼前后的花坛进行了观察。在之前的调查活动中,学生慢慢积累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分小组测量了学校的几个绿化带的面积,他们分工合作,一部分负责测量,一部分负责记录,最后大家把收集到的数据制作成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把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问题,并且在调查中发现,我们的校园绿化面积占了校园总面积的35.05%,反映出的问题是校园的绿化面积比较少。最后,学生还到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通过查阅书籍、报刊、网上搜索等方法记录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护理方法。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学生搜索资料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得到提高,观察更细致入微,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很有默契。
四、展示并总结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是评价小课题研究是否有效开展的重要指标,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小课题研究是否符合研究目标,所实施开展的活动最终有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没有成为“综合与实践”课程整体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没有切实促进学生相关方面的发展。一般从学生数学能力、活动经验、行为品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评价小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校园绿化你知多少?”小课题研究中,学生把每次活动开展时观察到的植物信息和测量到的数据,后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班上向同学们汇报,并且把每次开展的活动收获写成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们的校园绿化情况。并且针对小课题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向学校提出自己的意见,形成倡议书,为校园绿化出谋划策。
五、小课题研究,提升师生核心素养
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路上的一门必修课,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还要进行课外的知识拓展,要时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身边的小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感受学生的想法。小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想法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及时地实施调整。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核心素养,同时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不同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也可以很有趣。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互相促进,生生之间互相促进,这无疑是一个良性循环。小课题研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深度的研究学习方式,它不是课堂教学上短暂的思考。数学小课题研究基于学习的深度理解,以发展核心素养、训练高阶思维和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以整合知识为内容,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开展研究,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并将它们融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其知识迁移与技能发展。因此,开展小课题研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创新意识。同时,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分工合作、人际交往关系、克服困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六、結语
数学小课题研究对于师生而言是一种积极、上进又充满挑战的研究学习方式。只是,在小课题研究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把一切的“角色”交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实践探究、独立创新、交流合作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3):33-38.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43.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