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文学文本如何落实文化观照教学

2022-02-19 05:33:19安徽省池州市第六中学方文飞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观照文本语文

安徽省池州市第六中学/ 方文飞

所谓“文化观照教学”,就是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既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高中阶段教材中的文学文本“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承载着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学习文学文本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获得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的同时实施文化观照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一、文学文本落实文化观照教学的背景分析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应发挥学科的独特优势,在立德树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统编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文本,如闻一多、雪莱、铁凝、朱自清、茹志鹃、契诃夫、曹禺、莎士比亚等人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都有收录。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目的是“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文学文本因其丰富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意蕴,在高中教材中篇幅也较多,因而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文学文本中落实文化观照教学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中外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审美体验、实现育人价值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同时肩负着审美育人功能,只有引领儿童充分经历文学的审美过程,才能够实现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才能促进儿童‘审美心理结构’ 发生变化,发展其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丰富的审美想象力、深刻的审美理解力,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非文学类文本一般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新闻等,与非文学类文本有所不同,文学类文本的审美心理过程“是以‘言’而立‘象’,并通过‘象’而表达‘意’的,其文本构成层次为‘言→象→意’”。在这种审美心理过程中,从“言”到“意”的理解是间接的。因此,学生阅读文学文本时对于作品中“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间接的,即需要通过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甚至通过想象来建立形象(戏剧、小说),获得意境(诗歌、散文)。

此外,为了实现文学作品的育人价值,需要通过加强学生在阅读时的审美活动来提取信息,感悟文学形象,获取文学意义。以教学《故都的秋》为例,作者通过描绘北平秋天的秋晨图、秋槐图等多幅图画,来表现北平秋天的特色。这些图画连缀起来就生动地展现出作者印象中的北平形象,总体概括北平的秋之特点就是“清、静、悲凉”。作者称北平为“故都”,深刻地表现出北平的历史沧桑感,他热爱故都的秋天以至于“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在战乱年代通过个人独特的审美视角表达出的北平之美唤醒了人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学生对北京当代之美的感悟,丰富了他们对于北京的印象,促进了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二、文学文本落实文化观照教学的策略探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纵深推进,文化观照教学与语文教育的融合逐渐成为趋势。从当前的语文教育特点来看,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实施文化观照教学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在学科价值上应着眼于立德树人,文化观照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二,在观照内容上要着眼于传播中外优秀文化,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内容,理解内涵,兼容并蓄,构建民族自信心。第三,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文化观照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其学习品质的提升。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基于诵读感悟语言之美

文学文本教学应该加强诵读教学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课文中选取的文本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语言各有特点,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中文世界的语言之美是多方面的:有外在的形式之美,如中国古典诗歌的对称形式;有音韵上的节奏之美,如诗歌的押韵和平仄规律;还有诗歌散文的意境内涵之美、小说语言的场面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人情之美、戏剧对话的言外之意,等等。诵读本身是一个显性的学习行为,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的运用规律。

诵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诗歌、散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诵甚至背诵,而小说和戏剧则可以分角色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必然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升其审美能力,促使其深刻领悟作品的内涵之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对乐曲的描写冠绝古今。这一部分非进行诵读不能领略其描写的趣味,只有把诵读和想象两相结合,才能感受音韵的错综变化,在想象视觉画面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时间的变化过程。通过诵读,学生能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基于关键字词探究文本内涵

课文中的一些字词看上去很平常,如果不加以特别注意往往就会被忽视了,而一旦深入挖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苏轼《赤壁赋》中“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句中的“色”字,统编版教材并没有在文下进行注释,马德高主编的《高中新课标古文完全解读:必修1-5》(2020 年)解释为“色彩”。其实,本文中的“色”字是佛教用语,佛教中的“色”字指一切有形象和占用空间的物质,从广义而言是一切物质的总称。从这个角度来看,《赤壁赋》中的“色”字解释为“景物、景象”更为准确。

再如,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玉,所以小说作品中多处写到了玉。《鸿门宴》 中刘邦为了讨好项羽和范增,去鸿门赴宴时准备了两样玉器,即一双白壁和一双玉斗。这些玉器的珍贵体现了刘邦对项羽和范增的尊重。项王看到礼物就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但是亚父却将玉斗敲碎了。在项王看来,刘邦能低声下气亲自参加宴会,又带来了如此珍贵的礼物,给足了自己面子,心里的怒气也就消了。可是亚父却不领这个情,他不是不知道一双玉斗的价值,但是他看到的却是刘邦身上潜藏的巨大危险。项王和亚父对待礼物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人在战略眼光上的差异。因此,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字词,有利于学生对于文化及文化背后的深刻寓意的领悟。

