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丽娟
(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 甘肃 张掖 734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和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各个阶段的教育核心越来越偏向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这一关键的情感性格转型时期。但是现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极容易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多方面影响而产生波动,所以教师就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升重视,积极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工作,首先要切实分析和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质的疏导策略,以此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愿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以更积极的状态面对生活[1]。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不断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手段,也创新了教学内容,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及提升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过多的知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革也导致社会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部分的学校虽然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流于表面,依然将应试教育理念作为首要教育目标,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负担。经过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长期且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劳动,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及心理尚未发育完全,大量的课程及作业安排已经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应接不暇,而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想法也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后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特长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焦虑。并且小学高年级学生正面临小升初的重要阶段,这也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压力倍增,出现心神不宁和烦躁不安的情绪,这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中仅有一到两个孩子,所以家长的在家庭中的关注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这也逐渐形成了过分关注、溺爱等家庭现象,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特立独行、唯我独尊的性格,在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自私、任性且固执的特点,特别是处于小学高年级这一情绪十分容易出现波动的阶段,可能在与同学之间交流时因为一点问题就发生口角,互不相让而产生的社恐情况,在日后与他人的社交中出现防范心理及恐惧心理,抵触融入集体生活,经常独来独往;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为树立自身权威,经常将自己作为课堂中的主导,与学生之间的没有进入深入的交流,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及情绪,这都容易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受到挫折,产生与教师交流的畏难情绪,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流于表面,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正面临进行青春期,其心理情绪等都不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前行,也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但是对于不谙世事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中滋生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在时刻浸染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了不良心理及行为。例如,一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金钱的概念,在日常的生日聚会中与同学之间攀比,讲排场,消费时大手大脚,推崇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等,这与小学高年级教育的教育目标大相径庭。另外,信息时代下衍生的诸多数码产品也深受小学高年级学生推崇,虽然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上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但是网络平台中也掺杂各种良莠不齐的色情、暴力、低俗等信息,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难以辨别[2],这严重影响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因素来源于家庭,且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严重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成长,时代的变革已经改变了现阶段的教育理念,但是学生家长并未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中走出来,因为过度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考试时稍微出现失利的情况就会遭到父母的指责,甚至是打骂,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本就脆弱的心理添加更多的挫败感,在学习中丧失信心,进而产生厌学等不良的负面情绪,这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另外,过分溺爱也是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家里处于“少爷”、“小姐”的地位,在应该承担家庭劳动义务的年龄依然处于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状态中,这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过度依赖父母,在处理问题中退缩,难以自主解决问题[3];最后,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大部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整天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育,难以认真全面的感受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这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独来独往,产生冷漠、骄纵的心理情绪,不屑于他人吐露心声,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并且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校的时间相较于其他时间周期长、与教师接触的时间也多于家长,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阶段,教师却经常将成绩作为评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对待不同成绩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时难以达到一视同仁,对于不同性格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变化也没有提起相关重视,这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且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另外,学校的学习氛围也没有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小学高年级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但是教师却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成绩,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顺利进入初中上,这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用心灵塑造心灵才是教育的真理。”这句话十分适用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也对教师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大多数的教师已经改变了以成绩作为评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唯一标准,也越来越将教育目标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成绩上而转移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身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制定了多元化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给予学生温暖和爱护[4]。
例如,在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克服焦虑与恐惧方面,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考试时,因为即将面临升学问题,其焦虑与恐惧的心理明显高于其他阶段的学生,造成其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担心失败,进而造成其注意力不集中,并对学习所需的能力造成干扰,如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所以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考试前放松心情,避免其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其次,在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避免出现逃避或回避的心理方面[5]。在日常的学习和考试中,接连的失败会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并对其自尊心造成伤害,进而产生逃避或回避学习的心理,长此以往,会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低。所以教师就要全面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用自己的耐心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避免在日后的学习中出现逃避或回避的心理;最后,在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减少对抗心理或抑郁情绪方面。小学高年级学生因为长期成绩不佳或考试失利,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进而在生活和学习中与教师和家长产生抵抗心理,或者由于教师和家长的疏忽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抑郁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增加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关注和关心,时常组织班会来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抒发自身的情绪,通过对这些情绪产生原因的分析,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且悉心疏导,能够有效减少其对抗心理或抑郁情绪。
现在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是过多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直观的媒体宣传、讲座指导、网络课程等手段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短片、动画片和广告等,使全社会都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潜移默化地提高全社会人民对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的重视。
另外,现在社会受单亲家庭因素和受社会舆论影响,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频发,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自卑和自闭等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很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一家一到两个娃是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家庭结构,这也导致家长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溺爱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空白。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积极地开发拓展家庭教育的培训和宣传,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进而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小学生的教育不光要靠学校,家长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更要予以一定的重视,家长要与学校紧密的配合,共同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教育体系。学校方面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要成立专门的心理课堂,为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心理知识,好让学生自己能够知道自己心理变化的原因,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跟老师说清原因,老师也好及时的对症下药。此外还要注重对个体的心理辅导,有些学生会不自觉地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愿交际、自闭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并及时地给予帮助,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解决心理问题。家庭方面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的陪伴和教导在某些方面甚至要比学校的教育更加有效。所以,要充分地调动起家庭教育的力量,与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正确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不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都能感受到关心与爱,使孩子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在有效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这是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心态,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前提。首先,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训力度,让教师们都能成长为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熟练、工作流程熟悉的专业教师,以此从根本上提升学校对整个小学高年级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学校要积极聘请相关的青少年心理辅导讲师对小学高年级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其了解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兴趣爱好、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措施的最前沿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熟练应用与解决实际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最后,加强教师的法律法规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校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及相关知识水平,进而使学校中逐渐形成一支专业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佳,思想道德水平优良的小学高年级教师团队,以此拉近教师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师自身也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交朋友,因为在对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因为在一天的时间内,学生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就是学生生活及学习中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管是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小事”,还是出现在社会上的“大事”,教师都应该在处理和解决的过程中时刻以高标准、严要求来把控自己。小学高年级学生因为其特殊性,往往更容易接受榜样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所以如果教师为人正直,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潜移默化地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教育阶段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不断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师要将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任务放在工作开展的首要位置,提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分析和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制定多元化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以此端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养成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更加积极、向上且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