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程管理 提升育人实效
——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课程建设与管理

2022-02-18 23:38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文波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研劳动

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文波

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意味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有了专门的课程标准。如何加强中小学劳动课程管理、提升育人实效,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课程标准》无疑为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

一、落实主体责任,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

在劳动教育中,学校发挥着主导作用,承担着主体责任。对学生而言,除学校外,劳动教育还广泛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等时空场域,只有家校社密切合作、多方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共同体,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动课程独特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一) 学校整体规划劳动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并明确提出了“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的课程基本理念,具体要求学校“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因此学校要根据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学段、身心特点,总体体现“整体规划、纵向推进、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依据学段任务群所体现的课程内容要求,选择和确定所需实施的任务群,整体安排每个学段的项目,体现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与递进关系。

学校要不断完善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劳动教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凸显地方特点和办学特色。地方课程由所在省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校本课程由各校组织开发,如:拓展劳动课程,特色劳动课程,厨艺劳动课程,种植劳动课程,木(金)工劳动课程,等等。

此外,学校要根据劳动课程的整体规划,落实资源建设和人员配置,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程,组织开展劳动教学研究和评价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培育学生劳动素养。

(二) 拓展校内劳动教育途径

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途径和融入机制,不断拓展校内劳动教育途径。除常态开设的劳动课程教学外,学校还可以在各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劳动文化。

学校应积极梳理各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将劳动教育横向渗透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隐性的劳动教育功能,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融通的整体育人机制。

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如校园种植和树木领养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小型劳动基地,适当开展种植、养殖、田间管理、工具使用、食品制作等简单劳动项目。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劳动成就感和积极性。

学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深入挖掘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历史文化,传递劳动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结合校园文化节、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专题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走进校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劳动文化,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和途径,实现劳动教育的“润物无声”。

(三) 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格局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因此,学校要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机制,构建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形成共育合力。

学校是主导,学校重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塑造基本劳动品质,体现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制度化。

家庭是基础,学校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发挥家庭的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学会1—2 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劳动任务,体现劳动教育的日常性、连续性和生活化。

社区是依托,学校可与社区配合,安排学生参与环境卫生、园林保护、敬老爱老等活动。请社区选派有劳动技能特长的志愿者走进课堂,传授劳动技能,如工艺插花、废物再造、器材维修等。在政府统筹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对劳动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协调周边工厂、公司、村镇、农场等开放实践场所,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体验或勤工俭学,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

二、整合多元路径,开发劳动课程资源

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要坚持《课程标准》提出的劳动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多元路径,满足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一) 开发校内劳动课程资源

劳动课程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态可以是文本、资源包、音视频等。劳动课程当前没有统一编写出版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各地各校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编写开发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编写要求,各地区、学校可组织任课教师加强劳动教育政策学习,依据《课程标准》,考量学校和地方资源,精心规划和设计劳动项目,组织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编写要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实践指导,突出学生的劳动规划、过程记录和劳动感悟反思,加强对学生劳动安全意识和劳动规范意识的培养等。

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要充分利用教室、食堂、微型农场、劳动服务区、图书馆、科技场馆等,为学生提供值日劳动及其他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所。例如建设校园苗圃、空中农场等。学校劳动教育设施建设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支撑。学校可按照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及实施需要建设劳动实践室,配备必要的工具、设备、软件、模型等,配齐配足学生开展劳动项目所需要的材料。劳动实践室的类型、数量、器材配置等要有利于三大类劳动教育内容的顺利实施。

(二) 开发校外劳动课程资源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用校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搭建了资源开发和建设路径,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可供参考。

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拓展资源,是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及劳动周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劳动实践室的重要补充。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及劳动周等活动可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活动。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学生劳动的特点,兼顾劳动场地的规模及劳动项目的适切性,分类设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学习与实践需求。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学农实践基地、学工实践基地、服务性劳动基地,满足不同学段的劳动学习需求。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加强机制建设,实行长效管理。要拓展多种渠道,调动多方积极性,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我国地域广阔、文化丰富、城乡多元,各地还可根据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发展特点,开展城乡结对、区域结对,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城市和农村学校、不同地区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合作联动、资源互补。

三、加强师资建设,推动劳动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实施离不开教师。劳动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更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劳动教师要从内心真正理解和认同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意义,热爱劳动教育事业,并能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在发扬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劳动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升专业素养。

