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网络非言语交际中的“肢体延伸”方式

2022-02-18 18:54杨程惠
视听 2022年3期
关键词:模因网络空间言语

杨程惠

在数字时代,拥有现实与虚拟双重肉身的我们与互联网相伴相生,人们赖以数字化生存的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用于沟通和维系关系的言语交际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网络空间内的非言语交际方式也在逐步多元化,以其强弱相对的交互方式为区分,呈现出虚拟空间中非言语交际的新兴法则。网络非言语交际中的“肢体延伸”方式作为其中的一环,以独特的呈现形式迈入公众视野。研究其分类归置、建构逻辑与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创制更加丰富新颖的网络非言语交际方式,也有利于构筑愈加和谐多彩的网络空间。

一、网络非言语交际与“肢体延伸”方式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率先指出应把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他认为语言是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言语指人们具体使用的词句,或指说话者可能说出、可能理解的全部内容①。一般来说,人们的日常交际可划分为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言语取自索绪尔所言的“人们具体使用的词句”一意,在本文中指代的是狭义的、仅囿于有声或无声语词表述的文字语言。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途径②。人们借此来辅助言语交际的顺利表达,以传达出更多的信息。网络社交平台中的初始交际方式一般以言语交际为主,但因语言本身有补偿机制,为了补偿非言语的相对缺失,人们在网络空间更新了非言语交际方式。

文中的“肢体延伸”概念借用了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相关阐述。他在谈及媒介时指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强化和放大③。如今时代已然变迁,人们在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中分别享有着实体的与虚拟的肉身。作为“人的延伸”的网络媒介在其非言语交际的范畴里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肢体延伸”方式,以此来进一步完善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社交模式。

二、我国网络非言语交际中“肢体延伸”方式的分类归置

笔者认为,我国网络非言语交际中的“肢体延伸”方式可初步划分为“强交互”与“弱交互”两大类,划分的依据是互动感的强弱。其中,网络非言语交际中的“强交互”方式意指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能同步完成非言语交际的过程,即交际指令一经发出者传达即能在接收者处获得平台设定的实时动态反馈,并能被双方注意到。以2020年上线的微信“拍一拍”为例,信号发出者只需双击对方头像,彼此即可看见头像如同被拍了肩膀似的抖动两下,同时伴随手机的微弱震动提醒。而表情包这类网络非言语符号一经发出,信息发送者无法从平台中得到实时的动态反馈。因此,与以emoji表情、图片表情为代表的“弱交互”方式有所不同,基于“强交互”方式的“肢体延伸”行为可视作身处网络空间的我们所拥有的虚拟肉身中赛博肢体的延伸。

(一)“强交互”式“肢体延伸”方式

腾讯QQ手机端、iPad端最初推出的“戳一戳”功能可以看作是近年来“强交互”式“肢体延伸”方式的典型之一,其指令一旦发出便可带动聊天页面的左右滑动,以此来实现跨屏社交的新范式。随着腾讯QQ移动端版本的更迭,现今的“戳一戳”功能得到了多样化的升级,陆续上线了诸如“666”“放大招”等系列动态“强交互”方式,为用户多元化需求的满足与亲密关系的进一步建立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板。

近年较为瞩目的“强交互”式“肢体延伸”方式当属由微信平台推出的“拍一拍”功能,它使用了与“戳一戳”类似的提醒方式,在受众群体间得到了广泛运用。2007年,Facebook上已有此功能的初始形态,是一种被称作“poke(戳一下)”的交互方式,即用“poke”代替“say hi”,意在消解惯用言语和身份阶级对社交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更为自然的社交关系。2020年6月17日,微信在iOS和Android的最新版本上线了“拍一拍”功能,在私聊或群聊时双击对方的头像,头像便会实时抖动以模拟现实中的拍打效果,并随之出现相应的文字提示。此后微信客户端修复了部分用户双指点的漏洞,“拍一拍”提醒的字体得到加粗并且可以自由设置后缀,使得该功能拥有了前后相互连接的语境,用户可利用自定义后缀来辅助非言语交际的表意功能。“拍一拍”功能一经推出,便形成一种“全民互拍”的新局面,无论是友人、亲人、情侣还是点赞之交的陌生人之间都开启了一种新的社交模式。该功能不仅可以增进情侣关系、活跃师生气氛,甚至还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意义:因疫情无法临场而在线上开启的“云”毕业典礼中,校长使用“拍一拍”授予学生学位;在单位工作群中,领导可以“拍”某位员工以提醒其汇报进度……这种交互方式的灵活变通性使其在五花八门的社交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社交效果。

