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伟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具体指的是基于云计算、无线网、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当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所构建的智能化、泛在化、感知化、物联化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校园是智慧教育最为重要的实践场所,将智慧教育模式有效应用于校园,能够打造出智慧校园。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及智能软件、智能设备的辅助下,智慧校园中的一切生活、教学行为都将实现智能化或智慧化,包括智慧型课程的打造[1]。所谓智慧课程具体指的是智慧教育背景下诞生的,包括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形式在内的新兴线上课程模式。它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产物,是智慧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智慧教育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与之匹配的各项能力,其中课程领导力便是其中之一,下面将对此展开分析。
教师课程领导力指的是教师为了完成课程建设目标、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实现自我发展,在开展课程内容和目标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等课程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引领或领导的能力。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程领导力并非是一种单一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促进教师胜任课程建设领导这一角色所需的各类能力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课程领导意识力、课程内容开发力、课程评价反思力以及课程文化发展力。
智慧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智慧教育模式的实施会不断要求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而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与建设智慧课程相关的能力素养[2]。第二,随着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会不断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进行更新,使教学和课程建设与时俱进。第三,智慧教育模式和内容在校园的实施必然需要群策群力。如智慧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和上级领导、教师和教师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入探讨、精诚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不仅将得到有效锻炼,还会被充分释放。
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课程领导意识力、课程内容开发力、课程评价反思力以及课程文化发展力等四个方面。但是从目前来看,一些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领导意识力相对薄弱。智慧教育对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的技术操作能力,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智慧教育技术构建课程体系。但是部分教师缺少对基础信息技术的掌握,往往只能承担技术使用者的角色,难以运用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同时,部分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力薄弱还体现在自身角色定位偏差上。部分教师并未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的作用,在课程内容建设及组织模式创新上也缺乏足够的动力,难以有效发挥课程领导力。
第二,课程内容开发力有待提升。课程内容开发力是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所体现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随着智慧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不断渗透,学校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效率得以不断提升。因此,很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往往会盲目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和课程建设。这种急功近利的激进行为,最终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而这样打造出来的智慧课程除了有技术上的新意之外,缺乏目标性和真正的实用性[3]。
第三,课程评价反思力不够。随着智慧教育的发展,当前不少学校都在建设智慧校园。于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在校园生活和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常态,无论是线上打卡、签到还是线上课程的开展都早已让师生司空见惯,这不仅方便了师生,还明显提升了教学效率。但与此同时,教师本身的课程评价反思力还不到位,导致课程建设实效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模式变革成为值得教育者深入考量的问题。
第四,课程文化发展力后劲不足。在目前的智慧教育背景下,智慧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承担工具角色,导致技术运用与课程建设的接轨度不高。同时,一些教师对智慧教育课堂制度建设、精神文化指引等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智慧教育背后的人文精神锻造目标,这也不利于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首先,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一定要不断巩固和增强自身的领导意识,承担起课程建设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接触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包括智慧教育在内的新兴教育模式,以确保自身的教育理念能够与时俱进,而后将学到的先进教育模式和理念作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理论基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将自身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课程建设上,明确自身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要从信息化的智慧课程打造、智慧课程实践再到学生发展、校园建设的具体过程中不断探究自身在课程中的地位,保证能够用积极的行动来有效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及促进自我发展。
其次,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确立学生成为智慧教育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领导意识力将得到不断增强。具体而言,教师要不断掌握学生的成长需求,让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护。另外,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实现更好发展,还应不断突破以往的职业角色,让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知识的应用者和传授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陪伴者、学生情感的倾听者和关怀者等。这样学生作为课程建设参与的成员之一,必然会积极响应和接受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号召、引领及领导。
最后,学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活动自主权,以培育和增强教师的领导意识力。尤其是在教学实施中,学校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决策权、实施权,并保证教师可以自主进行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的使用和分配。通过采取这样的举措,在智慧教育模式下,教师不仅能够充分自由地运用信息化技术让课程更具丰富性,其领导意识力也将得到培育、增强。
首先,教师要想增强课程内容的信息开发力,就要明确智慧课程的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不断推进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和更新,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新奇,而忽视技术的实用性,尤其是在智慧课程的打造、开发上必须体现出课程目标的明确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以提升课程内容的信息开发力。例如,一些教师此前只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视频的打造,如构建3D 的线上沉浸式体验教学平台等,而忽视了对教学监督、评价等功能的设计、开发,加上没有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有效培育和增强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很多课程的线上教学内容虽然设计新颖,但只成了摆设,甚至一些线上教学栏目可有可无,并无教学实用性。为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智慧课堂的建设策略,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目标下有效培育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意识,并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此外,教师可以开发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平台,尤其是注重开发线上教学监督和评价等功能,以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和有效地完成线上学习。
其次,随着多样化的信息设备不断引入校园,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信息化素养,来熟悉和有效运用这些设备,并且积极探索新兴信息技术的引进和智慧教育模式的实施等对于课程建设、课程发展的帮助和意义。伴随信息技术发展、线上课程开发和实施方式的不断创新,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内容信息开发力,而且要深刻体会到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在智慧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将愈发突出,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也将更受重视[4]。
在智慧教育模式下,教师摆脱了传统课程评价方式的束缚,能够轻松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的教学情况等进行智能化、数据化的分析评价,这样虽然能够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自身的教学动态,但也容易让教师对领导力产生松懈。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程评价方面能力进行理性化调整,杜绝被信息技术绑架,尤其要充分挖掘自身在课程评价方面的潜能,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反思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增强教师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能够通过群策群力使课程评价在彼此互评和个人深刻反思中摆脱技术依赖,发掘出教师自身在课程评价方面的潜质,还能够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通过主体的凝聚而获得最大化。因此,高校应打造教师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以促进教师彼此之间对智慧教育模式下的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课程领导力在群体之间的互动中会实现有效发展。与此同时,课程领导力的主体也实现从教师个体向教师群体的有效切换。另外,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课程建设情况,从而更为客观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程评价体系。而随着课程评价反思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通过反思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发展,实现课程领导力的提高。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构建课程文化不仅可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即增强课程文化的发展力,还可以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培育与提升提供与之匹配的文化环境,使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释放自身的创造力。一般而言,课程文化可以划分为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以及课程精神文化。
首先,智慧教育背景下的课程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师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的包括电子教学设备、电子教材、线上学习视频、线上教学平台等信息化学习载体。这也是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学校必须进行的信息化设施投入。
其次,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制度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为了鼓励教师进行智慧课程建设而制定的激励制度以及相关的课程建设规范等,例如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内容大纲等。制度文化的构建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课程建设激情、创造力,还能有效确保课程建设能够被科学化、规范化地推进,因此学校必须对此予以重视。
最后,智慧教育背景下的课程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课程建设理念、思想,教师的教育观等。课程精神文化能够为智慧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目标导向,因而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必须注重对教师教育理念的培育。总之,高校必须通过不断构建和完善课程文化来增强课程文化发展力,从而为培育和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提供有利的文化环境。
当前,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无论大学,还是中学、小学都应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运用智慧教育模式来打造智慧校园。而在具体打造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必然会依靠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来有效运用智慧教育模式,尤其会依托相关的信息化技术与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来建设、实施智慧课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智慧教育的有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课程领导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发展。本文充分分析了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建设策略,力求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