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洁苡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学校是传统德育的主阵地,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品性养成的重要场所。在智能时代大背景下,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小学以极具特色的“学雷锋”文化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逐步在区域内建立了有章可循的一体化特色大德育体系。近年来,学校以长期积淀的“学雷锋”文化特色为底蕴,推行新时期学雷锋“五品”文化体系,志在用关爱的力量,培养温暖的学生,建设滋养型学校。
我们需要怎样的雷锋精神?学校运用多种方式面向各个群体展开数据调查,在大数据的分析下,结合社会需求、时代需要,将办学理念凝练为“让爱充满校园,用心成就未来”,突出雷锋的大爱精神,并融入时代所需的责任担当、志愿服务、文明有礼、求真向善、全纳融合等,进一步将新雷锋精神具体到爱祖国、爱自己、爱他人、爱团队、爱社会五大具体行动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浸润,在实践中升华品质。
新时代,赋予“学雷锋”的新方法。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传承“学雷锋”文化应主动转变活动方式,落实个性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地域优势,彰显特色。学校将临近口岸等地理因素转变成德育实践的优势,主动对接边检、海关等部门,构建“教育共同体”,共同研发了“爱路护路教育”“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等特色课程。疫情期间,学校和罗湖医院集团联手举行了多次疫情防控和急救进校园等活动,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一方面,向学生展现了各周边单位“坚守岗位学雷锋”的具体做法;另一方面,给予了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清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如何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实践体验是新时代“学雷锋”课程的突出属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与行为能力。学校运用智能手段提供一种模拟的生活形态,创设一些道德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实践、感悟成长;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每个活动都提出具体的体验要求、列出项目、做好记录、提供分享学习平台,逐步形成《学雷锋做小主人》的校本成长手册。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智能时代的学习已经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同时也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学校开设了以“学雷锋”为主题的家庭共同成长课程,包括义工服务、亲子陪伴、家长互助、爸妈开讲等。学雷锋德育实践活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在家庭和社区也扎下了根。如今,罗湖小学结合周边实情,建立了深圳市第一支亲子义工队,联合市义工联在罗湖口岸挂牌亲子服务站,把以往搬运行李的单一形式变成综合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协助过往旅客查询资料、验证过关等。家长的亲自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过程可控,评价可视。针对“怎样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品格内化”问题,学校做了深入探讨。以传承雷锋精神为主题、以德育课题研究为核心,创新德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管理。学校启用全员评价,运用晓黑板App,将学习雷锋的五种品质对应为具体的五类行动,引导学生从日常做起,争做“雷鋒精神的种子”。在App中,罗湖小学将五种品质附在明德星、启智星、博雅星、健体星和劳动星上,评价过程中,一到五星不同程度的量化等级,让学生有了不断成长的体验过程,也使其在历练中见证自身的进步。日常评价的视频还可以作为班队会的资源,形成德育教育的微课,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微课中了解规则、养成习惯。
为使“学雷锋”文化更有生命力,罗湖小学将国家基础课程统一为“钉子课程”,强调在知识性学习中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将其他延展性、综合性的课程统一为“百宝箱课程”,与国家基础课程融合发展、共生共荣。就像雷锋一样,随身携带“百宝箱”,随时为人民服务,新时代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应该有拿得出手的本领。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