(二)“弱交互”式“肢体延伸”方式

当代青年群体的互联网记忆可以回溯到QQ空间,在留言板中互相发布文字“踩一踩”即为孩童时代从互联网中获得的快乐源泉,显然它属于言语交际方式,并不在本文的谈论范畴内,但显而易见的是,与“强交互”式肢体延伸行为相比,“弱交互”式“肢体延伸”行为似乎更加常见,应用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各大平台的点赞模式便可视作其中一种,不论是微信的比心式点赞、QQ空间的大拇指式点赞、微博可以根据点赞时长表达态度的花式点赞,还是交际平台的常见分享,诸如“握手”“抱抱”等非言语交际表情,都与“强交互”的时效性与互动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弱交互”的反馈机制往往在接收者收到讯息并编辑回复时才开始,类似于“点赞”的交互方式只是在接收者内心留下不曾表述的反馈,而不是像“强交互”那般有着实时的动态反馈机制。

三、我国网络非言语交际中“肢体延伸”方式的建构逻辑

(一)建构前提:网络空间的“模仿”表征

1890年,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结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史,他认为“社会即模仿”④,诞生于网络的虚拟社交场域也不例外。网络非语言符号借助图像的相似性建构产生意义,通过意义扩散引发模仿⑤,其中的“肢体延伸”方式也借助人类日常化交流中的躯体动作等进行模仿。人们日常的打招呼模式便囊括了挥手、拍肩、握手,以及表示礼貌性的其他肢体言语,网络将这些行为刻录下来并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在网络话语空间中重新释放,从而完成了对于“肢体延伸”方式的建构。

(二)建构策略:新型社交的自体特征

1.虚拟化:创新社交方式

虚拟网络已经跃升成为社交的重要场域,甚至建立起比现实生活更加亲密的社交关系,它给予了个体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的环境,使得众多个体在网络空间里得以虚拟地连接在一起。由网络生态派生出的一些媒介形式却忽略了身体在传播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假设传播的前提是身体在场⑥。由此,网络非言语交际中的“强交互”式“肢体延伸”方式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即为营造虚拟社交中的身体在场感,弱化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以缓解身体缺席造成的焦虑心理。诚然媒介能够改变空间关系,实现受众的“身体在场”,因此人类不断推进图像、声音甚至全息影像等各种高科技传播方式,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弥补“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缺位⑦。于是,在网络媒介中,人们不断创新“肢体延伸”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弥补虚拟生存中真实身体缺位的体现。

2.娱乐化:减少社交负重

首创“媒介生态学”专业的尼尔·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电视媒介话语内容的特质之一是没有阐释与定义、不暴露思考过程。而当下网络媒介逐步取代了电视媒介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形成了新型的公众话语:更加无约束、无意义,愈发碎片化、娱乐化。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时间的碎片化使得人们希求的虚拟空间社交过程相对简略化,另一方面信息的娱乐化使得人们乐于看到“肢体延伸”方式以娱乐化的形式去表达,从而减轻虚拟社交中的负担,营造出一种相比于现实环境更能自由表达的全新场域。《娱乐至死》中阐述的时代特征有时并非全然负面,网络空间中的交往需要适度的娱乐化方式,但如果这种“肢体延伸”方式中的娱乐化元素渗透过多或者以不正当的目的去使用,很可能坠入泛娱乐化的陷阱。

3.情感化:增加社交温度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繁杂与人类对于心灵栖息地的渴求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网络空间内的“强互动”方式也由此成为释放日常社交压力的心理减压阀。若说“窗口抖动”这般的交互方式有些过于生硬,那么各式各样的点赞、“戳一戳”和“拍一拍”之类的“肢体延伸”方式或许更容易实现受众的情感表达。只需一个亲昵的小动作便可使受众之间的情感升温,从而成为维系社交关系与缓解社交焦虑的新契机。

(三)建构方式:基础“模因”的模仿再造

美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及“模因”一词,它派生自希腊语meme,作为“基因”一词的“仿制品”,本意即为被模仿的东西。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生物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行为模仿而传播,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任何一个信息,只要能够通过人类“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被传播,都可以被称为模因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网络非言语交际中的“肢体延伸”方式是对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基础“模因”的模仿以及在虚拟空间中的创造性再现。它构筑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建构逻辑完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全新场域,是对线下肢体互动方式的线上延伸,从而在网民群体中掀起了一阵非言语交际狂潮。

