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再现了孔子和弟子们畅谈理想的情景,从中能感受到儒家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社会理想、处世观念、为政之道等。细品弟子们的理想和志向,在千年后的今天仍能碰撞出新的理想火花。从以勇治国看今朝强军梦,从以富治国看今朝富国梦,从以礼治国看今朝文明梦,从沂水春风看今朝和谐梦,从儒家的实践精神感悟入世躬行。
关键词:儒家 社会理想 论语 实践精神
儒家思想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学说之一。在儒学历经两千年发展之后的今天,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而复杂,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是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不论在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阶段均要求学生学习儒家经典,从儒家思想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国人应承担的责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以“言志”为主线,再现了孔子和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的情景,在这其中能窥探到儒家的社会理想、处世观念、为政之道等,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值得细细品味和揣摩。在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中所展现的社会理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探讨的意义,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理想碰撞。
一、 以勇治国,看今朝强军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最先述志的是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对于这样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的中等国家,子路认为当以勇治国,可见其对军事的看重和强兵治国的政治抱负。子路的强兵治国观念,放到今天来看,颇有军事强国之意。
关于“勇”,孔子曾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可见“勇”是君子道义的重要品格之一,“勇”的理念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为何勇者不惧?不惧首先是一种心理意志品质,人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能保持沉着冷静,坚忍不拔。此外,在《论语·颜渊》篇中,司马牛问君子时,孔子有过这样的回答:“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内省,不违反道德仁义便无愧疚之处,因此不惧怕良心的谴责。不妨说勇者除了有坚毅果敢的心理,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义。
因此,子路对于民众的教化,除了“有勇”,还提出了“知方”的目标。百姓除了具备勇武精神,还需明白道义,并非莽夫之辈。《论语·阳货》篇中记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有勇,小人亦可有勇,然君子之勇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无义便会作乱、行窃。要使国家强盛、民众一心,需联结“有勇”和“知方”,以君子之勇教化民众,才能真正实现强兵治国理想。
在新时代的强军梦下,遥望子路的“以勇治国”,军事力量对国家的保障始终处于战略地位。当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地区冲突依旧不断,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安全愈发紧要,其中人才强军是为关键。如子路所说“有勇”,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代的青年学子们要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知方”,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无畏的精神品格。民众不断上升的国防安全意识、爱国热情,在穿越两千年后的今天碰撞出新的强军理想。
二、 以富治国,看今朝富国梦
冉有的治国理念是以富治国,对于纵横五六十里或者六七十里的小国,要“足民”,这是经济富国之意。儒家的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而使很多人误解儒家的经济理念。冉有提到的“足民”,其实也是对孔子经济思想的继承。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表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追求物质财富,是人之常情,是人的基本情欲之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百姓。儒家其实认可人们追求物质的行为,然“求富”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方可。
富民是儒家政治理念的要务。满足人民的根本欲求,实现人民富裕,才能使国家安定,有余力发展其他要务。冉有和孔子曾有过这样的对话,“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体现在施仁政、成民治上。这其中就包含了足民欲和施教化两方面的内容:民欲不足,人心不定;教化不施,人行不正。民欲满足,人心安定;教化施行,人行端正。a
冉有在“足民”之外,不忘提到礼乐教化。“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自然是冉有的谦辞,可见其富民理想离不开教化。百姓富足,知礼懂乐,社会和谐,这才是儒家推崇的理想社会。富民,是“藏富于民”,使百姓的口袋富足起来,同时也要使精神也能富足起来。
