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粮食产业发展问题与路径选择

2022-02-19 09:27冬,钟
关键词:河南粮食小麦

韩 冬,钟 钰

(1.河南工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所做出的重大关键战略部署。2020年9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应对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粮食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之一。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河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1]。但当前河南粮食产业还存在小麦供需结构失衡,粮食企业“小、散、弱”,缺乏区域性公共品牌和具有带动力、辐射力的河南品牌龙头企业等问题[2]。因此,梳理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粮食产业发展路径、全面提升河南粮食产业竞争力,极为必要。

新发展格局对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自然资源不足、增产能力有限、供求结构错位等现实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握紧农业产业安全主动权,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3],锻铸农业产业链的韧性[4]。在新发展格局下,需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5]。二是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在数字化带来的粮食产业结构升级、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粮食产业对外开放等环境中[6],需要完善粮食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协同机制,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畅通贸易、资金、技术和智力等循环,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7],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和对外开放[8]。三是粮食产业安全内含的深化。粮食供给层面在于数量与质量并重,需求层面在于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和高质量[9],新发展格局中应立足国内大循环,保障种业安全、品种结构安全等[5]。

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粮食产业“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双向衔接,是河南夯实主产区责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已有研究对新发展格局下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对粮食产业安全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但在“双循环”和“口粮绝对自给”发展理念下,粮食主产区如何推动粮食产业“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的研究还不多。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与河南粮食产业实际情况,本文综合分析了新发展格局对河南粮食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梳理了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为河南筑牢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提供有效参考。

1 新发展格局对河南粮食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1.1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及深刻含义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出现了变化,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必须转变[10]。改革开放后,依靠出口与投资,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而处于百年大变局之际,过去依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较难维持,此时,必须充分激发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寻找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11]。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当前地缘危机频现,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根植的要素已经转变。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12],已从“一穷二白”变为“温饱不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质量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将消费作为刺激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已经具备[13]。在深刻认识、把握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迁基础上,需要及时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与新路径。

新发展格局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形式。通过充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将内需潜力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将市场潜力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更高水平的国内循环动能实现国内外经济循环的畅通,以“稳中求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建立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度挖掘国内消费需求潜力,坚持“以消定产”新思路,从供给侧发力,提升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配程度,以此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建立。

1.2 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1 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仍然是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粮食安全首先是数量安全,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稳定好粮食产量是关键。面对河南城镇化、工业化程度提升与粮食生产要稳面积、稳产量的矛盾,必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补贴力度,通过保障农民收益进一步稳定河南粮食产量。同时,随着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者已将关注点转移到粮食质量上来,因此,河南必须关注优质粮食产品的供给,确保粮食供给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避免“国粮入库、洋粮入市”,全面落实有效供给能力。

1.2.2 提升产消匹配程度

夯实粮食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点在于扩大居民消费和推动消费升级,契合中国居民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需求。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12],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必须认识到,尽管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对消费升级的期望较高,但在经济增速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中,挖掘我国居民消费潜力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必须深度了解我国居民对粮食产品的真实需求,从消费端引导生产端、加工端和流通端,通过“以消定产”,形成河南粮食产业新发展动能。

1.2.3 增加产业链增值程度

在新发展格局下,粮食安全更是经济安全,沿着“粮食—初级加工品—精深加工品—食品”的产业链条,整合粮食产业链,推动河南粮食产品品牌化、高质量化发展,引导更多农民与粮食加工企业形成合作,增强产业链增值程度,以推动河南粮食经济安全。河南面粉加工能力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工业化馒头、挂面、方便面等年产量均占全国1/3,速冻食品年产量占全国2/3[14]。河南应当在规模经济、先发优势基础上,不断加快对方便、速食食品的研发与供应,形成“生产—创新—加工”的深度链条,不断满足中国居民多样化、便捷化的粮食消费需求。

1.2.4 强化多产业协同建设

筑牢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粮食产业安全底线,离不开人才、科技等因素的协同支持。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省内外涉粮、涉食品高校与河南粮食企业合作,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更多智慧化仓库,推动粮食储备技术的升级,提升粮食储备品质;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进入粮食行业,提升河南粮食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河南粮食产品的品牌化推广。同时,地方食品向全国范围的流通离不开流通渠道、设施的支持,河南粮食产业的发展还要注重流通效率的提升,完善流通体系,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省内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的流通,将更多地方特色推向更大市场,带动河南地方经济发展。

