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和培养研究

2022-02-18 23:07朱秀梅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马 瑞 朱秀梅

在中华文明创新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在我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与时代发展进步相结合,充分地为中华文化注入时代的魅力和实践的风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性基地,也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重要职责,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思政课成为高校开展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坚持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关键性的指导措施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协同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

2017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从弘扬中华优秀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出发,与时代相结合做到创新性发展,不断打造属于中华文明的文化魅力。2018年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体会到努力办好文化强国的重要性,要从促进中华优秀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实现创新性繁荣发展的各方面各角度出发,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这样方能充分展示文化持久的影响力。

一直以来文化作为社会现象的反映,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又能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沉淀物成为一种历史现象。那么传统文化从总体上来看是文明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凝聚形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传递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特质,尤其表现为在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人类文化观念的传承。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华文明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表现,这能够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的代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关键性软实力,具有不可磨灭的强继承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对于高校整体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概括来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有利于贯彻新时代习近平高校思政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并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在教学发展中,积极建设思政课对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面貌。综合来看,在当前这一过程中,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合理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有利于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指导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有利于形成习近平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格局,推动形成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

几千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的优秀成果对于新时期社会实践具有革新性作用,有利于改变思政教育的惯性思维,推动整合文化资源更好地走进课堂。这一行为从传统文化层面推动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能拓展思政课的全面性,尤其是作为关键时期的高校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观点,这一观点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实际的发展,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关键地位。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为其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高校最直接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明显地增加了学习内容,加深了内容层次和思想深度,创新一种更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文化意识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思政课直面的教育问题,更是向社会交付的教育成果。新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思想的新青年,新青年要具备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仅要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更要坚持从自身出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力量,高校思政课作为连接学生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有利于正确引导其正确的观念和意识,推动大学生正视传承文化的重要身份,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四)有利于发扬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当代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同样也是高校的职责。大学生作为高校进步的中坚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断被彰显,同时更能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这一课堂教学实践,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做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对高校学生教育和熏染的功能和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问题现状分析

高校在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在思政课堂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的内容,但在二者融合过程中不免遇到困境,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概括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电子信息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增加了大学生花费在互联网的时间和精力。例如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微信聊天,看微博,追电视剧等,互联网的无节制的利用造成大学生理性的缺失并且干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着速度化现象,网络知识接收的快速化,加上网络文化内容接收的便捷性,导致大学生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网络文化更存在多样性,满足大学生对于视觉浏览的需求,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风行,对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一定的冲击性。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能力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超值价值的文化,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相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他们更愿意接受通俗文学、时尚漫画等现代的东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少发挥自主能动性来获取。同样,作为出生在21世纪的大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强好奇性与接受性,但是传统文化因其本身的文字和语言与现在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认同。

(三)传统思政大班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深远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通过观察高校思政课,通常是几个专业组成的一个大班一同授课,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照顾到每位学生,再加上教师对于教学进度的安排,学生的差异性会导致对于课堂文化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统一性。高校思政课程仅仅作为大学课程安排中的公共课程,教师一般不会轻易让学生挂科。这种课堂观念自然而然会使得学生产生不重视的心理,从而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时呈现出消极的状态。

(四)具有专业性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教师素质是制约高校思政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很多教师或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手段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在这一方面的培养也会存在不足,因此会在实际课堂中存在障碍。多数高校因师资力量有限,再加上工作量大,教师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某些层面会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同时学生也难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培养路径研究

(一)打造“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新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新兴力量不仅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对学习环境产生了影响,再加上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场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更多倚重如何教授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高校教育建设的新环境。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参与到思政课时也要做到与互联网相联系,实现跨越式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新环境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因此提出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课程的突破点。这一形式不仅创新了教师授课的形式,也有利于大学生接受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网络环境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高校环境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例如,运用公众号、微博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为学生展示相关主题活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学习模式和技术支撑。

(二)驱动大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结在数代中国人血液里的成果结晶,这不仅是文化连接的桥梁,更是需要后代不断赓续发展。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后备力量,传统文化的走向也成为其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材料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传统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感受力不强,并且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深入了解。在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大背景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新时代教育,更是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因此就要激励大学生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当前大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建设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可见新时代的建设必然需要新青年的继承创新实践,更需要新青年不断延续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绝对力量,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要坚持从各个层面鼓励当代大学生自觉树立文化意识。

(三)夯实高校思政教师传统文化的专业根基

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是与思政教师优秀的文化素养分不开的,同样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有着深刻的理解。第一,教师要把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作为教学方向引领,用积极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并作为教学的指导目标,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第二,作为教师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积极的状态。只有教师本身取得文化素养的进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已经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更应该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心态,从而具备对其深厚的解释力。另外教师良好的传统文化能力更能推动传统文化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具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理解力和应用力,推动高校学生深刻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并使其有所理解并得到良好应用,不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更要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继承。

(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关键方式,因此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不仅要发挥好基础教学功能,并且深入创新性地实践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思政教学中,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的文化接受性,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过程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网络技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在传统书本教课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形式,增强传统文化的直观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学习。最后,加强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式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等,充分体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发挥能动作用,坚持做好现阶段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拓展

现阶段,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在高校思政课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及引导学生如何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参观教学法

无论是在校内或者校园周围,博物馆、图书馆和展览馆等场地都为思政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活”的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或者鼓励学生主动深入到这些场所,在经历一定的理论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习之后,能够通过具体的文物知识或者书籍记载对传统文化具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后,利用一定的模拟情境,在实际创设中充分理解和解读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实践和多向的互动行为。例如,创设一个历史文化片段中的场景,在整个过程中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进行情境还原,传达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主题意愿。这一教学法充分强调了以学生自身的角度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了其自主性。

全面来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展现了典型的双向教育理念,也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文化素养教育,促进二者不断创新性结合,促进学生思想全方位建设与发展,在思政课堂教学和传统文化之间达到育人的一致性,增强大学生文化接受力和融合力。同时,在这一融入的过程中,坚持与学生的实际联系,鼓励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填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白,从深层次提高高校思政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建设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