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浩杰
(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地缘政治、逆全球化等问题都有恶化的趋势,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粮食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市场供应趋紧,粮油价格易涨难跌,国际贸易面临的复杂性增强。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及强度增强造成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增加,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愈发严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是为了解决目前全球化趋势受阻、新冠疫情冲击等因素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突变、粮食全产业链循环受阻以及我国经济改革的现实选择[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粮食安全是夯实“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根基[2],在双循环格局下剖析当前我国粮食贸易格局,准确把握我国粮食贸易新形势,有助于增强我国粮食跨国供应链的稳定性,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粮食贸易的特征。“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间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正在经历着由无核向多核再向重塑方向演变的态势[3],国内粮食进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增高[4],粮食自给率下降[5],粮食国际贸易呈现着贸易方单向性及贸易区域集中化等特征[6]。②中国粮食贸易现状。我国粮食贸易规模逐渐扩大[7],截至2015年末粮食净进口规模已经占粮食生产整体规模的 19.81%[8],在国内已经布局国际粮食物流通道,提升粮食物流效率,切实保障我国粮食有效供给。③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因素。当前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粮食国际贸易供应链正受到巨大冲击[9]。进出口的重要因素是价格[10],贸易国双方人口基数和经济水平对粮食国际贸易影响作用也较大[11]。④粮食贸易与粮食安全。粮食作为一种战略储备资源,受国际资本的操控,过多的对外粮食贸易不仅会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也会加大国家整体的社会风险[12]。粮食贸易能够调剂国内粮食余缺,成为有效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的重要途径[13],缓解粮食生产压力[14]。从国际来看,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与疫情常态化,迫使一般资本与市场的逻辑将在一定时期让位于政治逻辑,我国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在短时间内还不容乐观[15]。新技术革命、 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三重叠加冲击,大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复杂因素增加,全球价值链的脆弱环节不断凸显[16]。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粮食贸易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相对全面,但缺乏对我国粮食贸易格局方面的系统梳理,逻辑一致性相对欠缺。
从根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检测报告搜集整理的数据(图1)可以直观看出,入世以来我国粮食出口量明显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粮食出口量在入世初期波动比较明显,波动幅度也比较大,2003年粮食出口量达到2230万吨,2004年大幅下滑至514万吨,增速达到谷底,随后年份波动较大,增速正负交替,2008年增速跌至空前最低(-79.16%)。2008年以来,我国粮食出口量持续走低,总量维持在300万吨左右,均保持在500万吨以下。2018年以来,我国粮食出口总量增速逐渐下滑,2020年跌至-18.43%,国内价格上涨对粮食出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国际粮食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图1 2002年-2020年我国粮食出口规模和增速变化趋势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额持续增长,形成了外国粮食入市、中国粮食入库的奇怪现象,这不但造成了我国的粮食资源浪费,也使国家经济负担加重。从2014年开始,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提出以“立足国内、适度进口”来构建中国粮食安全格局,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国粮食自给率。目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泰国、越南明令禁止大米出口,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明令禁止面粉出口。基于上述背景,分析我国粮食进口贸易变化趋势,对于重新构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及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检测报告整理的数据(图2)可以直观看出,加入WTO之后,我国粮食进口量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四类粮食总进口量由2001年的1491.61万吨增至2020年的12287万吨,年均增速达到11.73%。增速波动幅度总体逐渐变小,但是,2018年—2020年波动幅度有所增大。2018年跌至-8.49%,为入世以来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国从美国进口粮食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非洲猪瘟爆发,导致豆粕需求下滑,大豆压榨量明显减少。2019年和2020年增速逐渐提高,2020年增至23.69%。
