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课本剧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2022-02-19 01:33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本剧课文语文

余 云

运用课本剧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全新尝试。课本剧教学,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将课文内容以情景表演的形式进行再现。同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课本剧有着更为突出的创造性、表演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实践表明,课本剧的开展,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创编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高效地运用课本剧教学也就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迫切课题。笔者认为,为更好地保证课本剧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重点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精选课本剧,尽量选取一些具备突出的教育性、戏剧性以及典型性的课本剧进行创编;其次,紧抓剧本编写,观摩剧本范例,关注语言运用,做好情节安排;再次,强化剧本排练,教育学生掌握情绪控制,从情景体验中感受语文魅力;最后优化创编评价。课本剧对于学生创编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高关注度,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相关活动,全方位保证课本剧教学价值的最优化发挥[1]。

一、课本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价值

(一)课本剧基本概念概述

目前对于课本剧这一概念,学术界尚无清晰的界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执教经验以及自身对课本剧的理解,认为课本剧从广义上而言就是将传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课外读物中具有故事情节的内容进行创编和表演的教育形式;而从狭义角度而言,课本剧就是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课文改编为可供学生表演的戏剧性小品,也就是运用戏剧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还原。从本质上来讲,课本剧属于一类典型的语文教学辅助工具,课本剧活动的对象和主体分别为课文和学生,角色扮演是其主要形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应用价值

首先,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直接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驱使下,关注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发展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课本剧教学中,一般选取的课本剧素材都为一些语言优美、内容深刻、故事性强的课文,这些优质的课文往往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持。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自己的想象、意愿进行课文的调整,包括人物对话、动作的自行设计。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包括角色服装的选配、道具的制作以及背景音乐的选取等各个环节都体现着学生的丰富想象,显然这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课本剧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明确分工,比如喜欢绘画的可以担任美术指导,擅长表演的则担当演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展现。此外,在表演活动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比如排练时间的安排。要想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互相理解。因此,通过课本剧,学生走出了自己的小圈子,融入了集体的大圈子,学会了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2]。

其次,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课本剧表演活动中,学生对于人物塑造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课本剧场景中,学生从熟知的生活化场景中去深刻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缺点,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纠正,最终促使自身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课本剧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实习场”。

此外,从另一角度来讲,课本剧的开展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而且还促使课堂教学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和拓展,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传统的语文课堂一般是处于一种教师侃侃而谈、学生哑口无言的状态,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而在课本剧活动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需要学生去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因此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相对更高。课本剧成功地将传统模式下的那种师生“授受关系”转换为了“师生互动”关系。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去感受故事背后的语言和思想,这种方法相比于教师单纯的文字讲述更加生动和深刻,因此也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巧用课本剧培育学生的创编能力

一部优秀的剧本往往有着较高的表演价值和文学价值,而且剧本的内涵往往也承载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本剧同戏剧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它的“根”在于语文课文,“导”在于教师,而“编演”则在于学生。因此,为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研读课文,掌握课文精髓,并能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用心编写剧本。只有具备了一套结构精巧、台词精妙、情节跌宕的剧本,学生的表演才会更加极致[4]。

(一)仔细研读课文,强化范例观摩

课文研读并不是简单地朗读课文,而是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背后的情感思想,从而保证学生所创作出的剧本不会偏离主题。只有保证学生做到了真正的读通、读透、读懂,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收获更加真切的情感体验。在课文研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以具体的情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做到“读出感情”。比如对于《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文中曾写道“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其中“闪”通常是老年人做不来的,其反映出的也正是白骨精的奸诈和狡猾。文章中有很多这种细微字眼,学生只有经过反复多次阅读才能感受到[5]。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研读时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第一,读懂课文的脉络结构,以更好地为课本剧幕次安排做准备。第二,读懂课文的细节描写,准确把握文章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原因,以保证台词编写的精准性和剧本演绎的精彩性。第三,读懂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从而产出高质量的剧本[6]。

