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超 陈卓 赵亚萍 徐源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党和政府加大了对老年健康问题的关注,并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更好地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1],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运动是良医”的理念[2]。研究表明[3-4],运动行为可以提高身体各器官的机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提高心理及社会交往能力。锅庄舞是极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运动形式,藏语称之为“果卓”,是一种起源于青藏高原,兴盛于青海、四川、云南、甘肃以及西藏等地,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古老民族舞蹈[5]。
目前,锅庄舞因其动作难易适中且运动强度适宜,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广场舞的一种类型,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玉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玉树锅庄舞融合了众家之所长。2006 年,玉树锅庄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中老年人选择玉树锅庄舞作为自己学习锅庄舞的入门舞种,由此,玉树锅庄舞成为中老年人健身时最为普遍练习的舞种,深受群众喜爱。玉树锅庄舞可分为卓舞和伊舞,卓舞舒展大方,伊舞节奏欢快。玉树锅庄舞的舞蹈动作来源于生产生活中,舞蹈动作细分为颤、开、顺、悠、绕等基本动作,卓舞和伊舞下肢共有动作分别为颤膝、点步、支撑3种动作类型。运动损伤是制约锅庄舞习练者长期习练的重大障碍,下肢关节运动损伤在实践中更常见[6];下肢稳定性差是导致老年人摔倒的元凶,科学锻炼下肢肌肉不仅可以避免运动损伤,提高锅庄舞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并稳定下肢动作[7];玉树锅庄舞下肢动作主要以髋、膝、踝关节为主,科学习练可以很好地帮助老年人预防摔倒,提高下肢肌肉力量以及预防运动损伤[8]。
锅庄舞能积极促进中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积极应对老年健康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探究锅庄舞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健身效果,但应用现代体育科学方法对锅庄舞动作特征及规律的研究较少[9-11]。因此,该研究以不同形式的玉树锅庄舞下肢共有动作为出发点,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玉树锅庄舞下肢动作运动规律,为科学指导老年人健身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该研究以玉树锅庄舞下肢动作运动学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兰州市锅庄舞协会招募10名受试者,选取标准为一年内无重大疾病,能流畅准确地完成舞蹈动作,具体情况见表1。在参与本研究前告知受试者该研究目的和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n=10)
1.2.1 测试法
(1)测试仪器
该研究采用2 台日本杰伟世(JVC GC-P100BAC)高速摄像机对拍,中间夹角120°,主光轴夹脚120°,用爱捷标定框架(中国)拍摄锅庄舞动作视频,将拍摄的视频导进APAS三维运动解析系统(美国),以测量得到两种玉树锅庄舞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
(2)测试方法
拍摄开始前组织受试者进行20min 的热身准备活动,熟悉玉树锅庄舞动作并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拍摄前应用爱捷空间标定框架对受试者完成动作空间进行标定。受试者准备就绪后,采用2 台日本杰伟世(JVC GC-P100BAC)摄影机对受试者进行同步定点拍摄,获得玉树锅庄舞下肢动作技术影像,把得到的影像导入APAS系统进行解析,得出玉树锅庄舞下肢动作运动学特征的数据。
1.2.2 参数选取
该文应用运动学参数探讨玉树锅庄舞的运动学特征,测试参数见表2。通过筛选发现时空特征差异性不显著,因此该文主要选用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作为运动特征比较分析的对象。
表2 运动学参数选取
1.2.3 数理统计法
将APAS 运动解析系统解析测量所得到的数据使用Excel进行归纳整理,采用SPSS 26.0对下肢动作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玉树锅庄舞下肢共有动作运动学特征的差异性,结果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显著水平定义为P<0.05。
通过对玉树锅庄舞下肢共有动作耗时来归纳总结出玉树锅庄舞下肢动作的时间特征,对两种类型玉树锅庄舞(卓舞和伊舞)下肢动作耗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得到表3。
表3 玉树锅庄舞下肢共有动作耗时比较(n=10)
如表3所示,在玉树锅庄舞下肢颤膝动作中,伊舞左侧动作平均耗时为1.69±0.50s,卓舞左侧动作平均耗时为1.24±0.03s;伊舞右侧动作平均耗时为1.58±0.54s,卓舞右侧动作平均耗时为1.44±1.04s,伊舞颤膝动作左右侧平均耗时均高于卓舞,经t检验,P>0.05,卓舞和伊舞颤膝动作左右侧平均耗时无显著差异性。在玉树锅庄舞点步动作中,伊舞左侧点步动作平均耗时为1.00±0.26s,卓舞左侧点步动作平均耗时为0.99±0.19s,伊舞右侧点步动作平均耗时为1.10±0.26s,卓舞右侧点步动作平均耗时为1.09±0.07s,伊舞点步动作左右侧平均耗时略高于卓舞点步动作,卓舞和伊舞点步动作左右侧平均耗时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玉树锅庄舞支撑动作中,伊舞左侧支撑动作平均耗时为1.12±0.38s,卓舞左侧支撑动作平均耗时为1.04±0.45s,伊舞右侧支撑平均耗时为1.06±0.47s,卓舞右侧支撑动作平均耗时为0.74±0.13,伊舞支撑动作左右侧平均耗时均高于卓舞,卓舞和伊舞支撑动作左右侧平均耗时无显著差异性(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形式玉树锅庄舞下肢共有动作进行比较,发现伊舞下肢共有动作耗时普遍高于卓舞下肢共有动作耗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这两种舞蹈的起源及其艺术形式不同[12]。
通过对玉树锅庄舞下肢颤膝动作关节角度变化来总结出玉树锅庄舞的空间特征。对两种类型玉树锅庄舞(卓舞和伊舞)下肢颤膝动作关节角度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得到表4。
表4 玉树锅庄舞颤膝动作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比较(n=10)
如表4所示,在玉树锅庄舞下肢颤膝动作中,卓舞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48.20±21.59°,伊舞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18.03±7.42°,经t检验,P<0.01,卓舞与伊舞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卓舞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49.63±13.70°,伊舞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33.57±13.72°,卓舞与伊舞左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81.53±25.80°,伊舞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31.38±9.12°,卓舞与伊舞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卓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66.62±19.80°,伊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58.34±20.57°,卓舞和伊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55.46±33.27°,伊舞左侧踝关节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64.96±28.91°,卓舞与伊舞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40.76±23.21°,伊舞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75.38±23.98°,卓舞与伊舞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综上所述,在颤膝动作中,卓舞左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均高于伊舞(P<0.05),卓舞左右侧膝关节变化幅度均高于伊舞,左侧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右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左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低于伊舞,左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右侧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卓舞与伊舞颤膝动作左右侧关节也具有较大差异,伊舞左右侧关节角度变化范围高于卓舞,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卓舞颤膝动作以髋、膝、踝关节共同屈伸为主,而伊舞则是以左右侧下肢交替小幅度屈伸为主,这就造成了卓舞下肢关节屈伸范围高于伊舞,但伊舞左右侧变化幅度高于卓舞[13]。
