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动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

2022-02-18 23:52刘倩婧董淑敏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校育人心理健康

刘倩婧 李 勇 董淑敏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不仅要靠高校润物无声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1]家庭和学校在育人方面目标的同向性,决定了只有家校携手、合力育人,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家校联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树立家校联动理念,合理构建家校联动模式,从而有效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一、家校联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当代大学生需要面临更多的外界压力和挑战,心理上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心理素质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差、耐挫折能力弱、人际交往困难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新时代带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多方给予高度重视,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二)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塑造人格和提升心理素质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经济状况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原生家庭因素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的教养方式、亲密的家庭关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就育人目标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传统家庭对子女的期盼,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就育人环境而言,家庭教育与生俱来,伴随学生心理成长发展始终,在学校以外的场所和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就育人方式而言,相较于学校教育的集中化、统一化、专业化特点,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精细化特点。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和优势互补的关系[3],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双方充分结合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优化。

(三)是推进“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要尊重教育规律,在政府引导下探索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优势,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高校的单方责任,而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使命。构建家校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使家庭参与“三全育人”,既能避免传统教育方式导致的家校之间责任分离、沟通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又能促进家校之间的情感沟通、信息共享和相互信任,减少家校纠纷,还能促使来自不同行业的家长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开展。

二、家校联动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联动意识薄弱

家庭层面,很多家长受制于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儿女成年之后就是独立的个体了,自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儿女进入大学后怎么培养、怎么发展更多是高校的责任,却忽略了家庭终身教育对孩子优秀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对他们表现出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问题疏于关心、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放任不管。此外,不同家长的行业背景、价值理念、文化程度和个体素质存在差异,他们对于家校联动的认知和态度也不同,有的积极互动,有的被动配合,有的则置若罔闻。

高校层面,很多管理者认为,既然家长将学生送入学校,那么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学生教育工作,而且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来胜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认为家庭只有在学生出现特殊情况或心理危机时,才可以介入。这无形中夸大了高校教育的重要性,低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层面,21世纪的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进入大学后往往不再愿意听家长的说教,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减少。有些学生与父母关系很差,对家校联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给家校联动的实施带来困难。

(二)家校联动保障不足

首先,将家校联动理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但很多地方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家校联动保障机制,未形成育人合力。其次,目前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法规来明确规范家校联动中各方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致使家校联动模式在构建、实施、完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社会对于家校联动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程度和舆论支持也不够,对于家校联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也较少,尚未形成广泛共识。最后,家校联动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为主体,其他方面人员缺乏参与。辅导员的职业优势在于身处一线,与大学生有着直接、深入的接触,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对接学生家长开展有效干预。同时,辅导员作为学生、家长与心理专业教师联系的纽带,可以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心理疏导。但是,辅导员的精力毕竟有限,其他方面人员参与的缺少,使辅导员的工作较难开展。这些因素使得家校联动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顺利实施。

(三)家校联动形式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先是通过每年一度的新生心理普测等方式,开展心理筛查,然后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补救性家校联动互助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采用动态跟踪、心理咨询或者危机干预等方式。家庭和学校主要通过电话、微信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家校联动形式较为单一。总体来讲,目前家校联动存在平台少、覆盖面小、频率低、衔接性差等问题,缺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和长效机制来推动家校联动科学化和常态化。

三、家校联动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施策略

(一)树立家校联动理念

第一,明确高校教育在家校联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高校一般设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有专业的师资团队和专门的硬件设施,并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统一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组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知识培训,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环境、方法、师资等方面的专业性优势,决定了高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高校教育要对家庭教育发挥指导作用。

第二,明确家庭教育在家校联动中的基础地位和配合作用。“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能决定孩子的一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决定了儿女和父母之间具有先天性情感依恋和信任,赋予了家庭教育“以情动人”的天然优势。此外,家庭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家风家训的传承性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在家校联动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家校联动中,家长只有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使家庭育人目标与高校育人目标保持同向性,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第三,明确家校联动的内涵和原则。首先,要把握好“联”和“动”的内涵:“联”是基础,是指通过联系、联络,实现双方信息的共享;“动”是指举措、作为。联动指家校双方在畅通联络的基础上,协同发力,共同作为。其次,家校联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大学生,家校联动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群体预防式教育和个体补救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对普通的青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又要重点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

(二)强化家校联动保障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家校联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校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将家校联动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在构建“大思政”格局时,将家校联动纳入年度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工作计划,将工作职责从学校一级逐层传导,落实到具体部门、人员,并配套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设立家校联动的专项经费,保障开展家校联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充足,提高工作效能。

第二,凝聚社会力量。首先,强化从国家到地方到高校的制度保障,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不断提高社会、家庭、高校三方对于家校联动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增设社会心理教育机构、家长教育组织等,凝聚社会教育力量。

第三,加强育人队伍建设。高校要不断规范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选拔、聘任和考核机制,把德才兼备的人才纳入育人队伍,以辅导员和心理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和志愿者为辅,构建一支专兼结合、规模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该队伍可以定期研讨创新家校合作共育方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三)系统构建家校联动模式

第一,搭建家校联络平台。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二级学院网站可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公开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联系方式。在新生开学之际,通过填写电子档案等方式,完善家长信息数据库,打造畅通的家校双向联络渠道。还可以年级、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建立家长微信群,实现点对面、点对点联络常态化、便捷化。此外,可以通过召开线上线下家长会、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介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第二,创新家校合作载体。充分借助新媒体手段,创建家校心理共育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布文章、视频等,宣传家校心理共育的意义,开辟心理知识普及培训、案例技巧分享、在线咨询答疑等专栏,使家长提高对家校联动的认识,并积极参与育人工作。此外,需要创建信息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服务。学生可登录客户端进行个人心情记录,系统能根据个人心情记录,给出心理分析和温馨提醒,便于学生及时掌握个人心理动态,进行相应心理调适。家长可以在家长客户端实时掌握信息,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辅助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第三,创建危机干预体系。高校要设立心理动态监控体系,结合学生家庭情况、心理普查数据,通过特殊群体摸排、异常行为记录等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更新,形成信息数据库,定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分类和数据分析,为开展心理预防工作提供依据,做到未雨绸缪。高校可以成立由学院党政领导、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家长、学生干部组成的工作专班,定期以家访、咨询等形式,给予存在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以关爱,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猜你喜欢
家校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