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蕊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2018年3月,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职责整合,组建为文化和旅游部,此举为文化和旅游融合(以下简称“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在旅游中传播文化的趋势更加明显。2018年12月,全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社会责任:文旅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为主体,确立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的总思路[1]。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为文旅融合指明了方向,文旅融合的思路日渐清晰。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公共图书馆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文旅融合相关研究成为了图书馆学界的重点关注议题,研学旅行、公共图书馆+酒店、公共图书馆+民宿等文旅融合模式在公共图书馆不断的尝试探索中应运而生。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回顾和梳理文旅融合的内涵、路径、模式等,客观评价文旅融合的现状,有效推动二者进一步融合,对于准确定位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角色,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体系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实践意义。
“文化”与“旅游”这两个词汇在不同的学科视角下有着不同的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学者从两者的内在关系入手探究文旅融合的内涵。宋瑞依据文化、旅游自身概念的特征,从心理学、产业经济学、资源配置等不同的学科视角探究了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多重关系,并将其概括为三种学说——“灵魂载体说”“诗和远方说”“资源市场说”[2]。刘和椿基于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两个视角阐释了文旅融合,他认为旅游植根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宗教建筑、民俗等密切相关。文化孕育了旅游, 而旅游又使文化丰富发展[3]。除了上述两种观点,还有学者从协同论的角度来阐述文旅融合的内涵,如李后强认为文旅融合是非线性耦合,文化+旅游≠文旅,两者不是线性关系,而是1+1>2的非线性关系、“聚变”关系[4]。苏凯、胡卫伟利用协同理论对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作出了阐释[5]。以上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辨析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互促性。
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下简称CNKI),采取高级检索方式,分别以“文化”+“旅游”+“融合”成“文旅”+“融合”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条件进行组配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经过仔细查重、筛选,最终检索出高度相关的学术文献185篇。最早的一篇是1994年杨勤发表的《图书馆开展旅游文化服务初探》[6],该文介绍了上海南市区图书馆旅游文化博览部的工作内容,虽然未提“融合”之名,却体现了“融合”之实,说明尽管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命题提出时间尚短,但是当时我国图书馆界已有关于图书馆与旅游融合的探讨。从检索结果来看,2018年是文旅融合研究的拐点,究其原因,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文旅融合多项政策的不断发布、落实,图书馆界学者敏锐地抓住这一时代背景,有关文旅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日渐趋热,并呈现出燎原之势。尤其是王世伟教授早在1995年开始关注图书馆旅游功能的发挥,并发表了一系列成果[7]。根据研究主题对学术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发现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图书馆所具有的旅游功能是学者关注较早的内容之一。王世伟以旅游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图书馆与旅游六大要素中的游、购、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倡导图书馆应积极开拓其旅游功能[7]。余小莹认为公共图书馆参与地方旅游业,既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又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和双赢[8]。柳英提出文旅融合为高校图书馆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支撑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高创新发展能力[9]。陈慰、巫志南从社会事业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社会需求—社会供给—社会生产时间的链式传导和交互作用机理,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创新的必要性、必然性及意义,认为文旅融合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10]。
关于文旅融合的驱动力研究可简单归纳为内在驱动与外在驱动。其中,内在驱动是内在因素,是本质因素,外在驱动是外在因素。单洪波认为文旅融合的内在驱动是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图书馆文旅融合在于图书馆与文旅融合的使命驱动[11]。林肖锦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是文旅融合的内在要求[12]。伍茜提出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承担着保护、开发地方文化职能,丰富游客旅游体验,资源整合的使命[13]。另外,图书馆所具有的先进服务理念、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专业的人力资源为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外在驱动力来看,多位学者提出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国家法律的修订与颁布,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政策背景及体制环境,是文旅融合外在的支撑力和推动力,为公共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文旅融合的发展是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图书馆的使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还包括政策保障、制度条件、技术力量的支持。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文旅融合不断创新、发展。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关于图书馆发展路径的研究,多数学者主要依托于典型案例来探讨,并提出从顶层设计、产品融合、服务要素创新、平台构建等多角度建立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发展路径。戴艳清等人从“馆内深耕”与“馆外联通”两大维度建构了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框架,“馆内深耕”维度关注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依融合深度可分为信息型融合、沉浸型融合;“馆外联通”维度关注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据融合内容与形式可分为嵌入型融合、文创型融合、研学型融合[14]。