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教研视角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版)》实施路径探索

2022-02-18 23:38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叶传平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研学科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叶传平 韩 笑

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新”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指示精神,在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课程标准》呈现出课程内容结构化、主题学习跨学科、素养导向质量观、学段设计一体化、课堂教学操作性、育人方式改革性、教育科研支撑性等显著特征,对于一线学校与教师的实践层面,则集中表现为明确新目标、实施新教学和落实新评价。

明确新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导向上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的重大变革,强调“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育,并以此为统领,建构了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实施新教学。课程内容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内核,教学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必经路径与关键载体。《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的16 字方针“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增加“学习要求”“教学提示”等,首次将“活动”提升到与内容标准一样高度对待,有“刚性”和原则性定位。

落实新评价。强化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倡导基于证据评价,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倡导协商式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真实情境下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强调学生学后反思与交流,不仅要收集学习结果是什么的信息,还要收集学习过程是怎样的证据,更要收集真实的、深刻的、聚焦反思结果的信息,落实课程标准有关学业水平进阶要求。

二、《课程标准》落实的“中观”视角

《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撑。教研工作要引领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改进教学,丰富教研活动途径和方式,满足学校、教师及学生各方对教研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教研活动针对性,提供个别化指导与服务。纵观教育路线方针与政策,从制定到落实,具体到目标、内容、要求等落细,大体有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视角。“中观”,即“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视角”,一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上的中介性”,地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上有国家和省两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有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行政业务上,对上是执行机构,对下是决策机构;二是指“业务问题上的中等性”,在教研工作上,国家和省研究的是决策问题,侧重宏观范畴,县(市)区研究的是落实问题,侧重微观范畴,地市一级教研机构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既要决策又要落实,故称为“中观”。

《课程标准》是中观教研质量提升的重要指导,654 个字的“培养目标”是中观教研的方向引领,五项“基本原则”是中观教研的路径指引,五个维度的“课程实施”是中观教研的重要内容;中观教研是《课程标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市级教研部门既要有纵览《课程标准》的视野,基于区域实际整体规划,聚焦教育教学新变化、新问题,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回应“时代之问”;又要脚踏实地,根据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教学实际,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专业支撑与保障,带领区域教研聚焦关键问题开展主题教研,发挥主题引领功能,提高教研质量。为确保《课程标准》落地落实落细,中观教研的专业支撑应着眼于新教学改革、新评价实施、新成果凝练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三、《课程标准》实施的教研路径

(一) 新教学改革: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1.先学先改,引领教育理念更新

市级学科教研员要加强与高校、专家的联系,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尤其细读课标组组长、核心成员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与解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理解、消化、吸收《课程标准》精神实质,为一线教师提供精细、精准的解读、指导与服务。把握《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要求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课程标准》中课程育人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学段衔接等方面的变化,尤其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帮助教师科学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学科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之间的关系。

2.先行示范,引领课堂教学创新

一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学科教学改革突破口。市级教研机构和教研员要从市域出发,帮助县(市)区、学校、教师找准专业水平实际位置,确定目标定位,优化市域范围学科教研策略与路径,围绕学科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教研模式。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团队合作为导向,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打造区域教研共同体,实现区域教研一体化。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抓住教师最近发展区,抓牢教学研究关键点,提升一体化教研实效。如中小学音乐学科从学科实际出发,尝试多学段一体化教研,走出“模块链接大单元、双微驱动大教研”新路子,基于关键问题开展主题教研,融合多种艺术学科的研究,加强跨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

二以课堂结构改革为抓手,推动改革理念落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课堂教学学科性与实践性,尤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构建、巩固、创新所学知识。市级教研机构可通过组建专业学科团队,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入手,重新认识新时代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立体化建构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以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之间的关系,总结提炼学科课堂教学方法,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研讨,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内容进行深度探讨与学习,形成学科教学成熟范式和典型教研。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将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说课、有生上课、作业设计等融为一体,让教师体验沉浸式、应用式学习与研究,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

三以综合学习为载体,促进教学方式转变。《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合肥市教科院总结普通高中“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经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究情境设计、主题确定、合作学习的有效路径;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实践,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的实践与探索;联合地方高校、县(市)区教研室开展综合性课程开发,在全市范围征集全学段优秀校本课程案例,遴选优秀综合性课程向全市推介,指导学校进一步丰富课程建设内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项目研究,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标准》实施的质量,合肥市教科院以项目为载体,指导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经验开展课题研究。在《课程标准》颁布前,合肥市自2019 年开始就已根据县(市)区教研和学校研究需求,实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N 管理模式,即一般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加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等专项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模式帮助教师梳理课程实施中的诸多思考和困惑,并在实践中求得解答,在实践基础上凝练研究成果,促进实现教师教研横向一体化。在市域范围内,实现不同层级、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协同交流,形成以点画线、以线连面、以面成体的教研格局。区域教研有抓手、有载体,以促进教研活动实质性开展,提升区域项目研究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 新评价实施:让评价效能在实践中发生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提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站在课程育人高度审视教育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教学,倡导在真实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现真实问题、客观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圆满完成任务,强调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探索先学后用、先用后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的新路径,实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生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教育评价的内容、方式必须随之改变,教育评价的功能才会最大化。

