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PPT数字故事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2022-02-18 23:08万馨阳
今天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字孩子教师

万馨阳

(环县南关小学 甘肃 庆阳 745700)

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各种媒体技术不断被创新运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视听感知、思维拓展、情感融入等方式,让课堂学习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PPT数字故短小精悍、立体感强,充满趣味性,容易引发共鸣,深受广大中小学生喜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搜集和整合相关素材,并针对不同教学需要,在各个环节中巧妙加以运用,让学生在动态学习中去理解、识记、思考、感悟和创作。

1.演绎文本故事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对古诗文和篇幅较长的文章,短时间难以理解,是学习中公认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应提前做好充足准备,要善于结合文章内容编写故事,并精心制作PPT数字故事,课前及时呈现给学生。通过动态的故事引导、画面感知等,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迢迢牵牛星》为例,这首诗通过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很多孩子对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并不熟悉,在诵读过程中不能深入理解所谓的分离之痛。授课前,教师结合有关素材,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成PPT数字故事,组织学生集体欣赏,让学生在音乐变幻起伏、视图画面交错、故事情节跌宕中熟悉故事内容,感受一家人的生离死别。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再次诵读时就会注意情绪、语气、节奏的把控,有些孩子甚至读得非常感人。在制作过程中,图片资料配置要巧妙(典型或代表性图片),音乐筛选要能烘托气氛,影视片段要做到画龙点睛——鹊桥会片段。图片与影视素材不宜过多过长,音视图文的呈现要匹配协调。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侧重的应是铭记英雄,培养爱国情怀。但仅从学习文字的层面,很难将学生引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难以真正理解英雄们伟大牺牲精神。课后观看电影又给学生和家长造成额外负担。只有采用PPT数字故事的形式,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加深对课文的影响。如果用第一人称葛振林或宋学义的身份对故事进行改编,适当加入环境描写。配乐过程中,背景音乐要急促、低沉,适当插入炮火、冲杀声音。配图时尽量以电影中的截图为主,视频素材只选择五位战士英勇跳崖壮举……只有这样的故事,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才能真切体会和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与伟大。

2.再现历史背景

对于有些课文来说,如果要深入解读,了解历史背景就至关重要。很多老师在授课时,对文章背景介绍往往一带而过,不能引起学生能足够重视。如果在上课前用PPT数字故事进行介绍,孩子们就能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素材,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学习《七律· 长征》时,为了让孩子们了解 “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等地长征时的传奇故事,教师应仔细查阅红军当年在这些地方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然后采用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就能轻松理解诗句的主题和含义,用不着去死记硬背所谓的“译文”。

再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搜集整理地球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案例和数据,例如物种消失、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滥砍滥伐、非法盗猎等,将这些素材编辑整理,制作成PPT数字故事。尽量以地球母亲的口吻,给人类讲述生态恶化的来龙去脉。通过一组组鲜明的数据对比,一个个触目惊心反面案例展示,孩子们自然就能理解文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等关键语句,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

3.创设学习情景

为了让学生完全融入到学习中去,有人提出了“沉浸语文”这个概念,认为在语文学习中,应当让学生“沉浸于‘知之、好之、乐之’的学习体验中。”[1]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就必不可少。在讲授一些名著片段时,一些教师会要求学生课前去读原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层次不一,阅读时间、文本理解都存在差异,教师抽查起来也比较困难,往往会影响教学进度。如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红楼春趣》、《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等文章时,必须对整体故事情节进行补充说明,只有理清故事思路,才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虽然这篇文章前面有篇幅较长的故事梗概,但不足以让孩子们对这篇长达20万字的小说留下深刻的影响,也不能引起他们读整本书的冲动。在授课前,教师应该对前面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再经过音视图文的统筹编辑,让学生通过数字故事熟悉事件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名人传记(节选)、回忆性的文章,往往只侧重突出人物的某一个方面,仅靠学习课文还不足以全面了解,介绍人物生平的PPT数字故事就这样应运而生。例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将鲁迅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履历编辑成故事,通过动态的故事展示,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个全面地了解。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他们自然就能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各色各样人”的爱戴,为什么会“碰壁”,为什么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4.强化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会鼓励或要求学生读整本书,但总有些孩子投机取巧,有的只读故事梗概,有的则随意摘录部分内容,有的为了应付考查只记了主要人物、主题等,并没有阅读的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在布置任务前,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的PPT数字故事,在播放过程中以文中“人物”的口吻针对某些细节抛出问题,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播放《狼王梦》的过程中,当出现“兰魂儿”的介绍时,屏幕的旁边闪出一个问题——亲爱的小朋友,我经历了哪些磨难?出现“黑仔”的画面时,弹出——小朋友,外出可要小心哦!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示和对话“人物”,吸引孩子们去了解几只小狼不同的命运。

