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022-02-18 23:29张海燕
今天 2022年9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数学能力

张海燕

(包钢第二十二小学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独立思考是一个人创新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那么他必然不具有创造力。独立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针对某问题或者某事件独到思维之后,给出独到的观点。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且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较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教师还应树立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相一致的教学理念,以及引入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途径,让学生逐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越来越善于独立思考之时,学生不仅仅得到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提高,还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基于此,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广大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培养观点。

1.独立思考能力内涵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行思考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挖 掘以及实验的过程,全程自己解决来自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各项难题,与此同时,学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免会遇到不懂之处,这样也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有一个明确认知,通过自我解决问题及时发现自己的劣势,找准方法及时完善,以此使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否具有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勇于主动,是学生挖掘、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贯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其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可以稳定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数学进步与发展十分有帮助。

2.1 保持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验证在小学生身上。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受到数学知识点过于抽象和枯燥特点的影响,使不少学生无法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更不用说长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而通过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即使在面对复杂、抽象数学知识时,学生也可以找到学习和思考的切入点,在他们依靠个人的努力来完成知识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也是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数学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且在长期坚持独立思考之后,学生会发自内心地认可该课程的学习价值,从而达到更为长久保持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2.2 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和分析能力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逻辑十分严谨的学科,学生要想学好该学科,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知识的传递方面,而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阻碍较多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就是学生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充分时间,不仅有助于学生难题的解决,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具有了学好数学的基础,还具备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2.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十分有帮助,具体概括为不同层面:一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再依赖教师,而是自主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在学生有了学习反馈之后,教师再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就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思路进行梳理,从而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以便于接下来更为灵活运用,这样就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不会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在课堂中与教师积极配合,能够让课堂流程更为有效的推进。而这将能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虽然就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来看,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仍有少部分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使学生在课堂中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与发展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胆怯、怕被批评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不敢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这样的教学状况无法得到改善,学生会越来越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更不用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了。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比较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所以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思考时间少之又少,使学生大多数时候只是得到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之后在利用这些方法参与到习题训练中,这样缺乏独立与深层次思考的学习与练习,只是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学习思维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自然会阻碍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会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今后的发展。

4.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通过记忆知识与题海练习,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但是在题目稍微发生变化或者变化较大之时,不少学生就出现无法解答的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这样学习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无法达到对知识的运用以及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学生长期运用此种记忆与练习知识的学习模式,那么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知识数量的增加,便会出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这势必会让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数学,甚至放弃数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做好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工作,并要借助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真正提升。

4.1 激发学习兴趣,奠定独立思考基础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之所以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除了数学逻辑性较强这一因素外,还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密切的关联,从而使他们潜意识中认为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十分大。因此,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先做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工作,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中,也才会在主动思考知识的过程中,进入对教师的有效沟通与互动中,而这样教师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精准的了解,从而让接下来的授课更具有针对性,由此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在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得以提高的情况下,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也更为顺利。

但要想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就需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需求等,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授课。基于当下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由此来让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比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我国人口这一切点,在网络中为学生搜集与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直观材料的观看,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大数的知识,同时也对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有一个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世界共多少个国家这一切点教学,这样学生在对大数知识点掌握之后,学生也会通过对世界国家数量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2 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论知识所占据的教学时间较多,而实践性教学所占教学时间较少,甚至实践性教学被忽视,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并且纯理论的教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想保证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教师必须要增加实践授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在学生准确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由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相关内容时,教师在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在大脑中记忆住了这两个概念,在缺乏亲身体会的情况下 ,学生无法对学习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客观的认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依然存在疑惑。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完成理论授课之后,应将学生带入校园的一块空地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完成测量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一个人准确测量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的方式完成测量任务,所以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还为学生提供了小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使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间接对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能力进行了培养。

4.3 设计趣味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教师选择新奇、有趣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另外,教学内容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这样可以将原本复杂、不理解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和形象,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倍数”相关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猜自己的年龄,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不同,有的学生说36岁,有的学生说42岁,还有的学生说48岁。然后,教师应提示学生,老师的年龄是6的倍数,让学生围绕此提示再次猜测,并根据学生的猜测发问,为什么会给出这些答案,学生表示这些答案均是6的倍数。接着教师要进一步提示,老师的年龄不仅是6的倍数,还是8的倍数,看谁可以猜出我的年龄。学生在围绕教师给出的提示思考后,给出了48岁的答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复杂的数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在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和提升的情况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

4.4 利用多种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疑问可以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可以较好地达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目的。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再过于依赖教师,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让学生在多言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并达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效培养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正方形、长方形 ”相关内容时,教师通过对两者特征的见解之后,学生只是对其特征进行了记忆,并未理解教师所讲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转换教学思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由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如①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由几条边和几个角构成?②这两个图形的各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各边长度的规律是什么?③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说一说你有哪些发现?这些问题的 导向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进入对各个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中。教师可以在合理分组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分析和研究各个问题,从而给出正确的答案。通过教师的灵活设问与组织学生思考,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再有任何的被动,而是始终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实现了对系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4.5 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活动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在发问中学习以及学习中积极发问的良好习惯。此外,动手操作活动的设计,还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对更多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做好分组之后,提供各小组相同的两组角,一组的度数由40°、50°、70°构成,另一组度数由40°、90°、110°构成,然后提出学习任务,即利用已有的两组角的度数构成三角形。在教师刚布置任务之后,不少学生都认为该任务难度不大,只要将三个角、三条边组合起来就可以。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发现并不如自己想的那么简单,三个边和三个角难以构成三角形,且由此发出了为什么的疑惑。学生一旦形成认知冲突,将产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并会主动将个人的猜想表达出来,之后教师鼓励各组学生进入动手探究和验证之中,实现了组内学生利用已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以及思维碰撞,完成了对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一致,也与学生未来的深入发展需求完全一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思想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之外,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结合实践、精心提问、动手操作活动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持续发展,进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奠定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谈独立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