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婷婷,徐海霞,王丽丽,孙彩杰,王 燕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合肥 230031)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为高校学生在今后儿科临床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专业能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表征,高校教师还可以借助其在表达发散性思维上的优势,将儿科护理学知识量大、范围广的特点与思维导图的结构化优势进行结合,[1]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还存在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且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积极配合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此外,部分教师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网络信息技术掌握不充分,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上更加倾向于手绘而非运用软件进行制作,这不仅影响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方式,而且对于实际学习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以上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视角下儿科护理学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进一步优化本校的课程评价机制,为思维导图视角下高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向性,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全面专业素养。
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课程与教学内容加以呈现,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结构。首先,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可以通过线条、图示、符号以及色彩强化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认知,[2]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儿科护理学知识的主次结构。其次,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知识中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左右脑,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加强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提取与运用。最后,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知识中的应用还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儿童护理学知识结构,进而不断促进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提升。
首先,通过梳理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所以不仅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分类以及规划,还需要学生对于知识的主次进行筛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式讲授,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还可以在课下按照自身的理解绘制相关思维导图,进一步深化自身对于儿童护理学知识结构的理解与掌握。最后,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以及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儿科护理学的知识脉络,同时对于其中的知识点进行精细加工,有效提升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首先,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与罗列,同时根据知识的范围以及重要程度进行科学排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组织能力,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次,思维导图的绘制是基于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在呈现形式上具有千人千面的特点,所以可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程度。最后,还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尊重儿科护理学知识原有的知识逻辑,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明确知识结构以及自身的逻辑结构,进一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我国部分儿科护理学教师对于思维导图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应用范围以及在教学中的优势没有明确认知,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频率有限,[3]不利于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其次,部分教师并未对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课前准备、课上教学策略以及课后复习等方式进行详细规划,导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流程推进混乱的情况,影响了高校儿童护理学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最后,由于教师对于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应用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课上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领会思维导图中所传达儿科护理学的知识内涵与教学逻辑,对于学生儿科护理学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学生专业素养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首先,由于儿科护理学具有专业性强、数据多以及变化大的特点,需要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式,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坚持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其次,思维导图的绘制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但部分高校学生由于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小组成员之间对于思维导图的内容以及组合方式的意见不一致,影响了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最后,部分高校的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教学较为乏味,且教师对于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积极性。
首先,部分高校没有对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价模式。部分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影响了高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其次,高校的课程评价标准不完善。高校课程评价标准中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讲解以及学生思路启发等方面的因素并未完全纳入课程考核评价标准,[4]没有对教师在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导致高校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提升有限,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最后,单一刻板的评价方式也是影响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对于本校儿科护理学课程的评价大都采用听课的方式进行,导致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经常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无法对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不仅不利于高校教师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影响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化。
首先,高校教师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充分。部分高校教师在儿童护理学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思维导图这一模式,但大部分教师都是手绘完成,教师对于电子版思维导图的应用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也是更加倾向于手绘的方式,但由于手绘色彩过分单一,且存在线条不明朗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后续的复习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的模糊,影响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牢固性。其次,部分高校教师对于思维导图的制作软件运用不熟练,在实际的教学准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返工涂改的情况,[5]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最后,学生在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导致在绘图过程中不能熟练运用工具,对于图例的先后位置以及大小评估也不准确,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
教师作为思维导图混合模式下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于各项教学环节的推进以及实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专业指导作用。高校首先要加强本校教师队伍培训机制建设,为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鼓励本校儿科护理学教师通过校外参观培训的形式,进一步深化其自身对于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同时在培训之后将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与本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资源之间建立有效衔接,不断推动高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校内研讨机制,鼓励教师将自身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交流与分享,同时还要明确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巧,从而进一步提高本校儿科护理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最后,高校教师还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力。将儿科护理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有效呈现,不断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串连,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高校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积极配合。首先,高校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原有的学习思路以及学习方式进行调整,在实际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适应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思路,不断适应知识传授由总到分、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的顺序,[6]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结构的了解与把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高校还要进一步提升本校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习任务的确定以及学生之间的分工与配合、交流与讨论都要进行优化,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宣传,帮助高校学生进一步理解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从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要不断完善本校的课程评价标准,针对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本校实际情况,对本校现有的课程评价标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同时,高校还要听取本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本校课程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其次,高校还要不断丰富本校的课程评价方式,综合考虑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以及儿科护理学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出发,进一步开发本校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方式,促进高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最后,高校还要加强本校课程评价队伍建设,不断深化课程评价工作人员对于思维导图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同时还要积极收集课程评价工作人员对于课程评价标准、评价模式的意见及建议,并进行改进,推动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首先,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通过电脑软件绘制条理清晰、符合讲授内容的思维导图,[7]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展示与讲解。电子版的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明朗直观的图像、鲜艳的颜色以及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其次,高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过程中绘制与运用电子版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在电子版思维导图制作方面进行专业的指导,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学知识结构的了解,不断推动学生网络设备操作能力的提升。[8]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所绘制的优秀电子版思维导图进行展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最后,在重视网络信息技术作用的同时,高校教师还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手绘能力,启发学生在手绘思维导图过程中的思路,鼓励学生在尊重儿科护理学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导图的呈现形式,推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