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建设研究

2022-02-18 20:48高慎波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家校协同

高慎波

近年来,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全局性、战略性高度出发,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育人工作的政策文件,全力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创新发展确定了新理念、新目标和新使命。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始育人土壤,家庭育人是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这是新时代高校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新方向、新要求和新任务。新形势下,高校着力发挥家庭教育的关键力量,积极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深化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困境问题

(一)高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滞后和顶层设计不足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品格。对标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新标准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诉求,高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必须要以“三全育人”为理念引领对传统教育模式方式进行革新,切实将“三全育人”理念贯通于高校家校育人工作模式建设全过程。当下高校育人工作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往往被忽视,高校全员育人的主体意识还远远不够,家校育人在时间、空间、网间上还未实现有机协同,还未完全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实践需要、切合发展旨归。同时,在“三全育人”理念引领下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分量,更需要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高校家校协同育人一体化工作格局,进一步统一规划工作思路、主线和举措,全面提升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二)高校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系统性不强、协同性不够

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将分散在各系统的力量有效联结起来,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联动的普遍自觉,才能形成齐抓共管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从家庭协同学校开展育人的视角看,高校家校育人工作还存在各成体系且类型重复和相对分散、校院两级家校教育融合不到位、家校沟通联系机制缺位、家庭教育发挥力度不足等具体问题,这使得家校育人工作体系不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出现了“在校”“在家”教育的割开分离、互不通气,形成了家校育人信息壁垒和工作盲区,导致家校育人工作目标和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新形势下,高校要积极探索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依托网络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进一步强化家校育人一体协同、系统推进、高效联动,切实把家庭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全过程、全方位。

(三)高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特色不鲜明、实效不显著

受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深度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新特点、新问题不断涌现,加之大学教育模式与中小学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家校空间距离较大等因素,大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越发匮乏,家庭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实效性也越发低下,以往学生有事时“家长找学校”“学校找家长”的传统工作方式面临着“缓进则退”的空前压力。高校要充分契合学生成长特点,把效果导向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创新各类家校育人工作载体,全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切实解决学生理论武装、日常思政、网络思政、学风建设、管理服务、班团建设、社会实践、突发事件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失语”“失声”“失灵”“失效”等问题,全力凝聚家长育人力量,促使高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更为增强,感染力、亲和力更加强化。

二、高校家校协同育人体系的模式创新

(一)“家校育人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家校育人共同体”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目标。具体而言,“家校育人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方法,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高校通过与学生家庭的有机联结、有效互动、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协同育人的模式系统。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庭协同学校开展育人工作,家庭教育要素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教育功能,本质上是学校教育的范畴;二是学校配合家庭教育,即学校教育要素进入家庭教育系统产生教育功能。本文所提出的“家校育人共同体”是从家庭协同学校开展育人的视角,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建构新形势下切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家校协同育人新形态、新模式。

(二)“家校育人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1.“高校教育者+学生家长”全员化协同育人

高校从应对复杂多变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敌对势力争夺青年活动加剧、高校教育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未有效做到、部分学生群体在思想学业上呈现出麻木或盲从的倾向、家长对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高、高校对家长参与育人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出发,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育人力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高校党政干部、专任课教师、辅导员、家长、学长、校友等主体的育人责任。通过网络、家访、信件、报告会、专题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家长与校领导、专业课教师、政治辅导员、高年级同学的协同联系机制,引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树牢育人主体责任意识,打造“一生多主体”的育人共同体,逐步形成家校全员育人体系。

2.“大学成长全生涯+家庭教育全嵌入”全过程协同育人

家校协同育人要充分契合高校育人工作特点、时代发展特色和大学生特质,切实遵循大学生学业生涯发展和分阶段成长规律。通过确立“大一转变与立志、大二规划与践行、大三养成与提升、大四创造与深造”四个阶段性主题,高校依托“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毕业生就业教育”“大学生成长档案”等载体和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全过程、全天候参与到学生大学生涯成长全时段。学生家庭要与学校并肩齐力共同做好分阶段、持续化的学生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3.“高校育人全面性+家庭育人全参与”全方位协同育人

高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覆盖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十个育人体系,尤其注重解决家校育人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挖掘不足、家校育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不充分、家校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区和断点亟待打通等问题,着重强化高校、家庭、学生在“家校育人共同体”模式架构下的角色定位、工作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具体细化学生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学风建设、就业创业、安全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参与路径和方式,在继承传统家校育人特色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方式得当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高校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强化育人意识,加强一体设计,形成家校协同育人联动格局

一是明确育人理念。从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任务、“十大育人”融通共育目标和家校协同共育的基本理念出发,切实将“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等思想贯彻到高校“家校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具体环节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目标方向,明确“学校主导、家长参与、全员跟进”的工作要求,促进家校育人工作全面贴近学生思想引领、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二是深化统筹规划。以“家校育人共同体”为理念指引,在实践层面统一规划工作思路和任务举措,统筹推进家校育人工作一体化、体系化,将家庭教育纳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实现融会贯通,提升家校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把家校协同育人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效能。三是健全协同机制。完善“学生家庭”与“学校-院系-辅导员-年级-班级-学生”多级多层信息联动反馈机制,制订并实施家校育人工作方案,搭建定期家长会、家长工作群、实地家访制等平台,实现家校信息共享共建,提高工作效率,及时破解工作协同难题。

(二)用好网络平台,建强共育机制,健全学生日常教育家校协同体系

受家校地理空间位置、高校学生集中管理模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力依托网络平台建强家校育人工作机制尤为重要和关键。一方面,建立家校育人工作网络沟通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大力加强学校官网、网络班级、线上家长会、微信公众平台等平台建设。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平台,积极设立家长绿色通道,及时收集家长反馈的信息和问题。运用腾讯会议、网络班级等软件和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第一时间掌握从家长端提供的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动态。另一方面,打造家校协同育人网络阵地。有效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建“官网+官微+易班+N”(N: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家校育人网络工作矩阵。加强育人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机制建设,及时发布学生在校日常思想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生活状况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常态和学生日常在校情况。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学校致家长的信、家长致学生的信、学生典型榜样事迹、家庭育人鲜活事例等内容,切实增强家校协同育人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

(三)创新工作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家校协同育人特色品牌

把握新时代高校家校育人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方法,充分契合学生时代特质和个性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成长、学风建设、资助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志愿服务等方面打造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特色品牌。用好“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易班网、思政微课堂等学习平台,开展家长与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开学第一课”的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理论学习社团、学习筑梦等载体,定期组织学生家长与学生一同开展新思想新理论大学习。聚焦学风建设,建立“家长进课堂”“家长进班级”“家长进考场”等常态化机制,引导学生以学为本,教育学生诚信考试。开展家校“一对一”学业结对帮扶台账,健全家长、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多方合力的学业督促督导机制。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参与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全过程,精准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发挥好家长育人的角色功效,着力提升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志愿实践服务、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联防阵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展家庭经济困难生实地走访、暑期“走进家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诚信素质、感恩意识和奋斗精神。

(四)夯实队伍保障,强化督导考核,完善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评价机制

加强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体的家校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的育人素质能力,实现家长、教师和学生“多主体、同提升、互促进”的教育效果。通过寝室走访、交流谈心、沟通家长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协同家长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务实性帮扶。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树立“爱、严、细、实、正”的队伍作风,塑造风清气正的队伍形象,时刻向家长展示以身示范、敬业育人的职业操守,带动广大家长积极投身到育人工作中。建立健全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高校家校育人工作测评指标体系,从家长侧、学生侧、学校侧开展育人工作满意度调查,加大学生评价比重,进一步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工作考核督导机制。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家校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