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 谷珵
新父母养育
爸爸带娃,既是帮助孩子茁壮成长,又是一场自身的历练。这段爸爸与孩子彼此陪伴的成长之路,对孩子而言,或许夹杂着“苦”,但更多的是欢声与笑语;作为一位父亲,从重新认识自己,再到指引孩子前进的路,也许是人生态度的升华,也许是对爱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将视角深入上海、重庆与武汉,走进三位爸爸的带娃世界,倾听他们的互动式成长故事。
外国奶爸
让孩子适度打破规则
在中国带娃的外国爸爸David,将自己定义为“从来不给人生设限的人”。2007年,David从美国来到中国,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喜欢探索和创造。在北京的郎家胡同开了一间名为“Bamboo Bicycles Beijing”的工作室的他,主营业务是用竹子制造自行车。2018年,David的女儿出生了,他带着妻儿搬去上海,开始了新生活。
David的大女儿Brook今年4岁,小女儿Breeze一岁半。他常常用自己的创意给孩子们带去欢乐:David很少给她们买礼物,而是以“做”代“买”,亲手给孩子们制作有趣的礼物;孩子们不爱吃饭,David就会将勺子变成“飞机”,让饭“飞”进她们的嘴里;她们想用纸箱造房子,David就配合收集纸箱;她们想出去玩耍,David就带她们制作竹子自行车,并在用竹筒做的车筐里插上花,陪她们出行。
显然,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他也没有给自己设限。比起花很多钱将孩子们“抛给”国际学校,David更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陪伴她们。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处专门留给孩子们的空间,供她们随意创作。David预先教授使用工具的方法,在孩子们创作时,他只作为辅助者,帮她们挑选合适的材料和工具,降低受伤风险。有时候,David与团队共同制作竹子自行车,也会让孩子们在一旁观察,不时回答孩子们的提问。在他看来,让孩子目睹实践全过程,而不是通过屏幕或大人视角来了解事物,既可以让孩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能培养她们的探索精神。对于孩子而言,亲历了造车现场,使得爸爸造的自行车更多了几分温度。
成为爸爸之后,David渐渐感受到社会对性别的潜在规定。比如,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将带娃这件事归为妈妈的本职工作,没有考虑到爸爸带娃该去哪;从小给女孩子灌输“因为你是女生而不能做哪些事”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在因性别而限制她们的行为、语言与思想……David不想让孩子们受到这些束缚,“我给孩子们起偏中性化的名字,就是不想让她们受性别限制,希望她们能抛开‘我是女生,我不能这样,我只能那样’的念头”。他在与孩子互动时言传身教,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做到适度打破规则,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成长为自己喜欢的、而非他人设定的模样。同时,他要求自己尽量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不强迫她们做学不会或不想学的事情,将选择权还给孩子。
David坦言,有时候也很难在做自己与做爸爸之间找到平衡点。作为爱创作的人,他需要更多的自我空间,也需要与精神相通的朋友们碰撞灵感。但作为爸爸,他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宝贝女儿身上。曾经,他为了哄娃睡觉,凌晨三点推着婴儿车在大街上“散步”,感觉辛苦但幸福满满。
如今的他,与初次出于好奇创作自行车时相比,多了一重爸爸的身份,肩上也随之多了一份责任。搬到上海后,他没有放弃造车的“本行”,用两个女儿的名字为自己的品牌取名“Brook & Breeze”。David希望孩子们能如最初的他一般勇敢地探索未知,去创造,去成长。
单亲奶爸
中国“虎爸”也有温柔的一面
新哥是一位离婚后独自照顾四个女儿的单亲爸爸。十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他装上假肢,重拾微笑,走上街道办事处给他安排的公益性岗位,靠自己的努力照顾着他的“四朵金花”。
