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许诣曼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金融业的人才需求由单一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提出了如下新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创新能力?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高校培养人才仍以传统课堂为主,多数教师仍依托固定讲台通过传统方式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考虑行业发展特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人才的要求。因此,全国许多高校启动了智慧教学改革。2012年和2016年,四川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相继开展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以智慧教室支持教学变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4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希望加快改善智慧教学环境,将传统课堂变为智慧课堂,促进教学主体、教学空间与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的多维互促,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因此,研究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现实意义重大。本文以郑州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传统教学环境表现为固定教室、固定桌椅、固定讲台、固定教师、固定方法,以教学为中心,注重课堂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灌输性,能够保障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避免其学习进入死角和误区,使其学习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种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不太发达的背景下是有效的,但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实务部门与科技的不断融合,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信息获取和消化能力不断提升,单纯的知识传输和存储已经满足不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做课堂上吸收单一信息的听众,还要能够输入海量信息,自我筛选和消化,并自主思考、选择、应用信息。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将大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应打破原来“五固”教学局面,建设新的智慧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智慧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智慧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采用互联网技术模式下多样化的智慧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程,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冲击,金融业顺应产业改革的新趋势,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与定量模型、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库开发、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平台系统开发等,对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多数高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仍以传统教学为主,以知识输入为主要目标,培养的人才特点是金融专业知识掌握较为系统和全面,但缺乏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当前的社会需求与时代背景,高校培养的金融学专业人才与当前行业需求的人才标准有结构性差距。一是复合型人才缺乏。金融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是“懂技术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懂技术”。在金融业务场景中,缺乏利用技术促进业务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二是高端领军人才缺乏。在金融科技人才整体短缺的情况下,更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金融科技领军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开展以“智慧教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智慧教学环境,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金融学智慧课堂,培养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逐渐削减供求结构性缺口。
在社会发展新需求及金融人才培养新目标的要求下,各高校不断探索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如郑州大学国际化班和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边建设边总结,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落后于金融实践、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学管理中新技术运用不到位等。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环境建设的滞后,需要利用技术手段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教学应用,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智慧教学课程体系,推广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依托感知交互、模拟实验等装备,打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智慧课堂,逐步实现高校金融学专业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资源智能化联通、教学环境数字化改造,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从传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乃至未来指数时代的必然选择[1]。2009 年,Kurzweil与X-Prize创始人Peter Diamandis联合成立了奇点大学,旨在培养指数思维。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概念陆续出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智慧教育进行界定。第一种观点从参与主体、教育目标、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视角提出智慧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系统,包括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师制度、数字一代学生、智慧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五大要素,该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提供差异化的支持和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卓越人才的培养问题[2]。陈琳与王运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智慧教育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简单发展,而是高度信息化发展的教育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可以适当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智慧化、学生学习的智慧化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3]。第二种观点从人与技术协作的角度指出,智慧教育是人机合作的教育范式。祝智庭等认为智慧教育是一种未来教育范式,它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包括3个要素:基于技术创新应用的智慧环境、基于方法创新的智慧教学法和基于人才观变革的智慧评估[4]。此外,祝智庭等认为,仅从单一视角来考虑人才的培养较为片面,于是融合了系统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上述定义做了进一步深化,提出实现智慧教育的途径是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目的是让教师实施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获得合适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良好的发展体验,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较强行动力、良好思维品质、深厚创造潜能的人才[5]。钟绍春则从教育信息化与智慧教育之间的关系角度强调,智慧教育是在智能信息技术支持下,让学生能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系统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6]。刘革平等在上述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从跨学科和整合视角诠释了智慧教育,认为智慧教育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培养“人的智慧”,关键是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手段是智能技术[7]。
可以看出,智慧教育从对技术、“物”的单向关注转向人机合作以及教育参与主体的智慧成长,是以“人的智慧成长”为指导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转型,是教育服务体系的智慧化[8]。对智慧教育的理解从强调技术转向通过智能技术培养人,从单一、静态的界定到系统、动态的拓展,其内涵不断丰富。