1.在研究中,建构与核心素养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学业质量标准是《课程标准》亮点之一,它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是所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在知识点评价维度上还增加了更为内隐性、实践性的维度,这些标准很难通过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测量评价,必须从评价端着手,改进整个评价体系。可建构一张完整的测试蓝图,梳理试题属性,主要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并贯穿学习全过程、教学各环节,进一步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的哪些知识、解决什么问题、结果怎么样,同时兼顾利用情境熟练程度、知识类型与广度、问题解决难度等相关变量,科学测评学业质量水平,彻底打破原有基于知识点考查的“双向细目表”,建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2.在实践中,探索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

《课程标准》中指出“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倡导协商式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推进考试评价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合肥市教科院指导县(市)区和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减负提质为目标,创新实施小学生发展绿色指标评价,实施评价“四+”模式,“等级评价诊断+学业报告指导,随机抽样监测+命题自主选择,双测合一实施+网络系统阅卷,课程标准至上+教学改进为先”,任课教师不仅要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学习结果信息,也要收集真实的、深刻的、聚焦反思结果的信息,注重真实情境下学生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关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情、教情、校情分析和学业质量诊断,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

3.在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课程标准》提出要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增强日常教学评价的育人意识,优化评价方式,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各学科教学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多视角、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程度以及课程内容理解深度,关注学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品行表现,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小组合作、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有意识从同学、家长、其他任课教师等角色中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确保评价全面、客观、科学,发挥评价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融合,更促进了“评”对教与学改进、引领、鼓励的作用。

合肥市分学科研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样例研究与作业设计优化项目”研究,科学定位作业功能,尤其凸显作业诊断、激励、改进与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自我矫正,体现学科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市教科院发挥紧密联系一线优势,由教研员带领一线教师团队研究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并在全市组织开展分学段、分学科作业设计、考试命题培训、研讨及比赛活动,用作业设计与实施、考试命题与研究等倒逼教师转变观念与优化方法。

(三) 新成果凝练:让教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生长

在一定时间、区域范围内,一线教师和学校一定会积累一定数量实践经验、研究成果,教研机构和学校必须始终以科研为先导,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以教研为引领,总结凝练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实现区域成果共享、学科建设共赢。

市级行政方面,通过建立市-县(市)区-校一体化的行政联动机制,环环相扣,层层到位。以教科院为牵头单位,分县(市)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共同体,要求共同体内所有学校全员参与,成员校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此外,合肥市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基础上,组建全学科研究核心团队,实施“五个一”工程,为县(市)区、学校的研修提供课程资源,即“一个高水平《课程标准》解读讲座”“一份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堂体现素养导向示范课”“一套以单元为单位的作业设计”“一份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方案”。

市级活动层面,合肥市教科院牵头定期开展《课程标准》实施的专项研讨、交流、评比活动,推动个人教研-学科教研-主题教研-综合教研的专业联动,实现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一体、个人教研与学科教研一体、主题教研与综合教研一体的理想状态。市教科院目前已开展了教研员解读《课程标准》工作,分期在教科院公众号上新相关内容。比赛方面优化比赛方式,将一般化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优化为集单元教学设计、分课时课堂教学、优秀教学案例、作业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反思为一体的项目化、主题式比赛,采用团队参赛、分项评比方式,既有团队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又有团体总积分共命运共赢,跨区域、跨学校组建参赛共同体,打破学校、区域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内部、学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的交流与研讨。

系列化的基础教育科研、学术成果的交流活动助推《课程标准》落实落细落地,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又为系列成果的构思与凝练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指引,也为成果的评审提供了标准和参考。区域性研究成果的凝练及其推广,可促进区域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再次总结、发现问题,倒逼成果的二次改进,使其不断趋于完善。

四、后记

每一次的课程标准发布都是基础教育界的大事,它代表着自上而下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革,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学习和蜕变的契机。作为处于中观地位的市级教育部门,如何承担起教育改革的责任,完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本文是新版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路构想,后期在且行且思的道路上亦将不断完善,力求寻得真实有效的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研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