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
(台州市仙居县第五小学 浙江 仙居 317300)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和实施,小学语文教研方式作出进一步的改革,教师们在增加自己的课后服务工作时间的同时还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新课改在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理念的同时也侧面表明新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地需要,转变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拓展,也是一种与时俱进。而小学生记叙文教学基本立足于生活,从生活地小事情中提炼主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叙述和描写,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学生的活动区域受限,能够感知生活的途径减少,这种本来就对写作没有兴趣以及无话可写、无情可抒的小学生写作现状无疑为写作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本人将通过对小学生作文现状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探索培养小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方法。
记叙文是小学生阶段教学的主要文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记叙文是符合小学生发展阶段的文体。记叙文是主要记叙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和思想感情,主要基于真实事件进行叙述。所以记叙文相对程度上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且能够用书面语言将自己所看到的人、事、物进行细致、清晰明了的描述,并且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加工描述,最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小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够丰富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丰富其情感体验,小学生正是好奇心强、情感充裕的阶段,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善听、善看、善观察,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和构思写作等能力。
作文一直都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每次一听到写作文就哀号遍野,因为学生本身对作文有一种排斥心理,害怕写作文,排斥写作文。对作文具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尝试写作,态度比较消极,所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写作的状态中。例如我在上作文课前提前到教室发放作业们,学生们的兴趣显然不高,并且不情不愿地嘟囔着又是作文课。针对这个现象,本人认为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作文的认知还不深刻,没有体会文字和作文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小学生总是容易将记叙文写成流水账,这都是因为学生的记叙文体系还未形成,并且缺乏真情实感将其逻辑性和有效地进行表达。
在批改小学生交上来的记叙文时,千篇一律的“记得有一天”的开头,让人又好笑又好气。不约而同地开头,流水账的内容,让作文教学成为无效教学。大抵都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自己的观察力没有放在生活中的细微事物中,所以他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周作题目为“我的母亲”,学生们都是写自己母亲很美丽,母亲很漂亮或者母亲很凶,或者描述母亲的外貌最后表达一句“啊,我的母亲好伟大”。这些作文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生活状态,每个周末都是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父母在干家务活学生也习以为常并没有参与其中,他们没有亲身参与,感受不到母亲的艰辛,也不会对母亲平时对他们所做出的席位事情所透露的细腻感情进行回想已经体验和感悟。一方面学生缺乏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他们的视野被局限,没有对比就没有强烈地感受,如果学生们看到一些孩子被虐待的新闻和视频时,他们才会在对比中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美好和伟大,此时的内容将会丰富多彩,毕竟每个家庭的模式和每个母亲爱孩子的方式不一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在作文中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而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记叙文中会词不达意、磕磕巴巴,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他们的词语反复使用,诸如:“就像,比如,就是”等等词语,不会运用连贯更加得体的词语和语言进行表达。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薄弱,词汇量积累不足;另一方面,学生自己内部语言逻辑没有建构起来,在作文构思这个步骤就是混乱的,所以没有顺序,没有思路,想到什么写什么,往往会是一篇苍白的作文。
学生学业的原因加上各种课外辅导以及兴趣班,学生的时间已经被压榨得所剩无几,因而少了很多出去游玩和见识外面世界的时间,所以他们的思维也被局限于家庭、学校这些狭窄的空间,投射在作文中,学生的内容主题无非是同学、老师、父母,其内容极其的空乏,有这样一个不完全统计,一位教师在课后布置了一篇开放作文,题目自拟,班上56位同学,最终交上来的作文内容描写父母的有13位,描写老师的有8位,描写同学的有20位,其余的是描写宠物、花草一类,这个现象表明学生的实践活动太少,生活方式单一导致头脑中的素材极其的少,所以描写的内容难以引起共鸣,看不到真切、真实的生活体会,所以其写作的内容空洞没有表现力,给不到读者一些现象的空间,老师也抓不到学生想要讲述的主要意思。这也是双减政策落实的一些侧面原因,希望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事件去贴近生活,感受大自然。
小学生这个阶段本应该青春洋溢,热情似火,感情浓烈,但在作文中老师往往看不到他们的任何真情实感,大多是单一的开心、悲伤或者忧愁,且当前小学生在手机影响下,逐渐早熟,更加懂得察言观色,所以在作文中说假话、表假情、唱高调的现象十分的严重,究其原因,可能是写作题目难以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无情可表,但为了完成写作人物机械化的书写,可能是应试背景下的机制让学生们不得不一股脑向有利于得分的倾向去描写,也可能是描写的对象不是自己喜欢或者有所抵触的,难以有情感输出,学生不愿意用心书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养成自我内驱力以及一种自我提高的需求,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因为喜欢,所以会反复练习,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养成习惯逐步提高,最终促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本人认为应该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需要兴趣来支撑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一般都是三分钟热度,如果不热爱、不喜欢,那么这件事情永远都是被动的,语文教学的记叙文写作一般安排在一个语文园地或是在周记中体现,这样其实教师可以以星期作为单位,在每个周一将记叙文的主题或题目告诉学生,并且在这一周的语文课上或是课余时间,教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并且每天布置作文相关的字、词、句让学生抄写、记诵。这样坚持半个学期,让学生们形成习惯且不排斥写作,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从语文教学中学习并且观察语言表达的相关知识,逐渐创造情境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生成体验和感悟,这样作文的动机,素材,语言表达和感情都有了,学生只需要以笔写心,直抒胸臆即可,在这样逐渐训练和坚持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就能够得到提高。