周淑云等人提出培育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示范馆、健全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区域联动机制、构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全域发展格局三条发展路径[15]。孙红强提出文化创意旅游项目是文旅融合项目的增长点,图书馆应搭建文创旅游资源信息联合平台、设计特色文创产品、开展多形式的宣传与营销策略,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工作的开展[16]。韩筱芳结合上海市南市区图书馆开展旅游文化特色服务的实践,提出图书馆要多渠道搜集旅游文献,加强旅游文化的理论研究,强化全方位的服务手段[17]。柳英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文旅融合的路径有研学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9]。郑红京通过建立图书馆—企业委托代理模型,提出图书馆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应该加入文化因素的策划,以达到企业对旅游产品的有效开发和营销目的[18]。在此基础上,金武钢等人进一步提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建设有两大途径: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转型中融入旅游要素;二是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中加强文化赋能[19]。杨炳辉、左培远提出构建图书馆文化旅游产业平台,平台要坚持公益性、明晰管理关系、创新产业机制、打造特色品牌[20]。单洪波提出文旅融合可通过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特色图书馆、在旅游环节注入图书馆元素、加强文旅营销方面的融合、积极参与到新型文化旅游生态的培育与建设之中等路径实现[11]。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研究视野,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理论支撑。
文旅融合模式是目前图书馆学界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发现,研学旅游、酒店图书馆、民宿图书馆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文旅融合的典型实践模式,这些尝试为公共图书馆未来探索文旅融合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4.1 研学旅行模式
吕婷婷提出图书馆具备多元化、立体式、全方位的研学旅行资源,是研学旅行的信息集散地与目的地[21]20-27。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少试点单位开始了研学旅行的尝试与探索。李菲菲以国家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的两大经典品牌研学旅行项目——“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讲堂”系列活动与“悦读之旅”活动,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的四大举措:加强文化教育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整合、分级策划与分类指导、打造品牌、加强沟通合作[21]111-116。金铁龙结合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服务案例,详细分析了该馆在空间场地准备、文献信息资源重组、研学课程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探索[22]。付瑶、杜洋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的“暑期游学阅读”活动为例,详细介绍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首期“I-Share暑期游学阅读”活动的方案、流程、成效等,构建了高校图书馆体验式的阅读推广模式[23]。
3.4.2 公共图书馆+酒店模式
公共图书馆+酒店模式是指酒店在运营理念、外在布局、设施配置和服务内容中植入图书馆元素,以图书为切入点,塑造阅读环境,通过独特的书香文化氛围,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阅读需求。康思本提出“图书馆+酒店”模式通过资源共享、用户共享实现图书馆、酒店和旅客三方共赢,具有推广价值[24]。2012年建成的国家图书馆宾馆融入阅读元素,宾馆大堂设立目录柜作为入口背景,另外布置了二十五史橱柜,内有精品读物供客人阅读,公共走廊设置书架,公共阅读区域的桌椅与国家图书馆北海馆舍样式相同,客房、电梯、餐厅等处也可见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要素,如老照片、藏书印、老地图、字画等,处处体现着国家图书馆的文化气息[25]。苏州图书馆与书香酒店合作,住店客人可以通过苏州图书馆的系统借阅图书,在酒店办理借书、还书[26]。康思本提出了酒店图书馆未来发展还需要在整体功能设计上植入图书馆元素、用共享经济思维丰富藏书量、设置个性化还书方式、不断探索特色服务、有效开展阅读指导。白河县图书馆与当地的星级酒店共建休闲阅读吧,不仅宣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还提升了酒店的文化品味,满足了顾客的精神文化需求[27]。
3.4.3 公共图书馆+民宿模式
民宿图书馆开拓了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对开展乡村阅读推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龚景兴和黄莉娟对浙江省三县两区的民宿阅读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民宿阅读的兴起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民宿阅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建议[28]。还有的学者以个案研究的方法介绍“图书馆+民宿”模式,如青田县图书馆积极尝试“图书馆+民宿”的模式,以书屋和民宿相融合,打造不同主题的民宿图书馆[29]。桐庐县图书馆与当地11家民宿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乡村生活书吧,图书馆负责对图书定期配送、更新,对民宿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定期对民宿进行考核[30]。奉化区图书馆以当地的农民、游客为服务对象,以阅读资源为载体,与滕头村合作建设融合文化、旅游、农业的乡村阅读空间,开展阅读推广活动[12]。
综观我国图书馆界对文旅融合的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文旅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文旅融合近几年来已经引起了图书馆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目前公共图书馆对文旅融合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思考还是在实践探索都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探讨。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关注文旅融合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图书馆界起步较晚,近两年的研究论文数量突飞猛进。在理论研究方面,尽管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文旅深度融合的研究命题,并对文旅融合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关于文旅融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以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关系等微观层面的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关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发展路径研究和模式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对文旅融合相关理论依据、机理研究关注不够,对于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障碍机制、互动机制等方面的理论探讨还需要深层的挖掘。