近年来,我国在“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基础上,逐步改变粮食进口国家相对集中、容易受制于出口国政策及产量变动的国际贸易格局,推动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的多元化,以市场化方式规避国内粮食市场受到的冲击。2021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65亿吨,相当于当年我国粮食产量的24%,达到历史新高,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口径的粮食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提升粮食储备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
从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整理的数据(图3)可以直观看出,我国粮食出口结构入世以来发生明显变化。玉米出口占比逐渐减小,由1999年的91.98%大幅下滑至2019年的0.88%,而大米出口占比刚好相反,占比稳步扩大,由1999年的3.63%增至2019年的94.87%。大豆和小麦占比均呈现先增后减态势。小麦出口占比由2004年的18.04%减少到2019年的0.29%,大豆出口占比由2014年的31.95%下滑至3.95%。
图2 2002年-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和增速变化趋势
图3 1999-2019年我国粮食出口结构变化趋势
2.1.1 玉米出口
加入WTO以后,国家承诺取消玉米的出口补贴,玉米出口量大幅下降。1998年和1999年,我国玉米产量连年丰收。1999年底,由于政府对玉米的出口实行补贴,我国的玉米出口竞争力得到增强,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2000年,我国玉米出口量由上年的430.5万吨陡增至1 050万吨,为上年出口量的2.43倍。但是,入世后,我国承诺将取消玉米的出口补贴,玉米出口价格大幅上涨,出口竞争力减弱,影响了我国玉米出口。2002年和2003年,我国玉米出口量分别为1167.35万吨和1639.95万吨,2003年达到空前最高值,随后便大幅下滑。2008年开始,玉米出口量大幅下滑至每年50万吨以下,2020年仅有0.25万吨。
2.1.2 大米出口
入世以来,我国大米出口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但是大米出口比重稳步增加。2003年达到短期峰值。2004—2007年出口量先减后增波动变化;2007—2015年,大米出口量逐渐下滑,由134万吨降至29万吨;2016年开始大幅上升,增至356万吨,为上年的12.28倍,随后年份稳定在200万吨以上。
2.1.3 小麦出口
我国小麦出口也呈现先增后减态势,波动相对较大。2000年我国小麦出口量仅有0.25万吨,2001年增至45.48万吨,2003年陡增至223.75万吨,短短3年小麦出口量增加数倍;2004—2007年,出现增减交替波动变化,2007年达到空前最高为233.66万吨;2008年以来大幅下降,2008年仅有12.6万吨,随后年份除2011年和2016年外,均在1万吨以下。
2.1.4 大豆出口
在大豆贸易中,我国曾是大豆净出口国,大豆出口总量最高年份超过上百万吨。1987年,我国大豆出口量创历史新高(172万吨),随后年份出口量不断减少。1992年以来,我国出口量每年均低于100万吨,相较于我国巨大的大豆进口量,大豆出口规模依然较小,这也是我国在世界大豆贸易中缺少定价权的重要原因。1999—2008年,我国大豆出口量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由20.44万吨增至46.51万吨,年均增速达到9.58%。但是,2009年开始大豆进口量逐步下滑,2020年减少为7.95万吨。2021年1—10月,我国累计出口大豆5.02万吨,同比减少15.8%。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搜集整理的数据(图4)显示,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主要以大豆为主,小麦进口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大米和玉米进口占比先减后增。1999年,我国大豆进口占比为61.72%,小麦进口占比为28.79%,玉米和大米进口量相当,占比分别为4.85%和4.64%。但是随后至2003年,大豆进口占比日益扩大,2003年增至96.8%,小麦进口下滑至1.98%。2004年,小麦进口量陡增,致使当年小麦进口占比明显上升,达到25.63%,占当年粮食进口量的四分之一。同年,大豆进口量略有下降,但是进口占比下滑明显至71.67%。近年来,我国小麦进口量占比稳定在5%左右,大豆进口稳定在90%左右。2000—2009年,我国玉米进口占比相对较小,稳定在0.2%左右。随后先增后减,稳定在4%左右。2020年增至9.2%。
图4 1999—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结构变化趋势
2.2.1 大豆出口
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大豆贸易由净出口国转变为世界最大进口国。1996年以前,我国大豆进口数量极少。21世纪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猛增。2000年,我国进口大豆1042万吨。2010年,进口大豆增至5479.77万吨,同比上涨近400%。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再创新高,达10032.7万吨,较2000年增长了863%,国内大豆进口依存度上升至83.7%。中国大豆进口品种集中度较高,主要为黄大豆。2020年黄大豆进口规模为10032万吨,进口产品中占比超过99.9%。202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较上年下降为9652万吨,同比减少3.8%,大豆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压榨利润下滑,需求减弱。
2.2.2 小麦进口
