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精神实质一以贯之,历久弥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风雨兼程的价值追求、务实作风、坚韧品质和政治品格。
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会新起点上,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致力于用润物无声的方式继承发展建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育有理想、有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青年人才的聚集地,作为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作为弘扬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亟须将建党精神这一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
建党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围绕不同时期所需的具体要求及实践过程中所需的方式逐渐凝结成了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也应承袭着抱负,筑起属于自己的生命之魂,激发全党团结奋进的共同力量。“坚持真理”,就要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对待真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任何一种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利的。“坚守理想”,是我们要有理想信念支撑,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力学笃行,而不能止步于思考层面。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良莠不齐,应多参与可以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活动。因此,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高校青年头脑,以远大的理想明确广大高校青年目标,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首要前提。
践行初心是以坚持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将科学的真理和远大的理想信念落实到怎么实现上来。担当使命,是要明确前进方向,明白为什么而出发。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怀揣着共产主义的信仰,承载着实现民族自立自强自省的使命,汇聚到同一面旗帜下,抛头颅、洒热血,力戒空谈,弘扬实干,就是为了让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出落后挨打的泥沼,重塑往日的辉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冲锋在前引领方向的坚强“主心骨”。因此,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高校学生、知识青年明确初心、担负起历史使命,塑造起广大青年学子求真务实的踏实作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三座大山,破解在建设过程中的谜题,探求中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和“中国式”道路,进而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光明前景,靠的就是一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志品质。新时代,作为革命江山的继承者、享受者、建设者和守护者的共产党人和青年,要准确把握“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不怕牺牲”就是勇于直面困难、攻克困难的干劲闯劲,“英勇斗争”就是要敢于向阻挡民族复兴伟业的一切外部势力“亮剑”。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传承革命先烈勇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优良品质,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品质铸造高校青年思想上的钢铁长城,使广大青年“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明确正确的斗争方向。
忠诚爱党是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立党之基。历尽艰险磨难,终迎光明前景。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涅槃重生,靠的就是全体共产党人的忠诚,靠的就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正是因为忠诚,党才能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因为不负人民,党才能始终具备力量之源。用党的忠诚担当、为民牺牲的高尚品质教育高校青年,使青年牢记家国情怀,坚定青年们为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奋斗的强大决心,进而使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在为党和人民奋斗中谱写青春华章。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精神之源,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实践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得以弘扬,在弘扬中得到丰富。作为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广大高校青年学子,要以传承党的伟大精神为己任,自觉用党的伟大精神来补“钙”强“基”,自觉做党的光荣传统、红色血脉的弘扬者和赓续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引导功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自身体系,以新形式、新方法将建党精神融入课堂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天然承载着弘扬伟大精神、塑造健康“三观”和明确奋斗方向的作用。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必修课”来科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使青年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接受伟大精神的洗礼,将伟大精神作为自身学习、生活及未来择业工作的强大支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主体的高校教师,理应发挥课程优势,承担起为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着力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课程上下功夫、在教法上创方法、在理论阐释上钻内涵,打造广大高校青年欢迎接纳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高校青年在学习时要依据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承,以中国党情、国情、世情为主线构筑学习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学、及时跟进学,深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方针,剖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大历史观”视角学习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生动具体的实践。要真正让广大高校大学生做到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真正崇尚,首要选树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要用好身边的思政资源,真正让成果突出、得到师生一致认可和称赞的优秀共产党员走到广大同学身边。通过讲述其先进事迹、传播其真情实感来引导教育广大同学向榜样看齐,以自觉的方式效仿榜样,向榜样看齐,将建党精神融入社会实践与自我教育中,以榜样的力量坚定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有助于激发青年正定宗旨,砥砺前行。
当下高校青年生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成长于新媒体井喷的时代。运用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当代青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充分运用新时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来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加快对舆论高地的占领,不断优化创新网络课程内容,创新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途径,以一种新时代高校青年所喜闻乐见的内容让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搭建新媒体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搭建起新媒体平台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一些社交软件等进行主题为“建党精神”的活动。在“线上”“线下”营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涵养精神力量的浓厚氛围。
伟大建党精神呈现党的红色基因,决定着党的事业以红色为鲜艳底色。让广大高校青年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教育。这就要求要加强校园实践,通过动员广大同学搜集红色材料,建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来接受红色资源洗礼。通过网络、媒体、书籍等了解榜样的故事,体悟榜样的精神,思考为什么革命先辈可以在艰苦环境中仍可以坚守本心、坚持信仰。当代的我们要将这种坚韧的精神传承,使广大青年在红色主题教育实践中,体悟红色资源的感召力与向心力,明晰红色基因与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
伟大建党精神寓于精神谱系中,是贯穿精神谱系的主线。建党精神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典籍和价值资源,是我们当前发展参照的“教科书”。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只有更好地学好这门“思政大课”才不脱轨于时代,才能在历史与现实交会中筑牢理想信念、勇挑时代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