在今天,人们依然有一个经济强国梦。富国不仅仅是物质和资本,还应包括生产、技术、知识、管理等各方面的活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人们自由地选择生产劳动,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市场资源配置中,人力资源亦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必须重视知识与道德的传承,技术的创新。富国梦从古至今,离不了以民为本,追求富强,主张公平,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三、 以礼治国,看今朝文明梦
对于公西华的回答,需要注意几个要素。“端”在当时是一种极为正式的礼服,而“章甫”是士阶层常用的一种冠帽。“端章甫”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解释为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与后文的“小相”相呼应。“相”是诸侯祭祀或盟会之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小相”正属于士阶层,是“相”中的最低阶级。这是公西华的自谦之辞,在此处能充分看到公西华的礼治思想。相比子路和冉有,公西华是以“宗庙之事”入手阐述政治理想,表述得更加具体,也更加谦虚。公西华以礼治国的理想,是站在从政者的角度,甘为“小相”,做礼治的践行者。
曾皙的回答是最值得揣摩的部分,其所述与三子不同,看似非为政之志,却描述了一幅春日畅游图。然而,这怡然自得的游玩背后也是带着“礼”痕迹的。
“舞雩”是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仪式,在文中指的是舞雩台,求雨之坛。“浴乎沂”,为的是去旧垢;“春服既成”,是春季以供郊庙祭祀用的祭服;“冠者”“童子”,皆与祭祀之礼有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是礼乐之事的象征。b由此可见,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看似悠闲自得,实则是文修武偃的理想生活。
冉有、公西华、曾皙三人在述志时均涉及了礼乐,且描述得愈加具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学思想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在颜渊问仁时,孔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社会的准则,“克己复礼”就是作为个人要内外兼修,在集体中要有约束,使适应、融入社会,达到社会的和谐有序。 而乐则是礼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公西华、曾皙三子均提到了礼乐,这是儒家一直在践行的并渴望实现的目标。
如今看来,这种以礼治国的理念,便是文明礼仪。国家自上而下,合乎礼,推崇文明,社会安定。礼已经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不仅仅是仪式、准则,它现在有更广泛的含义,是人际和谐的思想,是来自实践的精神文明。“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以道德教化促進民众对社会伦理价值的认同,加强人际情感维系,联结社会各个成员,维持社会秩序。在礼乐的传承下,人们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接纳融合外来文化,求同存异,也能有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糟粕文化的侵蚀。社会文明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文明梦从未熄灭。
四、 沂水春风,看今朝和谐梦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篇中,最动人的细节莫过于曾皙的表现。曾皙“舍瑟而作”,气度从容,自信铿然。整个场景生动且极具感染力。这一系列的动作加上曾皙的回答,能看出曾皙的礼乐修养,仁者之态。君子品德高尚,不卑不亢,有大同理想,以致于孔子“喟然而叹”,发出了“吾与点也”的感慨。再细品曾皙的描述,在这一幅沂水春风图中,除了礼乐的要素,更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朱熹为此作注说道:“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c在曾皙如此平和惬意的画面描述中,正是人、事、物各得其所,精妙而又和谐。
沂水春风的精妙其一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儒家认为上有天,下有人,天理下贯人性,人性上达天理,天理与人性是贯通合一的。d因此要顺应天理,修习人道,完成人与天的统一。暮春三月,天气回暖,沂水解冻,春风和煦,万物生长。五六人冠者,六七人童子,一说是偕同出游,沐浴吹风歌唱;一说是祭祀求雨,消灾祈福。出游,人们享受自然,自然包容人类,是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祭祀,是人们通天达神的愿望,有凝聚人心之功效,是人的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论是出游之说,还是祭祀之说,均能看到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态和谐,在于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放至今日,“天人合一”仍在指导我们对主客体规律的辩证思考,仍在鼓励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沂水春风的精妙其二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在曾皙的描述中,提到了两类人:少年人和成年人。暮春时节,这两类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不分彼此,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甚至是兴致盎然“咏而归”,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睦而又美好。儒家的人际和谐观亦是建立在仁和礼之上。首先是“敬”,对内敬重他人,对外约束自身行为,由此便又向伦理道德衍生。其次是“和”,君子交往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去接纳不同的人群,不一样的意见,以义为标准,不结党营私。儒家的交往观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人际和谐既是外部环境和谐的反映,又是促进外部环境和谐的要素。
