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青马工程实践路径研究

2022-02-18 23:07徐德斌邱纯阳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青马抗联

徐德斌 邱纯阳

“九一八”事变后,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东北抗日联军在实践中淬炼出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2016年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工作结束时曾强调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作为中共中央提出的一项高校青年人才培养重要工作,是时代和党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后备人才的工程。在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依旧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将东北抗联精神内涵渗透到青马工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对年轻的青马学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一)自觉担当、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九一八”事变打响了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在东北沦陷的14年间,日本以“伪满洲国”为代表的傀儡政权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和掠夺。中国共产党把民族事业放在首位,号召人民武装起来,组织和领导人民反抗日军。正如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露营之歌》中歌词所说,全民族、各阶级都团结起来势必要夺回河山,各族人民在辽阔的东北地区掀起抗战的烽火,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自觉担当、共赴国难的爱国情怀,才会有东北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慷慨坚定、前赴后继的革命战斗精神

东北抗联在斗争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他们慷慨坚定、前赴后继的革命战斗精神。东北抗日联军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担当起东北抗日的历史重任,成为东北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抗联战士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说过:“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能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念是坚定的。”[1]东北抗联因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而形成一支永不服输的钢铁队伍,他们相信,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不畏牺牲精神

据相关文献记载,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胜利的14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日力量共有 91.4 万余人战死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斗中。其中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抗日义勇军伤亡人数达 33 万人之多。[2]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际,抗联战士们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战胜了举世罕见的苦难。他们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牢房里傲雪欺霜,在刑场上视死如归,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但是他们的辉煌成就永存。

(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曾高度评价杨靖宇英雄的事迹震撼人心。抗联将士们奋战在沦为日本完全殖民地的东北,斗争环境之艰苦令人难以想象。一方面,同中国其他地方的抗战比起来,东北抗战不仅要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生死搏杀,还要面对最严酷的生存环境,抗联战士们在冰雪和深山之中与敌人战斗至死。另一方面,东北抗联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物资缺乏、饥寒交迫。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抗联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五)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国际主义者也是爱国主义者,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因为共产党人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朝鲜、苏联都与中国东北接壤,当日本侵略者成为三国人民共同的敌人时,只有中、朝、苏三国同仇敌忾,携手作战,才能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进行有力防御。东北抗日联军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是与朝鲜和苏联人民,乃至中国与共产国际之间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奋斗史,对国家的民族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抗联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在联系

(一)抗联精神丰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品格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个与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关的历史课题。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关系青马工程建设大局和根本性质的战略问题。抗联精神作为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资源,也丰富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品格。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这个特殊集体的政治要求,当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有“爱国担当、革命战斗、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此外,青马学员大多是对马克思主义有浓厚兴趣、生活中严于律己的学生,这些人大部分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未来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因此,用抗联精神来引领当代大学生,可以培育更多更优秀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抗联精神是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担当意识形成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年担当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着重用“担当”二字激励青年、肯定青年。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一方面,他们必须履行当代青年的普遍使命;另一方面,还要履行研究、宣传以及践行好马克思主义的特别任务。

1936年,仅仅13岁的李敏就已经深知自己的使命担当,在渴望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信念下,她艰难地成了一名抗联小战士,和千千万万个抗联将士一起抗击日寇。据她本人回忆,在1938年冬天的一次战斗中,一个女兵排只有她自己只身突围出来。这个突围的悲壮故事,后来被编写成歌剧《星星之火》。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展望未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他们必须勇敢承担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志存高远,实事求是,将抗联精神作为促进他们担当意识形成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践中奋斗,在为人民谋福祉中孜孜以求地书写自己的生命篇章。

(三)抗联精神契合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艰苦奋斗的道德人格

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刻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东北抗日联军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高校必须将抗挫折教育融入青马工程中,培养青马学员艰苦奋斗的道德人格。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敌强我弱的现实,抗联战士们依然以顽强的精神和敌军战斗,化挫折为前进的力量,不断砥砺自己。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青马工程的挫折教育非常具有启迪意义。中国的现代年轻人是在一个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长大的,对党的历史、优秀的传统认识不够透彻和深刻。将抗联精神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中,可以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对待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青马工程的实践路径

(一)将抗联精神与青马理论课有效结合以丰富教学资源

青马学员在接受大学必修的思政课程教学的同时,青马工程的培养内容应该以其为根基进行升华和巩固。当前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现状中应有效利用抗联精神丰富教学资源。

一方面,高校青马工程应该强化理论课主渠道的引领作用。教师在青马理论课堂中充分挖掘史实及其外延,与大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把抗联精神和理论课有机结合。比如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担当时代新人等专题中切入抗联精神作为素材设计教学案例,带领学生通过了解历史和国情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巩固教学成果。高校还可以邀请东北抗联相关学者开设抗联精神主题讲堂,或聆听抗联后代宣讲,深刻感悟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提升理论课堂讲授的效率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者必须占领网络思想阵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催生了新媒体,这既是对青马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也是一项新的教学方法。高校青马育人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优化教学手段,通过QQ、微信、易班、微博等学生经常使用的平台,对抗战相关影视、文艺作品、图集等进行推广与赏析。以抗日英雄的英雄事迹为主要教学内容,让东北抗联精神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高校同步要做好网络监管的工作,加强虚拟社区中师生沟通交流效率,使网络教学生动、直观、具体,使抗联文化的信息扁平传播,充分利用青马计划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风气,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身到这一活动中来。实现抗联文化信息扁平化传递,发挥青马工程在高校内主动引领思想和风尚的作用,真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二)依托抗联展馆和虚拟现实技术扩展实践教育形式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工作,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更是离不开实践教育,在传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高校青马工程可以依托抗联展馆和虚拟现实技术扩展教育形式,创新教学模式。

一方面,抗联精神实践教育基地作为传承抗联精神的现实依托,具有强大的实践育人功能,也是高校实践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要与抗联精神实践教育基地保持长期紧密的关系,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比如,组织同学们重走抗联路,参观抗联秘营,追思前辈们光荣的历程,激励青马学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另外,在清明节、寒暑假期、周年纪念日等特殊时间节点,高校可以精心设计具体方案,将东北抗联精神延伸到贴近学生生活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充分调动青马学员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另一方面,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信息交互方式,在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现状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虚拟实践赋能,也正在成为高校青马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如长春中医药大学设立的“再塑信仰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高校青马工程可以开展“沉浸式”红色剧本杀,利用 VR、AR技术和可穿戴设备还原东北抗日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打破时空限制,获得接近现实的“实践”体验。将学生与历史事件和抗联人物建立起联系,让“看不见”的抗联精神转换成“看得见”的场景,打通理论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三)提升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现之一,高校可以通过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将抗联精神润物细无声般打造成激励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首先,高校青马工程可以通过制作有关抗联精神的海报和展板,让青马学员潜移默化地了解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厚植他们的爱国情怀。其次,把青马班的学习风气与抗联精神相结合,弘扬自觉担当、信仰笃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创新的班风与学风,使青马学生们把抗联战士当作榜样学习,塑造自己的品格。

另外,高校也应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延伸作用,可以围绕学习抗联精神主题在第二课堂开展如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读史学史,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并且通过主要学生骨干深入学生群体,充分达到广大青马学员以点带面的作用,在传播抗联精神的同时,吸引更多其他青年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思想觉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青马抗联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毛泽东的马
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前景——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列斐伏尔:空间及其生产——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