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杨丽红 蒋明杰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习总书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如何把书法的“技”“艺”“道”融入到书法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蓬勃发展,“课程思政”一词首现于2014年上海市政府的提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其示范辐射效应引起全国高校争相学习借鉴。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做重要讲话,明确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1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总体要求:“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贯穿学校教育”。时代的发展对育人提出新的要求,书法课不再是书写课。书法是一门立体交叉式学科,技法+鉴赏+文化,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挖掘书道的精髓,把三者相结合,让“技”“艺”“道”在教学中彼此渗透,层层递进,让书道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设计,培养出书写规范、懂欣赏、有修养的新时代接班人,才能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书法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基础知识和技能+艺术内涵+挖掘文化素养” 的教学模式,并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
优化示范。示范能使学生迅速领会书写要领,进行有效的练习。示范采用实物投影的教学手段和针对性一对一示范,实物投影教学示范使学生观察学习时,不受角度和距离的影响;一对一的教学示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领悟力稍差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示范,使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优化指导。在书写指导中,即要指导学生写出结构合理、笔画优美的字,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分析,去辨别规范舒展的字与潦草字之间的本质原因,这种观察分析能力远比教会学生写几个漂亮字更重要,让学生会审美、能分析、提升学书观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同时也是写好字的坚实基础。
优化练习。在技法的学习中,讲+练+评+练相结合,做到有效练习,不一定写很多,但要观察思考和反思,方能提高书写能力。授课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讲,共同观察分析书写特点。练习后,及时评价优缺点,然后再带着反思去练,用大脑思考的有效练习会较快的提升书写水平。
优化评价。学生的书写水平评价采取老师评、小组评、同桌评、自评的方式,扩大评价面,评价者要客观公正。书法属于视觉艺术,书写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让同学听到不同的声音,让被评价人信服,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提升书写的信心。
在技法的教学中渗透书法赏评的教学环节,与定期安排书法赏析课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运用已知技法知识,赏析在优秀的名家作品中是如何表现书写技巧的,即提升学生艺术审美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用艺术陶冶情操。《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因此,书法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多欣赏名家名作,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在心态、性情、认知、意趣上得到美的享受。
实施书道教学需要教师对书法有很深入的探索,通过挖掘书法的技法的运用、艺术审美、文化内涵来实现,三者即是独立存在,同时在教学中又是互相融合的。
第一,在技法学习中合理融入书“道”教学。“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赵孟頫的名言。书法中技法的学习主要指笔法,在笔法的学习中探求万象之美。
在笔法“提”与“按”教学中实施书“道”教育。提笔与按笔造成笔法中的力感、节奏感,一个往上提,一个往下按,提笔筋劲有力,按笔显得凝重沉着,书写中是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它们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书法技法教学中无不渗透着辩证与矛盾融合的人生哲理。在笔法“藏与露、逆与顺”的教学中实施书“道”教育。藏锋来于逆势,是书法运笔经常出现的现象。宋米芾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讲收笔时总与原行笔的方向相反,而起笔也是如此。藏与逆,起笔蓄势待发,深藏不露,如逆水行舟,与做人是一个道理,懂得隐忍与奋进。露锋与顺势书写,不漂浮、不浅薄,在笔法上做到爽利、痛快,精神外耀。这种视觉上的冲击让人风采焕发,“君子藏器”的豪放与洒脱的勃勃朝气。笔法学习中自带的人格的魅力在教学中和同学们一起参悟体会。在笔法“曲与直”的教学中融入书道教育。在同学们学习曲与直的笔法时,了解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曲”是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发扬的。“直中有曲意”其蕴含贯穿世间万物,自然之美、物之美、艺之美无不与“曲”有关。明代有一篇佚名的《曲城说》,尽言“曲”之妙:“是故物有物曲,心有心曲,事有委曲,言有衷曲……”林语堂评价此文微“有识者的知言”,可见美学原理尽在其中。
总之,在技法教学中融合古人学书时富有形象和生动的故事。例如:苏轼将用笔着力处比作逆水撑船,船工用篙子尽力抵着河床,才能使船缓缓前进。从古人悟得笔法的生动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是居庙堂之上,它的精髓就在我们生活中,同学们要有善于思考和观察的眼睛。
第二,在书法艺术审美中体会书“道”的精神魅力。中国汉字的书法艺术,是美的,故千百年来人人皆爱,那么,中国书法究竟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书法属于视觉艺术,它符合黄金分割比具有形式美;书法的笔画具有高度概括,具有意象美,这就是书法三美。
书法在不同时期的美有所不同,作者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书写的风格也不同,所以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例如:周秦的大小篆属于婉通及对称美;魏晋风韵而北魏质朴;唐楷的整饬与狂草的豪放,都是美的绚烂多姿。在教学中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书写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品格,引导同学们学会欣赏,在字里行间去体会笔画符号所传达的意境,与书法大家们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第三,探索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实施书“道”教育。从书法艺术思想的三大源头入手,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老庄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荆楚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哲学概念对书法有很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意识中基本认知范畴,它贯穿了中国人的人生观、文艺观、政治观等方面。在授课中从“天人合一”的概念引导出来了书法的最高境界“中和之度”的审美观。古代的贤哲处事立身方面,总表现为一种恢弘之节和中和之度,在接物处事都是从容不迫。在书道教学实施中把书法中的儒家思想,同做有涵养的人相结合,做不偏激、举止安详的人,但遇有大事变之时,又能拥有恢弘之节的当代有担当的大学生。
中国文化中的老庄思想“尚虚与无,师法自然”也是书法的精髓所在。保持精神的超脱与独立,独与神明者居,上与造物者往来,下与往生者为友,这些都是追求的“道义”,书法即“书道”。在教学中向同学们传授老庄思想崇尚自然、好美求善的思想。同学们从中学会辨别,有与无、美与丑、虚与实等即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荆楚文化思想中的高度概括与神韵,使书法品鉴得以升华。谈书法艺术的滥觞,应该从荆楚文化开始,那就是宋玉的两篇赋《高唐赋》和《神女赋》所引发的。宋玉的文章对于我国书法的欣赏和品鉴有很大的影响,认为中国书法之神妙,不是具体,而是高度的概括。从抽象中提取神韵,这与宋玉描述的高唐之朝云或巫山之神女之风采的审美是相通的。书法中的笔画高度概括,形成符号,这种符号能寄托人的情思,并抒发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书法的独特魅力。书法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合理抒发喜、怒、哀、乐,让学习书法变成大学生健康心理的调节站。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技法水平的评价标准、书法艺术审美的考核、行为规范与道德修养的考核,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书法课程不再是单一的技法课,而同时兼具艺术性、人文性的课程。把书法专业基础课完善为技法、美学、思政相融合的具有人文情怀的书法课程。
书法承载了中国5000年文化,它汲取了民族的精髓、文化的血脉、精神的力量。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代先传道后授业,传道重于授业;而现代教育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培养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是本篇论文研究的内容,希望能为职业教育书法课程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