通过对玉树锅庄舞下肢点步动作关节角度变化来总结出玉树锅庄舞的空间特征。对两种类型玉树锅庄舞(卓舞和伊舞)下肢点步动作关节角度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得到表5。
表5 玉树锅庄舞点步动作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比较(n=10)
如表5所示,卓舞与伊舞在点步动作中,卓舞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37.96±19.28°,伊舞左侧髋关节变化幅度为66.43±17.92°,经t检验,P<0.01,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卓舞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66.07±28.33°,伊舞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66.98±15.82°,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59.77±27.01°,伊舞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78.15±16.12°,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62.52±36.32°,伊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124.36±17.35°,卓舞与伊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卓舞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71.71±18.97°,伊舞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57.95±17.48°,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98.56±20.57°,伊舞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42.33±13.73°,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点步动作中,卓舞左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均低于伊舞,但卓舞与伊舞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卓舞与伊舞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左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均低于伊舞,但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卓舞左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均高于伊舞,但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与伊舞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通过对玉树锅庄舞下肢支撑动作关节角度变化来总结出玉树锅庄舞的空间特征。对两种类型玉树锅庄舞(卓舞和伊舞)下肢支撑动作关节角度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得到表6。
表6 玉树锅庄舞支撑动作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比较(n=10)
如表6 所示,在支撑动作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中,卓舞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58.28±12.09°,伊舞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48.64±9.9°,经t检验,P>0.05,左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卓舞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49.55±7.22°,伊舞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42.87±8.27°,右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35.23±10.08°,伊舞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55.79±11.00°,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卓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53.46±11.00°,伊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47.45±10.42°,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54.84±9.56°,伊舞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42.72±9.83°,左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与有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右侧踝关节变化幅度为58.18±11.47°,伊舞右侧踝关节变化幅度为34.93±11.75°,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综上所述,在锅庄舞支撑动作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中,卓舞左右侧髋关节均高于伊舞,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卓舞左侧膝关节角度显著低于伊舞,但卓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高于伊舞,卓舞与伊舞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支撑动作踝关节左右侧变化幅度中,卓舞左右侧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伊舞(P>0.05)。
玉树锅庄舞下肢共有动作主要有颤膝、点步和支撑;不同形式锅庄舞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特征。
玉树锅庄舞动作耗时层面,卓舞下肢动作耗时更少;颤膝动作中,伊舞髋、膝关节活动幅度比卓舞小、而卓舞踝关节活动幅度比伊舞小;点步动作中,卓舞髋、膝关节活动幅度高于伊舞,伊舞踝关节活动幅度低于卓舞;下肢支撑时,卓舞髋、右侧膝、踝关节活动幅度高于伊舞,伊舞左侧膝关节活动幅度高于卓舞。
不同形式锅庄舞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其原因是玉树锅庄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融合百家之所长,经历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极具特色的大众健身舞蹈形式,其动作特征、舞曲曲风适宜所有年龄段人群,为了健康而选择习练,能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功能。
日常练习中,要根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着重加强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核心稳定性,以增强运动链的稳定性,改善左右侧下肢肌力不对称现象。练习结束后及时按摩放松,缓解关节肌群紧张,使主动肌和拮抗肌处于平衡的位置,以达到增强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效果。
锅庄舞习练者的膝盖和脚踝属于常见损伤部位。锅庄舞动作特征主要为颤膝、点步和支撑,练习中注意充分热身,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