首先,我们都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在读的过程中积累字词,积累词汇量,达到一定数量的积累,遇到生活的某一件小事,学生就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这就和:“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是一样的。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形成语感,所以日常作业的布置也需要教师的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例如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写好词好句并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熟读记诵,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长背诵之后获取小红花。课外的时间例如课后服务如果学生作业完成的话,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警句,并且讲解其中一些经典句子背后所发生的故事,这样能够让学生更便于记忆,还能够懂得典故的意义并学会运用。除此之外,课内外的积累和阅读的有效进行,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自觉习惯,他们能够将生活和语文建立一种联系,能够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中进行联想和想象并且从生活中去体验和积累引导他们掌握
其次,针对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的现状,本人认为内容空洞是对人物和事件认识不够深刻的产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和社会并去了解、参与和关注,以此来储存更多的写作素材。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类记叙文体的写作时,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于母亲的感情态度是怎样的,通过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态度是褒义还是贬义来确定自己的文章基调,从而引导学生见母亲放置于生活中,让学生回想母亲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我”不管不顾还是无微不至,她是劳动妇女的典型还是白领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想想母亲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他们的贡献能够起什么作用呢。通过层层引导让学生描写母亲从我的看法到社会的角色最后到社会的贡献,一步步地上升,让文章内容充实、主题升华,在写作之后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以及学会感恩母亲,最终在达到写作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
再次,在现代化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搜集与获取都比传统的翻阅字典和书籍快得多,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手机在互联网上搜索和积累作文素材。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沉迷于抖音和电子游戏,所以教师可以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知道,手机不仅可以玩游戏,也能够成为他们学习的工作和助手。
作文没有别的技巧,只有多写多改,在写作中获得知识,在修改中形成习惯和提高认知。作文的联系一般都是逐步联系以及分专题练习,例如一二年级是看图写话,三年级开始过渡到写作,记叙文中的写作练习的方法和途径是引导观察、启发感悟、提供条件、鼓励创意,所以记叙文写作的练习需要与生活结合,观察日记就是小学生记叙文写作练习的最好方式,生活中的花、草、人都可以是记叙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请学生们对自己的同桌、老师进行描写,写300字”等作业让学生们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逐渐会养成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说真话、抒真情本就应该是孩子独一无二的本质,情感的匮乏是因为学生将自己的天性抹杀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释放学生的天性,而释放学生的天性首先应该和学生“做朋友”,不要让教师的权威成为与学生交流感情的阻力,教师首先应该将写作课的氛围营造的平等、民主的氛围。只有在这样和谐氛围的烘托下,学生更容易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如教学《我最重要的人》类似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放映类似《你好,我的妈妈》的影片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随后通过问答和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不愿意失去的人,当感情达到一定程度时引导学生将感情融入写作中,此时的作文必定能让教师看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那份质朴的感情
作文结构属于作文的硬件设施,结构的松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感情以及技巧方面的欠缺难以将其完美的衔接和过渡,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写作的全过程的指导。写作前,教师需要明确文体,向学生讲述文体的结构特点。写作时,对于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离题并且结构不清晰加以框架、思路的指导。写作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文章主旨、情感、结构进行检查、反思、修改润色,以使文章达到一个学生自己认为较好的状态。
(1)因材施教
每个小学生都是花园中独一无二的花,所以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尊重和理解没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并且要理论结合实践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更加偏向与人交流和表达的学生可以布置关于记人的题目,更加偏向于大自然的可以布置花草虫鱼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喜好的身心发展特点布置作业,教师能够收获不同角度的记叙文
(2)全过程指导
小学生的写作是需要过程的,此时是可以实现支架式教学,第一篇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审题、立意、构思和谋篇布局,只有这样全过程的指导,学生才能够知道好记叙文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审题指导学生对于题目所给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题目,构思则需要学生确立题目之后自己头脑中有作文的头绪,最后指导学生立意,则是具体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些什么,谋篇布局则是详略等问题。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在哪一个环节出的差错,并且不断地改正和进步。
(3)相互讨论
学生和教师可能一般对待作文的看法和标准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讨论选择一篇他们认为写得好的作文进行分析,在学生分析完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分析,让学生们在与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指知道作文的优劣,从而让作文水平低的学生不断改正和进步,让作文水平高的学生精益求精。
(4)启发联想
联想是通过某人或某事物而联想起一些相关的人或事物,是思维形成的重要环节。善于迅速联想,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而记叙文虽以记叙为主,但是情感和分析都是由联想和想象获得的,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润色自己的作文,提高自己记叙文作文的水平。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不是一时一地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养成,情感的渲染以及长时间的训练才成达到一定程度的作文水平。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完成写作教学目标,还需要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学生的写作素养。学生的作文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中更加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自己的作文素材;多参加活动和走进社会、贴近生活,生成自己对于事物的情感体验,并且在作文教学中的审题、构思、写作等阶段进行引导,并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讲评,充分利用反馈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