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永霞
(永靖县四局小学 甘肃 临夏 731600)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逐渐深入,语文课堂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不断构建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帮助学生夯实文学功底,提升语文素养。
对于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较为活泼、好动的特点,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周围的事物以及新颖的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引导,导致大多数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此外,对于三~五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成绩会呈现一个分水岭的状态,也就是说,部分学生能够保持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而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具体表现在盲目的进行学习和背诵,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明显下降等情况,部分原因在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语文教材内容以及学习内容的难度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倘若在此阶段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便会在日常学习中消耗大量的时间,甚至由于长期没有达成语文水平的提升,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目前,虽然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但是大多数教师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进步和落后的唯一依据,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呈现出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次,在教学中,由于学生需要的语文教育是综合性的,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包括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化拓展知识,学习方法等[1]。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所总结的教学目标过多,导致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会出现目标过于分散,教学方法过于随意等现象,使学生很难专注于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的教研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教师相互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没有进行彻底、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提高而忽略了教学规划与教学需求不适应的局面。
如今,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仍然存在着较为单一、枯燥无味的形式,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为学生灌输教材知识,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氛围形成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另外,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策略无法做到有效运用和转换,将教材中的不同内容始终以同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对教材以外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无法有效接触和运用,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达不到预期目标。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也是教学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势必要以学生的知识积累、视野拓展、才干增长与快乐成长为重要指标。因此,小学生的主体状态、认知能力、思维态势、心理活动以及个体情绪都将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语文教学也只有彻底激发小学生的生命活力、认知思维以及能动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成为可能。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发展认知兴趣、探究热情、求知动机等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讨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人性化、趣味化、诱导化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在主动交流、友好合作、互助成长中.充分展现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体智慧与团队合力,提升教学效率[2]。
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创新,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辅助资源,从而在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拓展过程中,增强认知范围,提高语文基础。
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语文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提供直观化、趣味化、体验性较强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和求知意识,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其他各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是小学生参与教学、主体认知与享受认知的体验过程与实现过程,因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设开放化、主体化、参与化与交互化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快乐交流、互助成长中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这样,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生命发展潜能才会得以激活与充分释放,才能够借助强大的生命活力、认知灵光与能动作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3]。
3.1.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学问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对某一件事产生兴趣,便会沉浸在其中,热衷于探究并耐心的进行学习。因此,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而是要通过新颖且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才有可能从中获益、取得进步。
例如,在如今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会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对古风文化和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着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对教材中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归纳、整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诗词风格及作者的文笔特点,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搜集,对自己感兴趣的古诗词进行讲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1.2 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基于此,教师需要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不断创设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较为薄弱,但是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创设与教学情境相符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达到活跃思维和有效探究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以及周围事物理解阅读材料中所表述的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时,便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思考的意义,并将善于思考的品质带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并有效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理论知识和讲解课后练习,导致学生对小学语文的探索兴趣不高。为了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广大教师倡导采用情境教学的艺术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营造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按照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依靠多媒体设施,故事叙事等方式予以还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4]。从理论方面来说,情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内容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和梳理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情境在实践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情景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1 创设生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吸收。除此之外,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小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事实上,大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基础知识,一旦在课后就无法独立有效的完成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对所足额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例如,在低年级小学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内提升教学效率,也需要结合校内外的各种有利资源,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如在校内,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倡导学生通过教室黑板的学习园地,校园内的告示牌或橱窗展览里的标语等进行识字训练。在校外,丰富的各类社会和生活资源也能有效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春游等集体性活动,带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的积累。总而言之,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识字当成生活中的乐趣之一,才能在识字教学中实现有效性的提升。
3.2.2 创建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教学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会对容量大、难度深的教材内容丧失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创建的游戏情境不仅要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还要具有挑战性,目的是让枯燥无味的教材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变得通俗易懂。在游戏中,教师需要不断将语文知识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创设对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童年时代扮演老虎的经历,加深对文章人物内心感受的体验。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期间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组内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为不同阶段的学科教育领域提供了高标准的要求和有效的指导,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转而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将合作学习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优化其教学组织与教学结构,从而有效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探索兴趣,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3.1 合理进行小组分配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之前所学到的语文知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内容都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生之间理解能力的差异化不是特别明显。同时,小学语文的教材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具有更强实践性和广泛性,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
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加全面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进行合理的分组,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尽量做到以4-6人为一组,且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取长补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有必要综合学生的成绩,性格特征以及学习习惯等各方面,更加合理地进行小组分配,使组内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并得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班级成员共同进步。
3.3.2 合作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创设开放型、思考型、逻辑型的学习任务,使组员彼此之间能够顺利开展合作交流。与此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的探索沟通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小组内成员的活动中以探究为主,在讨论、思考以及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司马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冷静勇敢的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探究问题“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在小组讨论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历和生活经验,确保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比较熟悉,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同时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化,对学生的行为、言语、态度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赞赏和肯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例如:
3.4.1 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得到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赞赏时,便会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长期的口语交际练习,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综合能力,最终有效达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以“演讲”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讲解演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演讲精彩的部分,教师可以用掌声来进行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4.2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能力是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的具体表现,包括字词句段之间的联系以及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体现。通过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探索兴趣。通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进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