四、我国网络非言语交际中“肢体延伸”方式的发展路径

网络社交中非言语与言语的结合形成了强势模因联合体,一方面弥补了仅囿于非言语的模糊性、抽象化,另一方面又对言语的生硬表意加以润色。这种强势模因联合体能迅速引发当代青年模仿使用,并进行个性化再造,形成模因循环链⑨。这种结合方式也自然成为网络交际的基本建构路径,渗透在虚拟社交的各个方面。作为其中的一环,网络非言语交际中“肢体延伸”方式的规范化与创新性还需做到以下两点。

(一)精准化与实用化并置

每种非言语交际中的“肢体延伸”方式在各大平台问世后,其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便广受质疑。互联网是一个夹杂着大量赞美与批判的双重话语空间,要想取得较好的口碑与长足的发展,首先应当功能定位精准、操作实用便捷,较为完美地契合当代网民群体实现虚拟空间中便利化交际的心理诉求,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打造浮于浅表、流于无用的产物。以微信“拍一拍”为例,从其上线开始,部分网友认为双击造成的“弱提醒”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交互行为,作为新版本的噱头着实有些小题大做;另一种呼声便是吐槽其功能的实用度:首先头像晃动、界面微震的提醒有限,其次双击头像容易导致屡屡发生的手滑误拍现象,加深了社交的尴尬。微信平台改版后便对其中部分功能进行了调试与改进,推出了增加文字后缀来塑造言语交际时的特殊语境,用户可设置自定义的言语后缀。适度的改进使“拍一拍”功能更加符合用户使用习惯。

(二)符号化与情感化相融

日常生活中的非言语交际能通过形体的表述等方式,在表层交际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情感意义的赋予,网络空间中的非言语交际也应在看似符号化、指令化的背后传递出更多内涵,以此更好地与网络言语交际形成良性互动。举例来说,分享点赞作为非语言社交中“肢体延伸”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如何将平平无奇的点赞玩出新花样成了各大运营商的创新空白之处。微信朋友圈以爱心符号的“比心”方式表达赞赏与喜爱之意;QQ空间中的点赞指令一旦发出,便会在屏幕中出现金手指而进入“强提醒”的模式;微博更是点赞与情感表意糅合的平台,长按会出现“哭脸”“愤怒”“发呆”“大笑”等系列表情,以此来满足用户在点赞的同时表达情感的诉求,将符号化的点赞与蕴含情感特征的表情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平台针对非言语交际探索的创新模式也为其他非言语交际行为中“肢体延伸”方式的创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优质模板。

五、结语

不论是身为数字移民的“后浪”,还是身为数字原住民的“前浪”,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享有双重的肉身,过着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双重人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定程度地关闭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空间,我们在赛博空间里接受着网络的熏陶与另类意义上的驯化。网络非言语交际中的“强交互”或“弱交互”式“肢体延伸”方式作为虚拟社交空间中缓解尴尬、分享情感、拉近距离的载体,实际上也是当代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一种心理表征。我们在思考其强弱方式的分类归置、多元的建构逻辑与未来发展的可行之策的同时,还应思考这种方式是否建构了我们所期待的社交空间,是否能使受众之间的关系从真正意义上趋近一步。

在适当使用这些特殊的非言语交际方式之余,亟须注意的是,误读或者过度使用的“肢体延伸”行为可能会导致网络信息的进一步碎片化,甚至沦为闲散化的阵地,从而解构设计者意欲联结虚拟场域中单个个体的初心,而让真正的心与心的距离越拉越远。因此,作为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者,我们要主动提高媒介素养,坚持正向的情感赋能,在沉浸虚拟空间的同时切忌忽略现实世界的交往,不要让真实的肉身沦为虚拟网络驯化的对象。

注释:

①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422.

②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02):18-22.

③[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60,363.

④⑤⑨苏静,占琦.建构、重释与消费:当代青年网络社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流变[J].新闻知识,2020(03):35-41.

⑥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02):37-46.

⑦王艳玲,刘可.网络直播的共鸣效应:群体孤独·虚拟情感·消费认同[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0):26-29.

⑧郭建,洪增流.从模因论的视角看影视流行语的形成及对文化的影响 [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50-51.

猜你喜欢
模因网络空间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关于冬天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