(一) 建立专兼职劳动教师队伍

学校要立足实际,合理设置劳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岗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学校应率先录用劳动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日前,教育部批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率先在全国开设劳动教育专业,进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于2022 年9 月初开始招生。该专业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劳动教育教师为目标。“一专”是专业定位为教育学,具备进行劳动教育教学的能力,“多能”是结合学校现有的特色和资源,培养教师以工为主的多项劳动技能。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培养和配备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课程兼职教师。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班主任的作用,统筹安排,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二) 多渠道聘请校外专业指导教师

学校应多渠道聘请当地大国工匠、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业人士担任学校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为他们在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工作室、专题劳动工作坊等,不仅定期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也可以对学校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在劳动专业技能方面进行传、帮、带。

(三) 成立学校劳动课程教研组

教研组不但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办公场所,更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专业发展的发源地。学校要积极成立劳动课程教研组,创造良好氛围,促成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间常态化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教学研讨、共同提高,协同开展日常劳动课程教学工作。

四、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劳动教育研究

《课程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三类劳动,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具有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场地开放、分散,教师来源多样、指导方式灵活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劳动教育研究,提升教师劳动课程实施水平。

(一) 建立健全劳动教研工作体系,理顺劳动教研机制

组建省、市、县、校多级劳动教研工作体系,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相应的劳动课程教研员,并强化对教研员的专业培训及指导、工作支持及督查,提升教研员教学研究与专业引领能力。省级教研机构要加强对劳动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市、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到学生之中,紧密联系劳动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

要确保各级各类劳动课程教研活动正常开展。省市级层面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形式多样的示范引领、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区县级层面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教研组层面,要开展丰富的常态化校本教研活动,探讨劳动实践指导方法,总结经验和不足,及时交流整改,通过同伴互助、不断反思,促进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提升劳动育人实效。

(二) 创新教研方式方法,提升劳动教研实效

各级教研部门要定期走进学校、深入课堂,开展劳动教育教学调研,了解一线劳动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和文件分析等方式,对经历劳动教育的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对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及考核方式等做全面深入了解。通过对大量一手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不同地区、学校劳动教育一线的教研需求,以便有的放矢,精准推送教研服务,提升劳动教研的针对性。

各级教研机构要关注劳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培训时要注重整体规划,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特别要注意优先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重点建立一批满足各级各类培训需求的培训者团队,以引领课程实施。培训内容要着眼课程理念,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领会劳动课程的设计意图、核心素养的体现内容,把握劳动课程任务群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不断探索指导劳动实践的方法,更好地达成劳动育人的课程目标。

各级教研部门要创新劳动课程教研方式,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新技术与传统教研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模式,线下与线上相结合,采用主题教研、专题讲座、项目案例探讨、问题会诊研究、教育教学沙龙、集体研修、跟岗研训、工作室、工作坊、微论坛、劳动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教研中还要发挥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采取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教研等,挖掘教师个体优秀经验,分享教师研究成果。各级教研机构还可以组织开展师生劳动竞赛、劳动比武等竞赛评比教研活动,通过分级举办、层层选拔,带动区域教师以赛促训、以评促研。同时,借此发现和打造劳动课程学科带头人。

(三) 积极开展劳动课程研修,突出劳动育人研究

劳动课程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发扬专长优势,弥补短板不足,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首先是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开展劳动课程教学研究。通过理论学习,领会劳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劳动素养的内涵;通过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课程教学的专业水平。

其次是积极参加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培训,充分认识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内容要求,掌握不同学段学生劳动素养要求,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合理规划和设计项目,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再者是不断提升课程的规划与组织能力,积极参与县区、学校、学段、年级劳动课程整体方案的规划工作,并基于劳动课程目标和内容,合理统筹安排课时、设计劳动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

最后是积极参加劳动教育科研,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劳动课程深度研究,凝练教学成果、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基础上,联系劳动教育教学实际,组织团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集体攻关,思考和探索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劳动素养、落实劳动育人的方法、策略和路径。例如: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劳动课程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与素养研究;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规范研究;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和场地设施配备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搭建信息化平台,共享优质信息化劳动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多渠道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等。

五、加强统筹督查,协同促进劳动教育实施

为确保劳动教育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课程监管,明确职责,协同促进劳动教育实施。

(一) 加强统筹保障

加大省、市、县各级统筹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力度,拓宽思路,统筹各方面力量,有序安排教育资金和课程资源,保障学校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劳动课程育人实效。

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施。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设施建设。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遴选并建设一批省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快实现县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覆盖。将劳动教育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聘请师资,引导促进社会力量提供更优质的劳动教育服务。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二) 加强督导检查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区域和学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课程实施的全面督导,指导学校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积极研究和探索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办法,开展检查和反馈。

总之,《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劳动课程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共育合力赋能课程实施,持续提升劳动课程的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研劳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