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 杨滢畅
传统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之一,应该得到重视、传承和发展。但由于现在的年轻人西洋化审美倾向严重,他们喜欢西洋乐、流行音乐甚至是黑人音乐,他们并不太懂传统音乐文化,也不太喜欢民乐,几乎不具备民乐赏析的基本知识。再加上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综艺节目,包括近几年新推出的抖音、快手、B站等各类短视频、直播等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消遣休闲方式,这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在当前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年轻一代主观上的嫌弃、排斥加上客观上的相对绝缘,造成了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狭窄,社会上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投入不够,付出的也不够,因此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日渐式微。然而,传统音乐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复兴传统文化不仅是当今中国的主流,也是国家层面四个自信之中“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扭转这一趋势,重振中华文化灿烂的文明,传统音乐必不可缺。传统音乐教学因此必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伟大工程的重要手段,必须率先行动,提前从少年儿童抓起。
1.乐教是根,音乐是本
当今普遍的群众和不少老师、学生可能认为音乐的功能主要是娱乐。比如:弹琴唱歌就是为了放松,为了消遣,为了快乐和休闲。其实这种观念是一个认知误区。音乐,自然有它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功能。但更重要、更本质的认知是:音乐是一种高级的教育,它是一种乐教,是中国传统“礼乐”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古代,为了把乐教做好,古代有专门的乐教官署,从事乐教工作的是乐官。广义的乐官,则是包括从歌词,到谱曲,到编曲配乐,制作,到演唱演出,到编舞,到器乐等,一整套的工作。古人对乐教极其注重,自古以来,文艺就天然的带有政治立场。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指的就是音乐的教化和引导。
为什么现在的人会觉得音乐只是用来娱乐的,而不是用来教育的呢?是因为乐教没有了、消失了,以至于人们觉得弹琴、唱歌就是用来娱乐的,跟教化无关。
2.当前民乐教育的缺失与断层
如今,属于“道”这一层面传统的、正宗的“乐教”理念和方法已消失在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到今天,就连属于“术”这一层面传统的、正宗的演奏技艺和演奏手法也正在老一辈艺术家手中逐渐凋零,甚至有失传的趋势和可能。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外来的西洋音乐教育模式,许多专业音乐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并不很懂传统音乐知识和技法,新的年轻接班人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加剧了传统音乐人才的稀缺和断层。
3.当前民乐教学重“术”不重理,缺乏深度和高度
目前,从社会各类音乐培训机构出来的家长口中听到最多的是:我小孩学某某乐器,一年考了四级,两年考了八级;寒暑假都在机构请陪练,一天四小时、六小时,为了拿到考级、考证而学琴,当问及演奏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风情、音乐渊源,却知之甚少。导致青少年学习缺乏义理和文化层面的知识,使得整个教学流于形式而陷于浅薄。可以断言,只有专业技术而缺乏文化修养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演奏者和民族音乐传承者的。
有鉴于此,当前社会急需一种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来拨乱反正、提纲契领的指导当前的民乐教学并回归传统的“乐教”模式。而笔者所研究和探讨的“养正”教学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由路径之一。
何为正?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为正。让学生通过“养正”教学这一特殊教学形式,正坐姿、正衣冠、正心、正意,养一身浩然正气,传古圣先贤文化,合天地自然之道,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方方面面的行为、安排和设计就叫养正。将这一系列过程或安排包括行为具体要求等融入到民族音乐教学,尤其是青少年音乐教学养成中,这一系列过程中采用的各种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要求等就叫音乐养正教学。
2.养正的理念传承
“以道为宗,以古圣先贤为师”,在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传统“礼乐”的概念。复兴传统文化从“养正、养气、养心、养神”做起,让青少年不再流于形式上的演奏,而是深刻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深刻认识到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大道之音,是真正的雅乐,深刻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本原,从而身体力行地弘扬传统文化。让参与者们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单纯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应当成为一个“礼乐”的传播者、“乐教”的实施者,对当前的生活和工作有进一步精神上的要求,更富有使命感,进而达到《黄石公三略》中所提到的“所谓乐者,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3.养正教学的两大关键
(1)以正养形、以正养神
“正衣冠、正坐”:中国古人,对这个正字,一向是很讲究。连坐,都得要正坐才行。在先秦时代,咧着腿坐,垂足而坐,是一种相当失礼的行为。不仅人要正,而且物也要正。怎么让物也正呢?那就是“格物”。“格物”的本意就是把东西放在一个个的格子里,让它们处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上。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要正,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也要正。怎么让人内心也正呢?那就是诚心正意,中国传统传承的“正坐”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主张引入中国传统“正坐”法。从正坐、正衣冠开始养正、养气、养神。让学生在正坐中体验、揣摩古人的心境和状态,诚心正意,手随心动、心随意动,体验到一种率性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境界。不仅体验到正坐对自我身心的好处,深刻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自发地爱上并弘扬传统文化,从而深刻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自强力量,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2)“礼乐”相融,礼、乐合一
怎么保证让一个人方方面面都处于“正”的状态的呢?其解决方法之一就是“礼乐”融合”。即在“养正”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乐”的正宗技法传承,更需要的是强调与之相对应的“礼”形式。不仅要强调“礼”的形式,更要强调“礼”的深层内容,做到“礼乐”合一。
具体怎么做呢?笔者曾经做过对比实验:在笔者执教的两个民乐班中,A班采用养正教学理念。在笔者所刻意打造的古色古香的养正教学环境中,A班学员的演奏水平、演奏技巧和对乐曲的理解能力与作为对照的常规教学模式的B班相比,均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养正教学这种形式,用学生的话说:“这好有仪式感喔!”正是这种仪式感,即我们常说的“礼”在潜移默化地注入养正教学的理念以及灵魂。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喜欢并爱上这种仪式感满满的养正教学。这只是养正教学在初始阶段的基本呈现,随着养正教学这一模式的持续开展以及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相信养正教学一定会在今后实际的民乐教学过程中绽放光芒,大放异彩,取得更为卓著有效的丰硕的教学成果。
4.养正教学的意义
以正坐作为传统民族音乐“养正”教学法的基础实践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精、气、神。让“正”字当头,凸显传统理念,是当前传统民族音乐学习和传承的关键所在。“养正”从正坐、正衣冠起步,不仅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专注学习、练习,还可以有利于学生心之纯正。正坐修养是一种与天地合一的精神和肉体修炼,它不仅吻合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思维和对待天地的态度,而且也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原道精神;练习它并将它用于民乐实践,可以使纯正中华传统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因此,用最纯正的华夏传统文化思想指引民乐教学理念的改进,引导学生回归纯粹,回归天真,真正的领略到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美,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推广“养正”理念,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正面效果。这是当今时代的呼唤和需要,也是我们将要持续实践的方向和未来。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弘扬正能量,还需要养正气。我们的传统音乐经历了从诗经到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音乐,不仅仅是娱乐,而是能登大雅之堂的礼乐之根本。养一身浩然正气,传音乐文化之美,树民族自信之心,达天地万物之美,从而合天地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