1.2.5 提升市场宏观调控能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产业是筑牢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底线之一,而粮食产业的稳产保供是筑牢这一底线的关键。作为生存之需,若粮食产品不能及时供应、稳定供应,将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夯实河南粮食产业稳产保供,尤其是突发情况下的稳定供应能力,是新发展格局对河南粮食安全的重要要求之一。

2 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2.1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近10年来,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切实夯实了粮食主产区功能及地位。从表1可见:一是粮食播种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3年稳中有升,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稳定在为9%左右;二是粮食总产量上涨,从2012年的5639万吨上涨至2021年的6544万吨,涨幅为16.06%,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三是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752.93斤/亩上升至2021年的810斤/亩。

表1 2012—2021年全国及河南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

2.2 粮食加工能力增强

河南不断从“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迈进。2020年全省粮食加工业总产值2264.3亿元,居全国第五,占全国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7.12%;粮油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5.3亿元,居全国第六,占全国粮食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为6.67%;年处理小麦能力为5454.6万吨,小麦粉加工量为1735.2万吨,2012—2020年始终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4(表2)。同时,从表2可见,近六年来河南粮食加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在全国的排名及占比持续提升,小麦处理能力和小麦粉加工量稳步提升且在全国排名始终靠前,这不仅是河南粮食产业的优势所在,也显示出河南粮食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此外,河南工业化馒头、挂面、方便面等年产量均占全国近1/3,速冻食品年产量占全国2/3以上[14],已经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

2.3 紧紧守好“粮食安全”战略后院

为打好“粮食”这张王牌,河南省政府落实了各项惠农政策,2015—2019年累计对104个产粮大县发放奖补资金173.8亿元,向农民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630多亿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90亿元,支持农民购置农机68万多台(套),有效调动了基层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6亿亩以上[14]。从表3可见,近4年来,河南省本级财政对农林水事务和粮油物资储备事务的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增强,为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及环境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近年来,河南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从表4可见,2012—2020年间河南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提升,农村用电量持续上涨,水库库容量增大,除涝面积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也持续增加。这表明,河南粮食生产过程中投入了更多农用机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为河南稳定粮食产量奠定了基础。

表2 2012—2020年河南粮食加工企业主要指标及在全国排名、占比

表3 2017—2020年河南省本级财政支出 万元

表4 2012—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及环境

3 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供需结构性失衡

河南粮食产量稳定、供应充足。2018—2021年,河南连续4年粮食产量超1300亿斤,小麦连续6年产量超700亿斤,为省内粮食市场供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河南粮食消费量常年稳定在800亿斤—900亿斤,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相比有较大结余,粮食自给率超100%,能够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河南粮食库存与消费比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小麦,能够满足本省居民1年半的消费需求。[15]

尽管河南小麦产量高、供应足,但省内高质量小麦供应缺乏,不能满足省内消费者、加工企业对优质小麦的需求,优质小麦仍需依靠进口。截至2021年6月9日,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累计进口粮食吞吐量突破10万吨,其中,2021年度累计进口粮食吞吐量达到56128吨,同比上年增加653%;进口粮食以大豆、小麦、面粉、大麦、葵花籽等为主,其中,小麦、葵花籽、亚麻籽、芝麻等品类的农副产品均由河南本地消化[16]。河南小麦进口来源国主要为加拿大等国家。河南通过进口国外优质小麦来填补小麦产业空白,改善粮食产业结构。这表明,尽管河南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但仍存在小麦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即普通小麦供应过量与优质小麦供应不足并存,普通小麦大量入库与优质小麦依赖进口并存。