小麦作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口粮之一,长期以来自给率很高,进口只是作为满足国内需求的有效补充。加入WTO之后,中国就对三大主要粮食小麦、玉米、大米实行进口关税限额管制。2001—2020年,中国每年进口小麦均低于配额。2001—200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由69万吨减少为42.41万吨,但是2004年陡增至723.28万吨,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国内小麦连年产不足需,动用库存。目前求大于供的状况明显好转,增加进口量用于国内市场调剂。二是由于当年3月份小麦价格上涨速度过快,国家为稳定价格,实施小麦进口免增值税政策,大幅度降低小麦进口成本。三是国际海运费用降低和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回落,进口费用降低。2005年以后,小麦进口量再次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由于进口成本过高降至3.19万吨。在小麦贸易中,我国长期主要依靠进口。在2006—2008年间,我国小麦的出口总量大于进口,处于顺差,并在2007年小麦贸易顺差达到最大。2009—2021年,贸易逆差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年份有波动。其中2012年和2013年这两年贸易逆差尤为明显,2014年有所减小,随后年份又逐渐扩大。2020年进口量达到815.16万吨,而出口量低于1万吨,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新高。2021年,小麦进口量大幅增至977万吨,较上年增长16.6%。导致当年小麦进口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一是高品质小麦的消费需求增长;二是小麦和玉米之间较大的价差,导致国内用小麦代替玉米作为饲料粮;三是增加小麦进口,优化储备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2.3 玉米进口
2000—2009年,我国玉米进口总量基数较小,均低于10万吨,但是2010年陡增至157.24万吨。2010年以来,我国玉米进口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2019年间,我国玉米进口量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为479.3万吨,同比增长36%。2020年,受疫情以及临储玉米去库存价格提升等影响,进口量大幅增加,由上年的479.11万吨增至1129.42万吨,同比增长135.73%。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畜牧业快速发展,对饲用玉米和大豆需求增加,随着玉米深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玉米供需出现由阶段性的过剩转向供应紧张,进口玉米有助弥补国内供给缺口。二是国内粮价持续走高,国内国际间粮价倒挂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粮食进口量的增长。
2.2.4 大米进口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我国大米累计出口2910万吨,而同期进口总量仅900万吨,这一阶段,我国一直是大米的净出口国,我国大米进口量在1995年达到最高:164万吨,其余年份都低于100万吨,而在同一时期,稻米年平均出口量约200万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对进口高端大米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稻谷托市收购政策的推行,国内外稻米价格差距不断拉大。在低价效应的影响下,国外低端低价位大米也纷纷涌入国内。2011年开始,我国稻米进口60万吨,出口52万吨,大米进口量超过出口量,我国从此正式成为稻米净进口国,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稻米进口国。其中,2017年进口量达到峰值约403万吨,高居全球稻米进口榜首。2018年和2019年,稻米进口量有所下滑,分别为308万吨和255万吨。2020年和2021年又连续增加,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为496万吨,同比增加68.7%。大米进口占比近年来稳定在3%左右。
我国粮食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周边国家:玉米主要出口朝鲜、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小麦主要出口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大米出口市场变动较大,2001年,科特迪瓦是我国最大出口市场,占比达48%。2010年,韩国是中国大米最大出口市场,占比29.1%,其次是朝鲜和利比里亚,占比分别为13.5%和8.7%。
3.1.1 小麦出口
入世以来,我国小麦出口量和出口国家变动较多。2001年,我国出口小麦45.48万吨,主要出口国家为韩国、菲律宾、亚美尼亚、乌克兰和日本等。其中出口韩国占比达到80.21%、出口菲律宾占比17.29%,我国当年出口到这两个国家的小麦占当年全国小麦出口总量的97.5%。近年来,我国小麦主要出口到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2016—2018年,小麦出口尤为集中,出口至埃塞俄比亚的小麦占当年我国小麦出口总量的99%。2019年,我国小麦出口到埃塞俄比亚0.74万吨,占当年我国小麦出口量的为86.95%,出口到黎巴嫩约0.11万吨,占比为12.5%,出口到哈萨克斯坦45吨,占比为0.53%。另外还有白俄罗斯和伊朗,出口量和出口占比较小。总体来看,近年来国内外小麦价格常年倒挂,没有出口优势,小麦出口基本属于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为埃塞俄比亚、黎巴嫩、阿富汗等国。
3.1.2 大豆出口
我国大豆出口国家相对比较分散。2018年,我国大豆出口去向地有54个,其中韩国为最大的大豆出口去向地,占比37%;日本第二,占比22%;荷兰、美国、丹麦等国占比约在8%。2020年,我国大豆出口数量为7.95万吨,较2019年减少了3.49万吨,出口有40多个国家,其中韩国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当年出口韩国大豆3.86万吨,占当年我国大豆出口总量的近一半(48.59%)。其次为日本,出口到日本的大豆为2.3万吨,占比28.92%。这两个国家大豆出口占比为77.51%,占当年我国大豆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越南、澳大利亚、荷兰、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出口占比均在2%左右,也是我国大豆出口重要的贸易伙伴。其他国家出口占比相对较小。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大豆最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为韩国和日本,出口至这两个国家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
3.1.3 玉米出口