(三)基于文本内涵实现知识拓展

有些课文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对文本中的文化知识内涵进行拓展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观照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国殇》一文时,笔者注意到屈原在此文中所写的都是失败的战争。由此联想到,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天下没有不渴望胜利的雄师,古今中外没有哪位将军不渴慕勒石记功。屈原虽然为打了败仗的楚军写作颂歌,但是我想他应该更愿意夸赞打了胜仗的楚军。于是笔者决定将教学向课外延伸。经查,原来战国时期秦楚两国是邻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秦楚两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失败后,国力式微,在秦楚之战中,秦国都居于主动,而楚国则屡战屡败。在经历华阳之战和蓝田大战后,楚国国力遭到秦军的极大削弱,于是自周赧王三十五年开始,秦国就发动了大规模的破灭楚国的系列战役……了解这样的历史背景后,再次阅读《国殇》我们就会发现更多的内涵,能感受到作者纪念将士慷慨赴死的悲壮以及对洗雪国耻的渴望,从更深层次感受到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笔者发现本篇中的“山神庙”和《水浒传》中的另一座庙宇——岳庙有关联,经探究发现林冲的一生与这两座庙宇有很大的联系,这两座庙宇象征了林冲一生的沉浮。岳庙象征林冲作为禁军教头的“富而不贵”的身份,而山神庙却象征了林冲“空有一身武艺却不得不蛰伏于此”的状态。如此,教师便能带领学生对文本中的知识进行很好的迁移和拓展。

(四)基于单篇纵向开展专题教学

研究之初,笔者针对“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如何从文化观照的视角去理解语文课程” 等问题在池州市八所高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调查发现,34.2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据此,我们在进行文化观照教学时,设计了诸多专题课进行教学,如“走近苏轼” “一代才女李清照” “走近辛弃疾”“《红楼梦》点评教学”“明月清风书鸿影,浩气扁舟诵坡情——苏轼专题群文阅读”等。

通过开设系列专题课,学生了解了苏轼等人的身世背景、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丰富了对苏轼等历史人物的认知,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精神内涵和伟大人格的理解。开设专题课虽然要耗费一定的课时,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讲,开设这样的专题课是值得和必要的。高中学生学业任务繁重,自主阅读的时间有限,即使每周抽出一些时间去图书馆阅读,也只能是走马观花,难以做到深入、全面地阅读。在学习教材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开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课,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通过这样的专题课更集中、更高效地进行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五)基于文本意蕴构建文化氛围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文化观照教学不仅发生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学习的环境也会有意无意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观照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氛围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开拓思路,进行多方尝试。如教学《琵琶行》之初,教师可以提前在班级里鼓励学生学唱《琵琶行》流行歌曲,教学时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琵琶行》歌曲的音频,帮助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教室里也可以适当张贴悬挂白居易、琵琶女的教学图片等,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再如,学习完《沁园春·长沙》和《反对党八股》两篇文章后,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魅力,笔者特地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打过长江去》。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和炮击敌舰的场面为学生深入理解毛泽东的领袖气质和大无畏精神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素材。

良好的文化氛围还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能力,在教材开发、意境营造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登泰山记》这篇课文的开头可谓匠心独具,体现出姚鼐作为桐城派文人的领袖魅力。在文章开头作者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的风景图,展示了“五岳之首”泰山的雄伟和奇异。在这幅图画中,泰山南有汶水,北有济水,汶水往西流,济水往东流,两条大河像大地母亲的双手一般把泰山环抱,而泰山则雄踞其间,一条古长城则在日观峰之北蜿蜒起伏。“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幅画面气势雄伟,意境极其开阔,深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因此,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

(六)基于现有任务创新观照方式

文化观照教学要注重采用新颖的方式。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向学生呈现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要善于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如指导学生阅读《孙子兵法》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节假日观看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部编版必修下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红楼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余时间观看1987 年版的《红楼梦》电视剧。该电视剧忠实于脂评本原著,属于经典之作,学生将小说原著和电视剧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学到更多的内容。

指导学生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文化观照教学的范畴。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近年的《战狼》系列电影、《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都很好地展示了中国英雄的形象,传播了中国文化。只有深入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深爱我们的文化,通过书写我们的英雄,讲述我们成功的故事,才能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此外,要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联系。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演绎,在现代完全可以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如网络名人李子柒拍摄的乡村生活视频唤起了无数人对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喜爱;“汉服秀”引发了青少年对于汉服的喜爱热潮;央视发起的《汉字文化大赛》提升了国人对于博大精深的汉字的深层认知和关注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文化观照教学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要学会运用“辩证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观照文本语文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14
由《论语》观照孔子的修辞观
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8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