3.2 产业链增值程度较弱

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卉、茶叶、食用菌、中草药材和水产等是河南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但近年来,河南小麦产业对河南经济的贡献率逐步下降。从表5可见,2017—2020年河南小麦产业产值波动性上涨,但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即小麦产业对河南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与此同时,花生、林果和蔬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对河南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与其他粮食主产区相比,河南种植小麦单位净利润也偏低。从表6可见,河南2017—2020年小麦种植净利润均值为-71.98元/亩,江苏、安徽和山东均值分别为-5.97元/亩、74.32元/亩和81.04元/亩,安徽和山东种植小麦平均收益较高,河南与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20年河南小麦种植净利润为-48.70元/亩,江苏、安徽和山东分别为2.45元/亩、81.99元/亩和59.50元/亩,其他三省种植小麦均实现正收益。可见,尽管河南是小麦主产区,但河南小麦种植的净利润始终较低,产业链尚难做到增值增效。

表5 2017—2020年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及占比

表6 2017—2020年部分粮食主产区种植小麦净利润 元/亩

从部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经济指标来看,河南粮食产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也较为有限。河南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业的十分之一,而从表7可见,2019年和2020年河南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236.0亿元和2264.3亿元,约占全国的7%,低于粮食产量占比。此外,如表7所示,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粮食产量最高,但河南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相对较低,即河南粮食产业获利能力不高。综上可见,作为粮食主产区、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粮食产业链增值程度较低,粮食产量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表7 2019—2020年部分省份粮食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3.3 龙头企业辐射力度不足

河南粮食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及外循环的辐射力度不足。从表8可见,河南入统成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与江苏、安徽等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结合表7和表8可见,山东入统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少,但其产值高、收入丰、利润足,河南与其相比,入统粮食加工企业呈现出小而散趋势,对推动本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同时,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20年河南为16107.9元/人,而江苏、安徽、山东分别为24198.5元/人、16620.2元/人、18753.2元/人[17]。与其他粮食主产区相比,河南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河南省内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辐射力度不强,尚难以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带动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从河南农产品出口情况来看,2010—2019年农产品年均出口额 16.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16.3%,农产品出口额稳步增长;河南出口农产品以蔬菜、罐头、茶叶和水果为主,粮食出口较少,且农产品出口企业多为中小企业[18]。可见,河南粮食产业参与外循环程度不深,河南小麦较少出口至国外,且龙头企业在推动河南粮食出口、参与“外循环”中的作用发挥明显不足。

表8 2019—2020年部分省份成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 个

3.4 高质量发展体系不完善

当前,河南粮食产业发展体系仍不完善。从粮食收储来看,一是粮库仓储智能化普及程度不高,优粮专收专储专用差距大,科技支撑不足。二是粮食收储管理中存在权责脱节,运行机制不健全,内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从粮食应急机制来看,一是粮食应急机制尚不健全,全省应急协同机制尚未贯通;二是粮食应急企业多属挂牌性质,无刚性约束保障。从供应链来看,“产购储加销”衔接不顺畅,布局合理的粮油交易市场体系尚未建立。从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来看,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全省部分县市无粮食质检机构、无粮食行政执法队伍[2]。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不完善,制约了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粮食产业“双循环”发展之路,也对河南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增值化和品牌化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4 新发展格局下提振河南粮食产业发展质量的路径选择

4.1 练好“内功”,夯实双循环基础

继续推动农民增收,实现面积、产量双稳。河南农民种粮收益低是不争的事实,若农民种粮收益长期低于务工收益,势必导致更多农民放弃种粮,造成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产量下降。因此,实现河南粮食产业“双循环”、稳定河南粮食数量安全、提升农民收益,是基础。一是持续加大对实际种粮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技术支持,提升粮食产量和防灾抗灾能力。三是推动农业保险,增强农民风险抵御能力。四是依托河南粮食产业链的增值增效,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让渡给农民,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快产品创新研发,引导生产加工优质优价。实现河南粮食产业链增值增效、满足消费需求,是出发点。一是面对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加快产品创新速度,细分市场,加快市场占有率。作为小麦产出大省,河南应当从生产端入手,做好低、中、高筋小麦生产布局,针对现在消费者对口感、质量的更高要求,生产更多适合制作蛋糕、面包的低筋高筋面粉,也可以生产饺子、馒头、油条等专用粉、全麦粉等多种产品,丰富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提升品牌市场占有率。二是从生产源头把控粮食产业质量,尤其是要做到小麦收购过程中的优质优价。为实现河南小麦产品的高质、优质,政府还应当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小麦收购的优质优价,如在乡村建立更多政府收购点,开展便民收购;鼓励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参与收购,形成市场分层;鼓励有需求企业与农户形成订单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高质量品种等。三是引导龙头企业继续参与优质粮食工程,以品牌培育为目标,以河南双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版本,鼓励河南本地粮食企业加快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实现粮食产业链增值增效。