此外,在学生正式进行课本剧创编之前,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题材的创编作品,通过观摩范例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如对于《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的创编,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观看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精彩片段,通过剧本观摩,让学生明确剧本同课文之间的差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明确主题目标,引导矛盾创设

在围绕课文进行课本剧创编时,学生需要深知课文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等文本背后的深层次内容,因为主题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后期课本剧的创编方向。创编主题的确定需要在剧本创作之前完成,需要学生根据所确定的创编主题进行课文素材的取舍,同时设定相应的故事情节。清晰明了的主题,不仅有助于鲜活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出效果。众所周知,课本剧作为一项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育大纲的要求和计划,从学生学情实际出发,科学地设定课本剧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剧本创编、排练、演出等一系列的活动,保证课本剧创编活动的有效性。

此外,还要注重矛盾冲突的精心设计。同不受时空限制的文学作品中的矛盾相比,受时空限制的戏剧所反映出的矛盾往往更加的尖锐和突出,而只有具备了突出的矛盾,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矛盾的设置方面,要保持曲折性、尖锐性和行动性的基本原则。在课本剧创编过程中,矛盾通常是处于一种“平衡—失衡—平衡”的循环状态,由此也塑造了剧本表演时的“紧张—危机—缓和—紧张”这样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情节。此过程需要教师做的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明白剧本的矛盾点在哪里、是什么,这种矛盾又是如何造成以及发展的。矛盾的设置要注重别具一格,同时也要在情理之中[7]。

(三)精炼剧本台词,保持重点突出

课本剧的剧本语言主要是由舞台说明和台词两部分构成,其中台词又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多种形式。关于人物关系、环境渲染以及心理活动的说明可以采用旁白的方式,关于人物的介绍、直抒胸臆可以采用独白的方式。舞台说明主要是介绍表演细节的,恰当的舞台说明能够起到一种良好的补充人物形象和完善故事情节的作用。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部精彩的课本剧创编作品,往往需要反复地斟词酌句,注重对故事人物语言中所蕴含的潜台词进行充分的挖掘。要保证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期间为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从而创编出细腻、动人的台词和精彩纷呈的剧本。

在课本剧台词创编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课文文本转换为一种可供表演的剧本语言,转化后的剧本语言是否条理清晰、表意准确、重点突出也是检验学生课本剧创编能力的主要标准。此外,台词创编也是学生学习人物对话描写的主要途径。相比于课文语言,剧本台词往往具有更加突出的动作性、性格化和口语化等特点。台词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故事人物的特定形象,还要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变化轨迹,具有强大的表现力[8]。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引导。

一是加强心理描写。在课本剧创编过程中,有些课文作者只是针对人物的动作、形态、语言进行了描写,对于人物的心理则很少涉及,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人物的了解补充人物心理的描写,具体可以旁白的方式进行展现。在剧本创编过程中补充人物心理描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章,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具创造性地创编剧本,因此也更有助于学生创编能力的提升。

二是加入人物对话。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课文都属于节选文本,故事情节不是很完善,甚至在某些课文中呈现出的矛盾也并不突出。对此,为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本剧创编过程中加入相应的人物对话,实现对文本的深度加工和再创造。人物对话可以文本留白的形式呈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留白之处,巧妙地设计人物语言,从而帮助学生成功地创作一篇别具心裁的剧本[9]。通过人物对话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故事人物的形象特点及文章的思想情感。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辅助方式,加强课本剧创编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创新发展和学生创编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必然选择。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刻认识课本剧的重要意义,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学情实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自主创作,从精选创编素材、明确创编目标、精炼剧本台词等多个层面着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海洋中自由徜徉,让学生既能够深刻地掌握课文内容,又能够在创作过程中收获良好的创编能力。

猜你喜欢
课本剧课文语文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背课文的小偷
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本剧的魅力
背课文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