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军
(聊城东昌中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数学建模简单来讲,是从数学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的表达,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呈现思维过程,而数学建模本质上是一种数学的应用能力,其要求学生着眼于数学的视角。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建模思想的价值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我们可通过以下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
第一,数学建模在核心素养体系的范畴内,其对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进一步分析其能力表征,我们发现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当属于学生对数学的概括能力,其同样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要素。数学概括既包含了信息的筛选,即根据实际构建目标和学习需要,从多个要素中择其一的学习行为;也包括了综合归纳,即挖掘各个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包括了数学表达,也即用数学语言对总结归纳出来的关系做出准确的描述。而能够实现这样一个复杂过程的,数学建模当仁不让,其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内在活动需求,也为其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开阔的空间。
第二,正如上文提到的,数学建模本质上是一种应用能力,所以它的价值也在于此。抽象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特征之一,很多时候数学都被我们划定为远离生活的区间内,同时在不少学生看来,数学似乎也是虚幻而缥缈的,与自己联系不大。但实际上,数学在各个行业领域、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学生此刻用的桌椅就是经过精密测量和计算得来的,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唤起他们的应用意识,才能展现数学学科的本质意义,促使他们将数学运用于实际。而数学建模思想,常被看作是用数学思维看问题、看世界的一种思想,显而易见,其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一定优势。
第三,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而这恰恰是如今大部分初中生所缺失的一点,故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弥补学生的这个能力短板。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演,要在真正理解题意的前提下,提出假设和猜想,再逐渐通过逻辑推演完成验证过程,但遗憾的是,学生普遍都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通过进行数学建模,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数学的整个发生和发展过程,包括概念的形成、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特征等,经此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便获得了实质性的锻炼,今后再面临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就可以自行解决和探究。
在数学学习阶段,概念相对来讲是学习起来比较枯燥的一部分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抽象性较强,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数学概念奠定了学生展开更高难度、更有深度的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理应加强概念教学,结合数学建模思想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让他们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把控数学的实质。如在讲解“二次函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先要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对此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相继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小明家要给小兔子划定一个生活区域,故用20米的围栏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小区域,假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面积是y,问x与y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我们一定都玩过这样的小游戏,将一块石子投入河面,河面会从内到外漾起层层的涟漪,最后出现一个最大的圆,那么这个圆的半径x与面积y之间有什么关系?(3)超市将进价5元的商品以售价8元进行出售,经统计该商品销量一天可达50件,为进一步提供利润,超市采取了降低商品出售价格的方式,调查发现该商品每降价0.1元,销量就会增加5件。假设该商品降价了x元,那么x与日利润y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构建数学模型,最终理清二次函数的概念,如此就确保了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建模情境,促使他们通过数学建模快速解决问题,以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如根据下面这样一道数学题:已知1个螺钉要配上2个螺母,工厂内有24名员工生产1400个螺钉和2000个螺母,如果一天的生产完成时,得到的螺钉和螺母恰好是完全匹配的,那么工厂内每天负责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数量分别是多少?这个题表面来看信息较多,数字关系比较复杂,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能还需要摸索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思路,此时就需要教师从中渗透建模思想。根据题目以及从中提取到的信息,学生假设工厂内生产螺钉的工人数量为x,生产螺母的工人数量为24-x,然后完善方程:2×1400x=2000×(24-x),最后得到生产螺钉的有x=10人,生产螺母的有24-x=12人的结论。通过教师提供的建模情境,学生较快完成了数学建模过程,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成功解决了数学问题,其真切突出了数学建模思想的教育指导价值。
基于上文介绍,要进一步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建模中的指向性作用, 突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其在问题意识的带动下构建正确的思维模式,从而逐步解决问题。以“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例,它是整个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而为了培养其对一元二次方程良好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应用意识及需求,对此,在教学时间里,可提供一个与他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情境:假设你的手里有一张长和宽分别是1米、0.5米的长方形纸板,你需要从它的四个角切取4个完全相等的正方形,再折叠制作成一个无盖方盒。那么,不妨试着计算一下,如果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一个底面积为0.36平方米的无盖方盒,那应该切取多大的正方形?根据教师详细的描述,学生会迅速建立对应的问题模型,并想到用曾经学过的方程知识求解:假设切下来正方形的边长为x,方程为x2-75x+350=0,最终求得方程的解,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教学并不一定就止于此,教师还可借助其它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探索新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多次的思考和练习,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了新的认识——方程中的未知数x,最高次数是2,从而完全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运用。
数学建模的难度应该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从简单的问题中探寻建模的规律,再从简单的建模中感受乐趣,继而让建模成为辅助他们学习的一种高效手段。那么,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下午小丽和姐姐准备去往超市购物,路上阳光将两个人的影子压缩成了两个“小矮人”,原本小丽身高是150cm,阳光照射在地面留下的影子却只有120cm,已知姐姐的影子是144cm,问姐姐的身高是多少。这道题主要考察的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应用,根据所学知识,学生构建模型:小丽身高/小丽影长=姐姐身高/姐姐影长,也即150/120=姐姐身高/144,最终求出姐姐的身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学生接收到了教师给出的实际问题,又将其成功转化成了数学问题,即利用“同一时刻物体的身高与影长”来构建相似三角形,再进行数学问题的求解,最后将求解的答案回归于实际问题中,使他们体会到了完整的数学建模的过程。经过本次尝试,学生熟悉了数学建模的几个基本步骤,同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板书讲解,使得学生在数学表达上更加地通畅,既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也为后续“金字塔高度测量”教学打好了基础,可见其对改善初中数学课堂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可以说是核心素养落实于初中数学课堂的一种真实表现,其意义非凡。除了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工作,还应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存在的教学短板。首先,要聚焦于单元教学,审视数学建模的实践成果。在这方面,要求教师重点关注是否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因为数学建模它并不是孤立的,所以要基于单元高度带领学生领悟数学建模思想。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并以此切入点评价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应该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行为,并非教师强硬灌输而产生的一种课堂现象,故而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先是认识数学模型,然后尝试构建数学模型,之后求解数学模型,最终是破解数学模型,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学生的思维也被充分打开。最后,要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对数学建模进行总结和评价,如学生能否通过数学建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及他们是否真的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
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有必要将数学建模思想落实到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使其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获得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