4.2 提升品质,促进内循环

完善粮食安全监管体系,满足消费者需求。“吃得好”“吃得健康”是消费者对粮食产品的合理需求,完善粮食安全监管体系、推动省内粮食产品质量提升是促进内循环的基础。一是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为抓手,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做好粮食安全监管体系的统筹协调。二是利用好商品粮大省、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和稻谷补贴等财政奖励资金,加快粮食产业链整合,积极引导农民、种粮大户、合作社等种植优质粮,并利用好财政资金继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优质产品并带动种植端生产质量提升。三是加强对全省粮食质检机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粮食出入库、轮换、粮情检查、质量管理、仓储设施设备管理等业务管理制度的落实,逐步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稳定消费者信心。提升河南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是提振消费者信心的重要环节,也是“内循环”的加速器。一是在全省建立粮油市场日监测报告机制,常态化调度运行情况,及时监测、分析和预警,对广大消费者做好宣传与引导,避免市场上出现大量屯粮抢粮等不理智行为。二是全面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加强粮库智能化管理,推广应用低温、准低温、气调、生态防虫杀虫等绿色储粮新技术,提升储粮品质。三是加快建设统一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指挥中心,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对接协同联动,发挥好应急值守、监测防控、应急处置等功能作用。三是以现有成品粮油批发市场、骨干应急加工企业、粮食购销企业等为依托,统筹建设一批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改造建设一批原粮成品粮加工、主食加工储运配送等功能齐全的省级、市级、县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提高区域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4.3 完善对外交流抓手,拉动外循环

扶持省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走出去”步伐。促进河南粮食产业外循环发展、推动河南粮食企业“走出去”,是关键。一是引导河南本土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合理转型,通过企业联合经营、合并等方式,加快关键技术共研、优质原粮共储步伐,以规模化为河南粮食企业走出去夯实基础。二是给予本地龙头企业多重支持,如举办大型粮食产品展示会,鼓励外地大型连锁超市、商场到河南采购产品,或邀请河南籍文艺工作者为河南省知名企业与产品做宣传等。三是加快形成区域性品牌,鼓励龙头企业组成企业联盟打造省域公共品牌,建立“豫麦”品牌准入标准以提升产品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壮大自主品牌影响力,以高质量的产品推动品牌影响力提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走出去”助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河南粮食企业“走出去”的有效助力。一是持续完善河南进境粮食口岸建设,依托河南粮食进境口岸,推动河南粮食企业与境外国家形成良好贸易关系,将更多河南粮食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提升河南粮食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二是继续推动郑州商品交易所在粮食贸易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专业机构的投资者,发挥期货市场的枢纽性作用,提高本省粮食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河南粮食产品场内场外协同发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河南粮食产品外循环助力。

4.4 科技人才赋能,双循环相互促进

引导产学研合作,提高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动力。以科技赋能,以产学研为抓手,促进内外循环畅通。一是充分利用省内涉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其合作开展粮食加工领域专项课题研究,加快产品和科技创新。二是鼓励粮食加工企业提高自我研发能力,推动龙头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三是加快建立粮食科技知识产权维护机制,对产学研合作中形成的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进行保护,保障好创新主体对相关创新的收益权。

优化人才发展支持政策,推动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建设为着眼点,推动双循环协同发展。一是依托省内现有涉粮院校,培养更多涉粮人才,常态化粮食从业人员职业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粮食行业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二是建设粮食行业人才智库,汇集省内外粮食加工领域专家,根据研究方向形成若干个团队,根据具体研究内容给予研究经费支持,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河南粮食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出彩河南
我的粮食梦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