带娃方式倾向虎爸还是慈父?他说自己是传统的中国“虎爸”,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自强精神,将这种精神带到育儿过程中,教孩子们从小成为自立自强的人。今年11岁的大女儿,念小学五年级,两年后将到寄宿制中学念书。对此,新哥并不像许多养育着“温室花朵”的父母那般紧张:大女儿已能够生活自理,她的懂事和坚强,让新哥在面对子女寄宿难题时从容了许多。二女儿今年9岁,在姐姐的带领下,她也能在学习之余做好家务,顺便照顾两个7岁的双胞胎妹妹。“虎爸”肩上的担子,也因孩子们的自强而变轻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分奖励制”“每日晨读”“拒绝谎言”是新哥给孩子们立下的三项家规。他承诺在孩子们考高分时请她们吃汉堡作为奖励,优秀的“四朵金花”早已用实力让爸爸“吃不消”,但新哥依旧履行着最初的承诺;他要求孩子们每日晨读,并参与其中,与孩子们一同读书;他坚决反对小孩说谎,认为这是伤害他人也不利于自身成长的坏习惯,选择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将谎言拒之门外——当孩子们问起妈妈时,坦诚相待,告诉孩子们因父母性格不合,选择了分开,但这并不影响父母对你们的爱。
“虎爸”也有温柔的一面。新哥照顾孩子的细致程度,完全不输许多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妈妈们:女儿们喜欢吃鱼,他便找时间去钓鱼,再学着给孩子们做重庆酸菜鱼;女儿们爱美,喜欢编发,他就从网上找教程学习多种编发方式,每天换着花样给孩子们编头发。
在独自带娃的路上,新哥也与其他单亲爸爸一样,遇到过无数道“坎儿”。令他最难过的,莫过于迫于经济压力而无法给孩子们报兴趣学习班。大女儿从小喜欢唱歌,起初他考虑找一位专业老师指导孩子。随着二女儿也表现出自己对舞蹈的热爱,他放弃了最初的念头:若为了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她俩报班学习,那当三妹、四妹提出要求时,他该从哪儿出这笔“高昂”的报班费?四个女儿犹如“四朵金花”,每一个都是他的掌上明珠,必须公平地对待她们,不可以偏袒其中任何一人。怀着心底的愧疚和难过,他选择以陪伴鼓励孩子,用心聆听她们的每一首歌,认真欣赏她们的每一次表演。他相信,当孩子继续向前,回头时最渴望看到的,一定是爸爸鼓励的眼神和引以为傲的笑容。
博主奶爸
在全职带娃中实现个人价值
2019年年底,泡泡在武汉出生了。那个冬天,泡泡爸的生活里出现的不只是自己的宝贝,还有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泡泡爸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爸爸。
作为“全职爸爸”计划推广者,他积极呼吁要对全职妈妈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鼓励爸爸们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并传递以全职带娃实现个人价值的方法。他用镜头记录下自己与泡泡的点点滴滴,趁着泡泡午休,剪辑出一段段视频,给疫情防控期间带娃遇到困难的家庭送去了正能量和养育智慧。
育儿自媒体人的身份,让泡泡爸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新的领域和知识。一场与中科院心理学博士的连麦,让泡泡爸意识到,原来泡泡属于高敏感族儿童。对于高敏感族儿童而言,成长的滋味大多是酸涩的。他们适应新环境的速度,总是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不良情绪的疏导过程也会比其他小孩更长,泡泡正是如此。也许是父女心灵相通,泡泡爸总能与泡泡的敏感点产生共鸣。他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引导女儿上,为她创设可以敞开心扉的温暖环境,让她知道自己的守护者就在身旁。为了给孩子完美的出行体验,泡泡爸总会在带娃外出前,预先查看目的地具体情况,再列出一套可行性外出方案。“我原来是做活动策划的,可能有一些职业病。”泡泡爸口中的“职业病”,其实是对带娃的尊重,是对孩子深厚的爱。
在这场互动式成长中,泡泡爸与娃交流的方式还有带娃旅行。曾去过十几个国家的他热爱旅行,认为旅途是绝佳的教育场景,也有助于亲子培养亲密关系。在疫情防控期间,出于安全考虑,他选择了在合适的时机带泡泡在湖州、三亚等地游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的童年不因疫情而有所欠缺。
當被问及“究竟什么样的爸爸才是好爸爸”时,泡泡爸认为“好爸爸”应做到三点: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身缺点,做好自己,而不是督促孩子;理解妻子的不易,感恩妻子的付出;真心爱孩子,要陪伴,而不是陪着。
为了做到真正的陪伴,泡泡爸重新审视自己,试着放下持续了三十年的惯性,从泡泡的特点与需求出发制定带娃方案,做一个在全职带娃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