与进口贸易相比,目前我国玉米出口贸易规模偏低,总体上处于自给自足水平。我国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周边国家。2015年,韩国是我国玉米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出口占比达到89.36%。其次为美国、越南和加拿大,出口至这3个国家的比例分别为5.9%、2.36%和1.06%。再次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哥拉和巴基斯坦等国,这3个国家玉米出口占比低于1%,分别为0.9%、0.1%和0.1%。其他还有塞拉利昂、多哥、孟加拉国、乌干达等国,出口量很少。2020年,我国玉米出口国家分布比较分散,韩国仍然是我国最大出口贸易伙伴国,但是出口比重下降至49.25%,出口至越南比重增至24.1%,俄罗斯为17.29%,这3个国家占我国玉米出口总量的90.64%;其次为巴基斯坦和泰国,这两个国家出口占比分别为0.9%和0.5%,其他国家比如多哥、尼日利亚、汤加等国零星出口。
3.1.4 稻米出口
国内稻米的出口以优质稻谷为主,而出口国家(地区)主要以韩国、日本、蒙古国及中国香港为代表。2020年,我国向非洲部分国家如塞拉利昂、科特迪瓦等出口低价大米数量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粮食出口贸易量相对较小,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地区),近年来与非洲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日益紧密,出口到这些地区的粮食逐渐增多,出口地区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3.2.1 大豆进口
大豆是我国进口依存度和进口来源地集中度均较高的农产品之一。近几年,随着我国油脂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大豆原料需求量不断拉大,销售商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通过从国外进口的方式来弥补国内大豆原料的不足。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以巴西、美国、阿根廷为主。在2010年,我国从以上3个国家进口大豆占我国进口的大豆97.4%的份额,进口占比分别为33.92%、43.06%和20.42%。2020年,我国从这3个国家进口的大豆占比分别为64.07%、25.8%和7.43%。从短期来看,由于目前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是世界大豆种植面积最大、大豆产量最高和大豆出口量最高的3个国家,这3个国家大约拥有全球80%的大豆,其出口量占到世界大豆出口总量的90%左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依然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从加拿大、乌拉圭、俄罗斯等国家会少量进口。当前,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疫情等因素的巨大不确定性,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大豆稳定供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在大豆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推动进口来源地多元化,除了巴西、美国、阿根廷这些传统的出口国,应加大对俄罗斯、乌克兰以及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力度,确保大豆进口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断拓展大豆国际市场,进口来源国有所增加,逐步与乌拉圭、俄罗斯、孟加拉等国达成进口协议,从美国、巴西、阿根廷3国进口大豆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这3个国家大豆种植面积(近72%)及年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从这3个国家进口的大豆比重仍居高不下(图5)。
图5 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家
3.2.2 小麦进口
作为我国两大口粮来源之一的小麦,长期保持着较高的自给率,而进口仅仅是对内需的一种有效补充。我国小麦主要从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口。近年来,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往来日益紧密,为保障我国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我国进口小麦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展(图6)。从图6可以直观看出,2020年,我国小麦进口来源国以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主,从这4个国家进口的小麦占当年我国进口小麦总量的92.67%。立陶宛和哈萨克斯坦两国,进口占比分别为4.09%和2.36%。从俄罗斯进口占比为0.87%。匈牙利和土耳其零星进口。
图6 2020年我国小麦进口来源国家
2021年,我国小麦进口主要来源国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和俄罗斯,从这5个国家进口的小麦占我国当年小麦总进口量的97.94%。其中,从美国进口小麦272.65万吨,约占我国当年小麦进口总量的28.06%;从加拿大进口小麦253.98万吨,约占我国当年小麦进口总量的26.14%;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273.46万吨,约占我国当年小麦进口总量的28.14%;从法国进口小麦141.58万吨,约占我国当年小麦进口总量的14.57%;从俄罗斯进口小麦10.36万吨,约占我国当年小麦进口总量的1.07%,较上年进口总量和占比均有所提升。其他国家占比较少,约占我国当年小麦总进口量的2%左右。
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全球小麦主要出口国,2021年度小麦出口总量占到全球出口总量的29%。目前市场上的小麦社会供给量不足、供应偏紧问题十分突出,对政策性小麦的依赖性加强,而目前的政策性小麦投放量与需求相比依然不足。预测在短期内,供应偏紧现象仍然持续。再者,受地缘因素的影响,小麦短期内供给仍然紧张,市场希望通过扩大政策性小麦投放量,来提高国内供给,稳定国内小麦价格。
3.2.3 大米进口
