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彩
劳动最光荣。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如今的生活,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文明。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国家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建立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形成端正的劳动态度,掌握丰富的劳动技能,建立良好的劳动品质,这样才能在推动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在未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为国家繁荣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小学班主任要把小学生劳动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优化和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和全面进步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撑,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自觉性。
欠缺劳动意识和必要劳动技能是小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也不珍惜劳动成果。开展劳动教育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认识到如今的幸福安宁生活是劳动创造来的,借此机会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实践中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小学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小学生的个人价值常常是借助劳动体现的,所以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虽然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在实现学生个人价值方面是有明显局限的,不能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服务。小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收获丰富的实践体验,调动各个感官投入学习,感知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领悟新时代劳动内涵,在劳动中实现和进一步明确个人的价值。二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小学生接受良好的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建立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从而助力学生终身发展。拥有较强劳动能力、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自信和更加积极的状态,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三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是在群体生活中立足的必备素质,更是道德评价的标准。接受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小学生强化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意识,不断在劳动活动中关心关照他人,为家庭分忧,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新时期劳动教育改革的深化,班主任也需要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要将着力点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上,以便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劳动机会,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强化劳动能力。班主任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可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不同学科教师进行密切沟通,使得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巧妙渗透劳动教育,实现劳动和多元学科的有机结合。比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绘制劳动场景,体验劳动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典型事例指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在科学教学中,借助案例说明劳动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学发明和创造与劳动密切相关。二是积极开发劳动相关的主题案例,借此丰富劳动校本课程。案例开发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教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三是着力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密切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的关系,挖掘和利用学校的特色资源和本地的劳动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踊跃表现,必须给予学生积极的刺激,这个刺激就是兴趣。当学生对劳动活动和劳动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后,就会在接受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小学生喜欢趣味故事,为了降低劳动教育难度,班主任可以筛选与劳动相关的故事。教师在筛选故事时,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让他们边听故事,边思考故事的主旨,教导学生热爱劳动。比如《寒号鸟》《自己的故事自己做》等故事可以教导学生不能懒惰,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安娜的新大衣》《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故事可以教导学生不管是小处的衣食住行,还是大处的人类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这样学生会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知道劳动是光荣而又伟大的,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对参与各种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劳动体验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榜样拥有无穷的力量,榜样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结合,能够大幅降低劳动教育难度,也能给小学班主任创新教学提供动力。一方面小学班主任可以从众多名人中选取劳动榜样,比如给学生播放劳模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劳模的优秀事迹,让学生深层次体会劳动精神内涵。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榜样,直观感知劳动模范的精神,激励学生向他们看齐,将劳动创造未来的思想扎根于内心。另一方面小学班主任要注意在班级活动中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向教师和同学榜样看齐。比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故事比赛、劳动摄影与绘画竞赛、劳动达人评选活动等,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发现劳动者的身影,赞美劳动事迹和劳动精神,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塑造学生的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劳动技能,而这些技能必须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所以,小学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在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教师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可以把劳动实践划分成不同的模块,让学生在不同环节学习和掌握不同的劳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劳动品质,避免劳动教育停留于理论和表面层次。比如,开展自立自理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如组织书包整理比赛、叠衣服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比赛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开展以种植和饲养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的实践活动,积累相关的劳动经验,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责任心和耐心;组织环保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植树种草等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用劳动创造绿色健康生活。
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学校,学校应该向家庭和社会方向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功能。很多小学生虽然有一颗想劳动的心,但是在面对劳动时却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注意劳动教育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发挥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作用。首先,父母要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发挥陪伴以及引导的作用,教会学生基本的家务劳动方法,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其次,家长在家庭劳动活动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亲子共同经历劳动活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会劳动的品格;最后,家长可以把学生带到社区,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劳动活动,比如:帮助孤寡老人干活,对社区中的垃圾进行分类,等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下,劳动教育逐步成了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成了践行素质教育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推动力。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劳动以及劳动教育地位明显弱化,不仅威胁到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还影响了小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导致落实素质教育的步伐受到重重阻碍。面对劳动教育缺失和小学生劳动技能不足的现实情况,为了推动学生持续健康发展,小学班主任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变革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用劳动之笔绘制多彩童年,让学生在劳动洗礼下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今后的学习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