当然,在一些较短的阅读片段中,适合做成数字故事的,教师就要精心制作,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注意难点疑点、关键语句等。如引导学生阅读《天堂里的老师》(阿明)时,将这则材料进行编辑,做成数字故事,将一些关键语句单页加粗显示,如“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隐约闪现“修辞手法”)、“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隐约闪现“矛盾吗?”)等等。既要引导学生沉浸在故事当中,又要点燃思维的火花。

5.丰富德育内容

语文课是一门德智并重的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处事立世。“在日常教学中既要传授语言技能,还要加强人文教育,通过语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2]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类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而非喋喋不休地说教。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各类短视频素材非常丰富,教师在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类、整理。例如,读到《我们家的男子汉》中“不爱吃青菜”部分,教师将准备好的挑食厌食类数字故事进行展示,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不吃青菜的坏处等等。

在《穷人》一文中,读到西蒙在家中死亡的内容时,以非洲儿童的凄惨故事(相依为命的非洲三兄弟)为素材,尽量消去视频原声(网络素材良莠不齐,择优选用),多匹配启发性的字幕。观看完后,引导学生将失去双亲的非洲孩子与西蒙的孩子进行对比,讨论西蒙的孩子面临的多种结局(结合渔夫打鱼的危险处境、抚养五个孩子、家庭生活困难等),引导学生大胆续写。这样的潜移默化,不用说教,孩子自然懂得父母之爱的弥足珍贵,也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6.触发写作动机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写作兴趣不高,落笔困难,甚至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习作就是漫无目的凑字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少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是没有明确的写作动机,即学生不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因此,在每次写作前,通过PPT数字故事来触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去写。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主题“变形记”为例,在引导学生写作前,先播放制作好的《格列佛游记》数字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数字故事的过程中,思绪融入到思绪故事中去。随后引导学生大胆续写格列佛在小人国的一个小故事,学生的创作兴趣会普遍比较高,也不愁无东西可写。

另外,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丑小鸭》之类的童话寓言,《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动画片《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大头儿子变成巨人的片段,以及动物小说等,都可以作为PPT数字故事的创作素材。通过欣赏这些数字故事,既给学生提供了写作范文,又激发了创作兴趣,学生的作文质量也能得到提升。

7.尝试数字创作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经常受PPT数字故事熏陶,部分学生自己就能尝试创作。如果时机成熟,就引导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常用的改变素材有课文的精彩片段、历次优秀作文等等。例如,学完《少年闰土》后,鼓励学生改写“月下看瓜”片段,并制作成PPT数字故事。学生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统筹协调、文字编辑、PPT制作等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将每次的优秀作文改编成数字故事,在班内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发挥了优秀的影响力,提振了学生创作的信心。当然,对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不可苛求(尤其制作周期不要做硬性要求),既要鼓励团队作品,也要鼓励亲子作品(仅限有特长的家长),更要鼓励学生独立创作。

总之,PPT数字故事的确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辅助工具,在教学各个环节都能创新运用。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取舍得当、主题分明、搭配协调、故事感人,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文字材料是PPT数字故事的重中之重,一定要简洁明快、紧凑简练。否则,“文字材料不佳,再美的图片、音乐、视频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求认真编辑文字材料,统筹安排音视图素材,反复测试渲染效果,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数字孩子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