我国大米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2011年之前,泰国是我国大米的主要进口国家,从泰国进口的大米总额占比超过60%,远高于其他国家;2012年我国从泰国进口的大米总额占我国大米总进口额的比重仅达到13.77%。2013—2017年,我国从泰国进口大米总额占我国当年大米总进口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0%—30%之间。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越南最大的稻米出口国。2012年—2018年,越南已经超过泰国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国。2018年,我国从越南进口稻米130万吨,但在2019年,急剧下滑到47.7万吨。2019年,巴基斯坦向我国出口了54.6万吨大米,比泰国(52.7万吨)多,而缅甸的增幅更明显,和泰国的出口量相当。2010年开始,泰国的大米进口价格就高于国际平均价格,而越南的进口价格在2019年也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500.8美元/吨),达到502.5美元/吨。而巴基斯坦与缅甸在价格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当年我国从巴基斯坦和缅甸大米进口量增加。
2020年,缅甸是我国大米的主要进口国,进口量约为当年我国大米进口量的31%;越南位居第二,约占27%的进口量;巴基斯坦排在第三,占16%的进口量;泰国为第四位,占比11%;柬埔寨为第五位,占比8%(图7)。2021年,我国大米进口量激增,创下多年来的最高水平(475万吨),主要原因是因为碎米价格较低,从印度进口的碎米数量增加(印度向中国出口100万吨碎米,占中国当年大米进口量的1/3)。从越南进口的大米在过去5年中一直稳定在50%左右,而从泰国的进口份额却出现下滑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泰国的进口价格不断上涨,使得进口的成本不断上升。
图7 2020年我国大米进口来源国家
3.2.4 玉米进口
从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搜集整理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出,2001年,我国玉米主要从泰国、缅甸和越南3个国家进口,占比为97.04%。其次为澳大利亚、秘鲁和美国,从这3个国家进口的玉米占比分别为1.15%、0.875%和0.75%,还有少许从法国、德国、阿根廷、智利和印度等国进口。2002年,从泰国进口玉米数量由上年1.35万吨急速下降以至数据缺失,而从越南进口的数量由上年0.06万吨增至0.24万吨,占同期玉米进口总量的82.34%。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来源相对更为广泛,主要来源国增加了美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2020年,我国玉米主要从美国(38.44%)和乌克兰(55.76%)进口,这两个国家玉米进口占当年我国玉米进口总量的94.2%。其次还有保加利亚、老挝、俄罗斯和缅甸等国,进口占比分别为2.32%、1.17%、1.22%和1.07%。其他还有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国零星进口(表1)。
2021年,我国进口玉米总量为2836万吨,美国是主要的进口国,约占70%;从乌克兰的进口量紧随其后,为732万吨,约占我国当年玉米进口总量的29.05%;其他国家进口占比较少,进口量仅为28.65万吨,约占我国当年玉米进口总量的1.01%。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加强贸易往来,乌克兰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粮食进口国。2021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谷物价值3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巴西,我国第三大粮食进口国就是乌克兰。尤其是玉米,2021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高达824万吨,占比29.07%,占我国当年玉米进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局势对乌克兰未来的农业种植将造成一定影响,不过虽然乌克兰是我国玉米主要进口国,但是从该国进口的玉米主要为饲料用粮,加上我国进口粮源较多,因此俄乌冲突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不会太大。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对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面对新冠疫情持续、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供需失衡。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内粮食安全及其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关系,通过国际大循环为我国大循环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玉米和大豆仍存在明显的产需缺口,需要适度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粮食贸易格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稳步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有重点培育我国跨国粮商,鼓励其“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完善产业链条,结合数字技术构建虚拟粮食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②逐步拓展进口粮源。我国粮食进口需要进一步扩大进口渠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加强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合作,提高进口粮源的稳定性和多样性。③重构全球粮食贸易治理体系。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应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分享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经验,不断增强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同时,积极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和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区协定,通过开拓一体化的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确保我国获得稳定的进口粮源创造良好的大环境,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增强我国粮食跨国供应链的稳定性。
表1 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