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萍
(白银市靖远县第七中学 甘肃 靖远 730699)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语文实践。而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在现实生活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课程知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坚持“唯成绩论”,盲目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素质教育,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影响课堂效率,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很不利。因此应当合理引进体验式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
尽管我国教育事业正在不断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前所未有地普及到了全国各地,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背景之下,大部分家长与教师依旧把升学、考试看作是学习的目标,“唯成绩论”依旧大行其道。受此影响,相当比例的小学语文课堂还依照传统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堂很容易变成语文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读文章,机械式地布置阅读作业,提问相关问题或是要求背诵默写,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思路走。因此,小学生们很难真正体验语文阅读的魅力,也缺乏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的机会,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同时也难以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
体验的概念是实际经历或是虚拟经历某件事,并在经历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以及知识积累、认识经验的活动。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即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借助实践经验的形式加强对语文课本知识的感知,完成相应技能的掌握,并用推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的限制,构建新型师生交流形式,以情感体验为重点,促进师生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引导下开展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体验式教学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实践性,而实践是与日常生活分不开的,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应当突出鲜明的生活性。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要充分从直接或间接实践中获取,课堂教育教学应当更加注重生活化、灵活化。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各类直接或间接体验当中来感悟善恶美丑,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理解做人的道理。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各种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实践,能够推动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的养成,有效避免其回避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积极面对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促进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尽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课本内容的深刻吸收掌握,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直接或间接的认知活动,与外界进行充分的互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引导其充分发挥,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课本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盲目填鸭式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与组织,教师的角色从命令者变为引导者陪伴者。结合具体实际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创造条件,同时把握好适度原则。
体验式教学只是一种教育工具,而非解决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问题的万能公式,在具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不能盲目生搬硬套,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教学目标、学生群体特点以及社会实践条件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适合开展体验式教学,在何时何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认识到,体验式教学也不一定是教学方式的最优解,作为诸多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工具中的一种,体验式教育应当与其他先进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依照具体实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遵循灵活性原则。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大部分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使用类似或是相同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很有可能造成某些学生体验过渡而另外一些学生难以获取完整体验的情况。体验与个体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在当前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依照自身的体验来代替学生的体验,然后用口头描述的形式让学生获取相对间接的体验,这不仅弱化了具体实践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体验的趋同化,学生的差异性得不到充分重视,课堂存在单一性问题。
语文学科由于其特殊性质,不仅包含人文性,同时也囊括着工具性等特征,相当数量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汇总中,不能很好地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与此同时,语文课程当中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追求学生成绩等因素的影响,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也依旧是围绕着考试展开,课本内容所传递的信息与教学方法都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得不到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法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对于能力的考验与挑战,广大教师队伍存在的知识滞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某些区域的学生相对保守等因素,都会造成教学体验的失衡,影响最终教学效果。
由于“唯成绩论”等因素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无论采取了何种教育手段以及工具,教师最注重的还是教学结果,即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与否,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过程的把控。即便在体验式教学教育模式下,某些教师也是急于得出体验结果,判断该教育方法是否满足提高成绩的需求,进而不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与点拨,盲目将教师自己的体验塞给学生,急于求成,导致体验活动仅流于表面,未真正得到应用,使体验式教学失去了真正的应用意义。而教师过于注重结果的思维还会影响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也不注重对于过程的仔细感悟,只得出草草的结果或是抄袭他人的体验结果,对语文知识失去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最终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不具备相应的自我发展的意识,教师应当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促使学生树立个性发展的思维。小学生在初步接触语文教学内容时,出于对晦涩知识的抵触心理,往往过于依靠教师的引导,而教师出于对全体学生学习的兼顾以及自身精力限制,亦难以针对性对每个学生树立其自我发展意识,此时需要灵活采用体验式教育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演示或是在家实际探索的方式,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同时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来引领其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赠汪伦》一诗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与汪伦,展现诗中场景,贴近人物情感,达到体验教学目的。
体验式教学所注重的生活性原则要求重视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过程当中的真实体验,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更加贴近生活的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更好地将其带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例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生分设为不同的角色,如老人、孕妇、普通上班族以及各阶段学生等,设置一个生活中乘坐公交车的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通过与不同角色的交流来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达到该课的预设目标。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放弃“一言堂”的地位,亦或者过于注重教学结果,或是盲目采用教学手段不考虑具体实际等,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限制的结果。为了顺应更为先进的教育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身份,灵活地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语文教学当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为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带来更为沉浸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鸟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播放课程中涉及到的各类鸟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环境中,激发其学习热情,避免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死板问题,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充足的必要性,具体实践时,需要依照生活化原则,灵活化原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实际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