对于智慧教育环境包括哪些因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刘俊认为,智慧教育环境包括6个维度:促学者、学习者、工具、设备、教育资源与学习活动,这些维度的提出让智慧教育环境的实现变得更加接近现实[9]。针对前人提出的智慧教育维度,刘海韬等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做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在可穿戴技术下,智慧教学环境主要由3个模块组成:智慧数据获取、智慧化监管和智慧教育实践[10]。崔亚强等等进一步引入教学空间元素,认为智慧教学环境不仅包括技术环境,还包括空间环境,进而实现教学空间与技术的双向促进[11]。近年来有关教师角色和教师素养的研究较多,如冯永刚等认为,智慧教育时代教师的角色应由注重传递转向注重引导,由“教”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为主,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属性和个体属性、激发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进行教育研究方面的基本角色不能改变[12]。杨鑫等则从智慧教育时代教师的角色由“匠师”向“人师”“智慧之师”转化角度,提出应建立教师的技术学科教学知识框架(G-TPCK)[13]。而程敏则从物理空间和技术应用融合构建的角度,归纳出智慧教学环境包括智能管控、智能教室、学习支持、教学服务、数据分析、教学评价等6个方面[14]。
在教学模式的探讨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针对智慧教学的系统化、个性化教学体系。程满玲等提出应构建“网络(Internet)+智慧(Smart)+大数据(Data)+云端(Cloud)”的个性化ISDC智慧教学模式[15]。为满足个性化培养,赵涛认为可以在智慧技术支持下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构建智慧教学平台,打破传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单向融合,实现对教学的准确指导和实时监控[16]。但是,此智慧教学模式的研究多从教师智慧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或学生学习效果等单向参与主体的角度展开分析,而较少从师生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研究。为此,张浩等从组织行为的视角,构建智慧课堂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教师的教学模式选择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策略,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智慧教学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行为对智慧教学模式成功与否具有关键影响,同时,师生的不同行为交互作用又会对智慧教学产生影响[17]。这一研究成果拓宽了已有研究成果的视角,是对智慧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
在教学路径的构建方面,学者们亦见仁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黎琼锋,他指出,高校在智慧教学过程中存在海量信息与选择迷失、课堂“无语”与弹幕泛化、技术依赖与人的隐退等矛盾,其原因在于教学师生主体意义的淡化和缺失,有效的路径是唤醒教师主体,用教学智慧引领智慧教学。具体内容包括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教师形成教学个性;丰富数据素养,生成智慧教学思维;注重同济互助,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等[18]。程满玲则提出从提升教学环境信息化水平、开展智慧教学管理和服务、进行教学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学交互4个方面,探索个性化智慧教学ISDC模式的实现路径[15]。
创新课堂教学是开展智慧教学的有效途径。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学生沉默听”的现象较为普遍。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模式,教师使用各种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如微课、慕课等,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并加强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尝试在金融学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但由于课程体系中传统课程占比80%,实验、软件平台类课程少,一方面是能够熟练使用软件的教师少,另一方面是软件平台少,教师可采用的创新渠道匮乏,其结果仍是教师讲授多,学生参与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提升,个性化教学未能充分体现。
教师利用智能技术资源、驾驭智慧资源的能力和实现人机协同的智能型信息素养是智慧教学有效运行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还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都需要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支持。毛齐明等通过对H大学的相关调查发现,63.33%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熟练使用智慧教室[19],无法有效地转变教学方式,很难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也有学生反映在智慧教室上课,只是教学地点和设备发生了变化,教师仍把多屏幕智慧设备当作普通的投影设备使用,并未充分利用智能设备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上课模式和传统教室一样,无明显变化。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
第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掌握不足。面对科技与教育的快速融合,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部分教师尚未具有充分的认知,对如何使用智慧教室和智慧设备、如何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节奏、如何进行人机协同为学生提供立体式教学资源、如何开展恰当的指导和综合的评价等认知还不到位[20]。
第二,人机协同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和智慧教学硬软件是智慧教学环境体系中“人”和“物”的要素,在智慧教学运行中各有优势,教师擅长处理弱规则性事务,机器善于处理有章可循的强规则性事务。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境提供高精准的教学服务,机器则记录学生共性问题、提供共享的学习资源,人机协同实现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的同步解决,培养个性化人才。目前,智慧教学在高校中处于初探阶段,许多教师作为智慧教学的核心主体,尚不具备人机协同素养,人机分离现象明显。如前所述,许多教师对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尚不熟练,对智能教学软件技术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的掌握还不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智慧课程、开展智慧课堂、定制课程服务和实时教学评估仍然停留在初期理念阶段[21]。提升人机协同素养,更快推动智慧教学高效运行,是当前许多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三,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素养不够。目前,许多高校的智慧教学更多关注技术的介入与否,而未考虑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这恰恰是当前智慧教学应该重视的。教师应将专业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的传播渠道传输给学生,同时提供给学生更多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菜单,并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形成场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智慧教学指教师利用智慧教学场所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涉及教与学两个基本过程。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改进后期的智慧教学。目前,不少教师已开始使用智慧教室、智慧教学软件等开展智慧教学,但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课后评价等方面的数据积累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多的是通过“教师口头布置作业,学生提交纸质作业”的方式进行,电子留痕意识和信息化管理意识需要强化。这一方面源于教与学的过程性数据产生、保存、归集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源于教师的主观意识不强,很多教师认为,不申请国家一流课程没必要花大量精力做教学相关数据。也有教师持技术论的观点,认为智慧教学评估涉及评价分析模型的开发、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累积和提取等,应由提供软件平台的第三方负责。其结果是,目前的智慧教学更多是理念性的,实践落后于想法,全过程的学生学习记录和教师授课记录缺乏,无法形成教与学的及时反馈以及相互提升的良性闭环。
郑州大学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及新金融快速推进对金融学智慧型人才的要求,明确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着力从金融学智慧教学生态环境建设、智能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升级改造智能化教学场所以及优化智能化学习环境4个维度进行金融学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增加智慧教育供给与教学服务。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智能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师的智慧教学能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迭代更新,实现智慧教学的螺旋式上升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智能化学习环境,形成自主、弹性、主动的学习氛围,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代金融学发展与金融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智慧型金融人才。