沂水春风的精妙其三在于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民怡然自得的背后是社会的稳定。孔子“与点”,不仅仅是赞赏曾皙的乐道,更是从这幅画卷中看到了自己礼治的愿景,是对太平盛世、民生和乐的向往。事实上,孔子曾言其志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社会的和谐在于人的和谐,各个阶层的人民都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不论富强还是文明,不论是礼治还是仁政,最终的目标都是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正是因为幸福,才能有沂水春风,是以孔子对曾皙极大的认可。和谐之梦是人民幸福生活之愿景。今天的和谐梦在新时代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外在除了需要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稳定,还有国际局势的影响;内在需要人民道德修养的提升,更要有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创造。为此,国家和人民在不断地奋斗着。
五、 实现理想,入世躬行
弟子们述志后,孔子的评价不尽相同。子路率尔而对,夫子哂之。“哂”并非嘲笑,而是对“其言不让”的不赞同,孔子对子路才能是认可的,他曾评价子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让”是“礼”的一部分。“为国以礼”,为政者自身必须具备“礼”的修养,这也是儒家对自身道德规范的严格要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路的“质”在于“勇”,率性而为而忽略了“文”,即谦让。文质不可偏废,君子奉行中庸之道。对于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觉得其过于谦逊了。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是为最佳。中庸之德可谓是儒家德行的最高境界,是指引儒者行事的标尺。它要求君子勤俭而知休逸、革新而知保守、仁爱而知疾恶、禀义而知自重、礼敬而知质实、智慧而知笃行、诚信而知辨情、宽容而知执正、谦虚而知自信、谨慎而知敢为。e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为政者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处事有度、执中。
孔子了解自己的学生,认可他们的理想,赞赏他们的能力。孔子曾评价他们:“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在当时,他的学生们的的确确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子路先后担任过季氏宰、费宰、蒲大夫,取得不少政绩,冉有曾担任季氏宰臣,两人充分发挥着自己突出的政治才能。公西华则拥有优秀的外交才能,曾出使齐国。孔子自身更是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后王守仁还提出了“知行合一”。儒家这种实践精神,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理念,是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使命感。
当代青少年们应该怀揣理想,用知识武装大脑,用品德提升修养,勤思考,辨是非,积极入世,发挥才能,在专业的领域发光发热,建设国家,使理想照进现实。民德归厚,天下归仁,千年前的先哲们抱着这样的梦想而努力;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怀揣中国梦而奋斗。
六、 结语
纵观五人之志,可以看到儒家的礼乐观,以礼乐教化民众,使民众外有制度规范,内有道德礼义;可以看到儒家的修身观,君子要敢于承担,谦逊礼让,又要不卑不亢,奉行中庸;可以看到儒家的治国之道,涉及物质、制度、军事、文明多层次;也可以看到儒家的处世态度,实践精神。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先哲们在千年前不断追寻真理,探寻建设理想社会的道路,从强兵、富民、文明、和谐、幸福多角度地探索和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继承前人的思想,发扬前人的品格,踏过前人的道路,跨越过千年,在社会不断变迁的如今,我们有了新的理想,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青年才俊更应该御先哲思想的清风,投身到实践中,澡身浴德,积极追求幸福生活。
ade宋一霖:《儒家道义新解》,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第45页,第132页。
b 高丽娜:《儒者的“清明上河图”——〈沂水春风〉之文本细读》,《名作欣赏》2009年第5期,第30页。
c〔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页。
参考文献:
[1] 宋一霖. 儒家道义新解[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2]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 方尔加. 儒家思想讲演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4] 高丽娜. 儒者的“清明上河圖”——《沂水春风》之文本细读[J]. 名作欣赏, 2009(5).
[5] 韩宝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考释[J].中学语文,2020(19).
[6] 范能船.“侍坐章”讲析兼异议[J].零陵师专学报,1981(1).
作 者: 赵梦莹,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