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各个国家中产业地位不断上升,文旅融合发展在全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检索发现,国外的文旅融合研究现状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且已有的相关研究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国外文旅融合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缺乏高层次的指导性理论研究成果。如邵明华、张兆友发表的《国外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与借鉴价值研究》结合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定和产业实践经验,将国外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总结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影视文化旅游、节事会展旅游和体育文化旅游六种类型[31]。冯佳详细介绍了国外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提供的参观访问、特色餐饮、文创、日间托管等服务,提出我国图书馆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在资源整合、空间环境、导览标识、专业队伍、社区服务、宣传推广和新科技运用等方面做出改进[32]。
近几年,随着文旅融合实践的发展,案例分析法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他们大多以个案为例,结合地方文旅融合的实践状况,归纳总结特有的文旅融合模式,提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具体实现路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开设了“文旅融合浙江经验”专题,发表了9篇有关浙江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实践的案例文章。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核心的海淀区研学旅游季活动组委会组织编著的《研学旅游新发展及案例探析》通过诸多案例阐释了目前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21],探析了研学旅游的规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这些案例着眼于本地的文旅融合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旅融合的发展对策,增加了文旅融合的可操作性,并为其他地区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参考借鉴,但是案例分析法往往局限于对某个地区或特定的文化旅游项目经验的探讨,缺少从整体视角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难免存在缺乏普遍适用性与系统性的弊端。
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设定“文旅融合效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文旅融合评价”“文旅融合指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发现,现有研究中不乏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量化研究,但是鲜有涉及图书馆文旅融合效果评价及测度等方面的研究。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更好地满足居民和游客美好生活需要,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就需要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具体构成、发展导向、规划标准、建设方式、配套政策等作出系统安排[2],笔者认为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未来相关研究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领域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文旅融合的意义、模式、路径研究,对文旅融合的理论依据、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注较少。在时代的发展下,文旅融合不仅仅涉及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个产业的交叉融合,文旅融合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融合与交叉的态势,图书馆学应借鉴多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展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国外的文旅融合已发展数十年,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结合本国的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有效融合,并形成了世界级文旅融合的知名品牌与成熟的文旅融合模式。如英国的博物馆文化旅游、美国的文化主题公园旅游、日本的乡村农业文化旅游、韩国的影视文化旅游[33]。法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旅游胜地,形成了文旅融合的四种模式:作为实体景点,提供参观游览服务;作为虚拟景点,提供“云”游服务;作为旅游信息提供者,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作为节庆活动组织者,提供文化休闲服务[34]。我国文旅融合时间较短、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实践经验不足,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国际经验,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开拓研究思路。
2020年,杭州市余杭区联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旅游研究院对文旅融合指数进行了立项研究,以余杭为样本构建了国内首个区县级文化和旅游融合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把居民和游客获得感、产业融合度、行业治理现代化等定性概念转化为可统计、可分析的定量指标,经过综合测算,得出余杭文旅融合指数为81.64[35],成为国内首个区县级文化和旅游融合指数测评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及判断指标虽不能直接作为图书馆文旅融合效果的评价依据,但可以一定程度上为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借鉴。本文认为图书馆开展文旅融合效果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一个从图书馆层面,围绕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效能以及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完善投入产出效果评价,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是从用户层面看,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国民整体知识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因此,应从两方面建立健全用户参与的评价反馈机制,制定相关标准或评估体系。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早期关注文旅融合的研究者以地理学科背景为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者的成果不断增加,学科之间的交叉性逐渐显现。2018年10月,“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学科互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文化产业管理和旅游管理两个学科应进行融合研究,协同发展[36]。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中融入旅游要素,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在文旅融合的初级阶段,公共图书馆应综合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丰富自身理论,同时也将自身独有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向外推广,从而在与其他学科的不断交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