从增量和存量两个维度拓宽金融学智能设备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存量上,充分利用已有的模拟教学软件开展智慧教学,逐步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探索、教学资源的智能化对接、教学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增量上,打造金融学智能设备资讯平台、智慧研究分析平台、智慧教学平台和智慧实训平台四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体系(表1),推进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教学场所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探索与推进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确保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实施。
通过四大平台的搭建和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科研资讯、数据的获取和教研互促提供平台。学生可通过智慧实训平台熟练掌握金融学学科的前沿认知与方法,深度理解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同时,该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和小组协作的渠道,这有利于营造“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快速融入工作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表1 四位一体教学平台体系
教师作为智慧教学的主体,有责任培养思维良好、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创新能力突出、社会适应性强的学生,应当具备先进的智慧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数据素养,善于运用智慧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学习在学生身上的有效发生。
第一,搭建教师发展智慧平台营造智能化教学环境。
如上所述,智慧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认知素养、软硬件协作素养、人机协同素养及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素养。为满足上述要求,可借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做法,为教师搭建全国或地方性教师发展智慧平台和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平台。首先,提供系统性的智慧教学培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涵盖信息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原理与应用、教学实践案例与反思三大课程模块,且三大课程模块之间应具有逻辑上的承继和层进关系,以强化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接续。其次,依托平台构建学习社群,为教师在智慧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讨论平台和渠道,推动教师智能素养的提升。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智慧素养的内生动力。
提升教师智能教学素养的最根本动力来自教师。可采用立项、评优、绩效奖励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参与智慧教学交流研讨会,学习新技术和其他高校的经验,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建立和完善教师实践机制,鼓励教师进入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实践活动积累智慧教学的实践知识,进而将这种实践性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也可依托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探索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指导与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多措并举激发教师广泛使用智慧教学平台和工具的积极性,运用智慧教学大数据分析工具,加速金融学相关知识与程序设计等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融合,优化数字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与智慧教学软件公司、课程制作公司讨论课程设计,丰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也可利用智慧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核评价,为学生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的新型教育服务。
校内,依托金融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优势,与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共同打造智慧教学实验室,实现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验环境、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机制上的创新。进一步发展金融学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课程群和实验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开放共享、效果优良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新体系,进而形成集海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教学素材、大量的新颖案例为一体的开放共享型平台。
校外,大多数高校目前已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验培训基地+国内外高校深度合作”为一体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在现有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深度改革和大胆探索,围绕金融学智慧教学理念、金融学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智慧教学评价等方面,建设智慧型产教合作基地,升级一批数字化实践基地,变“消耗型”实践基地为“经营型”实践基地,实现学生自主学、教师全面评的良性教学互动。
智慧教学生态环境应同时服务于教师和学生,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生动多样的选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表达媒介。智慧教学环境的实现促进了教师转型,也促进了学生的智慧转型,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灵活性、有效性、参与性;同时该环境能够识别学习者特征和学习情形,灵活地生成最佳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指导并帮助学习者做出正确决策。实现人机协同的智慧教学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便捷的网络环境、自然简单的交互界面与接口,减轻认知负荷。推广智慧学习工具,为学生开展智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基于移动、物联、泛在、无缝接入等技术的智能化学习无缝连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全面、多渠道地学习、加强和应用专业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进行记录、分析和评价。通过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状态数据和教学过程数据,进而运用合适的分析模型对系列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全面判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风格、偏好和需求,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与学习建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教师的教学情境和具体问题进行精准评价,实现对智慧教与学、教学与管理的全面、客观和可视化的评价,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与学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兴趣和潜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第三,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丰富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数字化实践能力;提供支持协作会话、远程会议、知识建构等多种学习工具,促进学生的社会协作、深度参与和知识构建。
第四,为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条件,促使教师和智能技术“物尽其用、各司其职”(表2)。智能技术主要负责重复性、单调性和规律性的工作;教师负责创造性、情感性和启发性的工作。智慧教学生态环境致力于消除数据“鸿沟”,连接信息“孤岛”,实现构建以技术为支撑,创新面向线上线下无缝整合的智慧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物”+“人”的人机合作智慧,实现合作型、建构型、互动型智慧教学生态环境的双重境界[22]。
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由单一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转化能力的复合型、综合化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应回应行业需求,适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行业急需的人才,智慧教学改革正好可以顺应金融行业、信息技术发展和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恰逢其时。与已有研究成果从相关概念、环境因素、路径和模式等角度进行研究不同,本文从金融学专业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必要性角度,对金融科技背景下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技术以及教学方法等多维关联的视角,探索了完善智慧教学环境的路径,而不是从某一个方面提出建议,其研究思路和研究观点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可以为高校进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思路和参考。当然,该研究需要进一步对智慧教学环境中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理论归纳和实证检验,后续将继续进行该系列的研究。
表2 教师与智能技术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