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职业教育价值意蕴

2022-02-19 05:33:19安徽省宣城市教学研究室高利兵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生活

安徽省宣城市教学研究室/ 高利兵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改造中国的旧教育,谋划人民大众的新教育而毕生奋斗。他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长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和改革试验,创立了本土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元素,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很强的指导价值。

一、“教人求真”: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职业生活力、适应社会生活的“真人”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要回答的问题。明晰培养什么人,也是“生活教育”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状况以及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汲取中国传统教育及现代教育思想精髓,提出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把学生培养成“真人”的目的观。“求真”是为真理而奋斗,追求真理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真人”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知情意、智仁勇于一体完整的人。教育培养人,其核心在于以德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有没有进步”成为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之一。生活教育培养人,要在生活中培植生活力,使学生拥有“生利”“利群”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活的乡村教育,要叫人生利”“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关乎国家百年大计,不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死读书的“书呆子”和读死书的“废人”,也不仅仅在于造就少数的精英之才。他主张办人民大众的新教育,坚持“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的思想,面向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开启民智,培养“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培养为真理而奋斗的人,为国家为人民而献身的人。他要求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教人求真”“以生利为主义”,是“生活教育”的价值追求,将“真人”“生利”作为“新教育”的培养目的,既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陶行知教育理想的真实体现。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立德树人是其本真和根本,培养“真人”是其本质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真人”,是有公德和私德、“明大德”的德人,是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爱民情怀的人,是求真守信、自治修身、行知合一的人,是集真善美、知情意、智仁勇于一体的人,是真正明白责任、使命、价值与担当的人,是具有工匠精神、劳动素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能人”。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好教育应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独立生活、贡献社会。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活力,使其成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品格和综合素养的“整个的人”,能生活、会生活、健康幸福生活,能“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的人。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生利”之才,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生利”之人,不仅使其掌握“生利”之本领,具有“生利”之能力,还要有“利群”“乐业”之职业情感,成为为企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民利益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利群”之人。立德树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具有生命活力、生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和“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需要,为社会全面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本意,办与职业生活相融合、为过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职业教育

陶行知在从事教育事业实现救国救民理想的行动中,对脱离民众、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与抨击,在运用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将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鲜明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命题。他所理解的生活是实际的、民众的“真生活”,是人们为生存发展进行的所有活动,人生各阶段、各范围的一切所需皆包含其中,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职业的、消闲的、社交的、天然界的。他认识到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阐释“生活教育”要义,是生活就是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强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他认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生活中有职业生活,教育中就有职业教育,指出“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职业教育是“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生活即教育”,直接鲜明而又响亮地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能回避的“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核和新教育运动重要主张之一。

生活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鲜活主题,也是教育存在与教育意义真实的支撑者和守护者。长期以来,人们不是从生活视野去观察教育、反思教育,而多以工具理性来认识,重视教育的功能性,忽视教育的本体性。对职业教育更是如此,只重视职业性功能和功利性目的,而忽视了本有的生活属性,把职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甚至是简单的就业培训。传统的职业教育把学习者视为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社会财富的劳动力资源,忽视了学习者谋个性之发展的首要目的。在当代,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趋向理性,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实践课题。陶行知认为,“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教育为部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更应回归生活,以职业生活为中心,给职业生活以教育,用职业生活来教育,为职业生活向前向上向好的需要而教育。其实,职业教育本质上也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是面向每个生活者“得天下人人而教育之”的全民教育,是为每个人一生生活服务的终身教育。面向人人,“达民情,遂民欲”,止于人民之幸福,关注人的生活和为过美好生活而促进人的发展,全民、全面、全程、全纳职业教育将引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潮流。不仅如此,“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关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是未来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寻。走向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现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办学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三、“社会即学校”:坚定融入社会,把职业学校变成开放育人、社会生活需要的场所

在思辨明晰、创立形成“生活即教育”思想的过程中,陶行知也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历史考察,对中国传统学校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批判,并从中国社会实际反思学校的社会功能及组织形式,又对杜威“学校即社会”的观点进行颠覆式的改造,明确提出了“社会即学校”这一重要观点。他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社会的一切场所都是学校,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学校是文化的旅馆……普及教育团,生活教育团,或共学团下之工学队是文化之活细胞”。陶行知主张学校面向社会开放,适应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办成与社会密切联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学校,使学校与社会融合成一体,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的家园和社会文化交流、推广的中心。只有把学校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之中,让社会成为学校,教育的范畴才会更加广泛,教育的内涵才会更加拓展,教育的行动才会更加有效,学校的办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真本领、活本领,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真教育、活教育、人民大众的教育、社会生活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是对学校与社会辩证关系简要而深刻的表达,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社会性、人民性特征,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思想和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是教育实践育人的田园,学校生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起点。陶行知认为,“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因此,职业学校要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健康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和谐交往、协力实践、享受幸福时光,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不仅如此,现代职业学校还是现代人蓄积职业生活力,融入职场生活的重要场所,要拥有种种“生利主义之职业设备”,包括“自有之设备”和“职业界之设备”,“以应所攻各业之需求”,适应“生利”教育的实施,真正成为办真职业教育的真学校,真正贯彻“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的办学思想。陶行知主张以社会生活场所为教育场所,因此要打破职业学校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墙篱”之隔,把学校向企业、社会开放,借助企业之基、社会之力办职业学校,让行业企业真正成为学校的伙伴和命运共同体,发挥职业教育主体的功能,把完整的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开放给学生,使职业活动、社会活动都成为学习的内容,职业活动的场所乃至社会的一切场所都成为学习的课堂、实践的平台、展示的舞台。只有使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职场变化和社会环境,成为企业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陶行知认为“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现代职业学校不仅要培育有社会责任感“敢探新理”“敢入边疆”之人,还应建设成为社会生活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社区教育、闲暇教育和在线教育的中心,技能文化传承、创造、推广中心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就业、繁荣生活、丰富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服务。

四、“教学做合一”:遵循行动导向,在职业生活中手脑并用,“做学思创”相结合

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对传统教育注入式、填鸭式的“传道授业”和教学领域的“教学分离”“学做分开”等痼疾深恶痛绝,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做中学”教学法的合理内核,摒弃传统教育的“教授法”,倡导“教学法”“教学合一”,进而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教学做合一”“手脑相长”的思想。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在实际生活之中发生的,生活的方法就是教育的方法,生活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行动,行动是生活方法的中心,也是教育方法的中心。他指出,在实施教育中,“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他强调指出,“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生产,是建设,是实验等,其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教学做合一”明晰了“生活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学论,也是方法论,不仅解决了在生活中如何实施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为怎样提高教学成效和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

教学活动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融入社会“生利”之人,就应该运用“生利之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手脑相长,在“做”中学而思、学而创、学而用,获得真知,形成技能,产生新思想、新价值,掌握“生利”的本领,并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更好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为社会创造产品、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未来。现代职业教育要达到“教学做合一”,就要以“做”为中心,构建“生活、职业、社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做学 思创”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认识特点和思维规律,把学习与职业岗位、生活需要、社会需求、学生学力与个性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创建学习情境,在操作与实践中融“做学思、(应)用诊(断)改(进)”为一体,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体验中感悟知识与经验、技术与能力、情感与素养,实现认识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全面提升。在“做学思创”相结合的视野下,“做”是学的起点、思的源泉、创的启蒙,也是学的归宿、思的目的、创的意义,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还是做的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在劳力上劳心,主动地去探知识之本源,求技能之归宿,修道德之真谛,使之成为“真善美的能人”,成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增加社会价值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陶行知职业生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