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定西市特殊教育学校 甘肃 定西 743000)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媒体性的辅助已经呈现出了普遍性的特征,其不仅在普通学校获取了广泛运用,而且在培智学校中得到了宽泛运用。因为媒体技术的视觉刺激性、内容直观性、过程形象性的优势,能够有效攻破智障学生注意精神的非集中性,抽象思维的丢失性、理解记忆的不良性等问题,填充了材料布置在教育运用中的匮乏,极大程度地境地了课程教育困难程度,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堂整体的教学成效。
沿着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特性出发,培智数学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实则就是透过优势的一体性展现,唤醒了学生的感知器官。当拥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器官层面得到了调动,其学习成效就会相对性的得到提高。当效果得到了提升,学生就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汲取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汲取能力也能够获取极大程度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对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丰富学生的智能发展和技能锻炼,可以有效推进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与普通学生相比,智障学生或由于先天性的疾病,或由于后天性的影响,出现了智力层面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培智学校当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智力要素,开展数学课堂教育。和普通学生相同的是,因为数学学科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学生常常无法脱离自身的自卑心理,常常因为解题的复杂性和认知的困境,而出现“不愿”、“不敢”的情绪。基于这样的情绪展现,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里中,就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提高,以成就感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恰展现了这一教育功能,其能够透过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在媒体性的逐步引导下,实现层级化的提升和概念化的汲取。教师则能够以这样的课堂开展,加强课堂整体的教学效率[1]。
培智学校当中的数学教师,如若在课程教育中,使用“传统性”的教学方法,一味地不顾学生认知,灌输数学知识内容,学生是无法跟随教师的脚步的。为强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要有耐心的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其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进行素养化的实践。而在这样的课堂当中,使用多媒体,能够让情境、问题、实践活动都变得相对直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形成活跃性的互动思维,其不仅能够和学生互动,而且能够和教师互动,这种互动思维的延伸,能够有效促进智障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智障学生之间由于内外要素的影响,其学习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当前的教育过程里,教师即便跟随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了教学方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其在践行的过程里,往往未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其不仅在情境设计中,没有迎合智障学生的认知,进行设计,而且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过程里,也没有结合学生间的差异,提出不同层级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呈现,就导致课堂内的智障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维,即便是简单化的公式解析,其也会因为过程的极速性,而无法理解和认知,更无法借靠这样的学习过程,进行知识的汲取与内化。
媒体技术具备许多教育层面的优势,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像是“图像与视频的外在展现”、“文字与图形的整体融合”、“公式与图像的具体解析”、“生活情境的问题展出”等等,这些优势的展现,充分为教师提供了质效提升的保障。但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里,很多教师常常因为自身技术应用的不到位,而不去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只认定媒体技术的导入价值,没能将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整合起来,进行知识讲述,这种方式的不合理运用,就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成了一种媒体技术下的传统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开朗性的心境是思想区域里充满生动性的河流,但苦闷性的情绪,则会限制人体的思维。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课堂趣味性的开展,以学生视角出发,选取适应学生认知的教材,设计满足学生乐趣的情境,以此调整智障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然后再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应用,推进学生求知欲的成长,促进学生进入到“有效性”的学习状态里[2]。
以“克与千克”为例,教师在讲述两者关系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设计导入性的情境,进而以差异化的问题解读,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设计经验式情境,以视频或图像的方式,直观体现当时的背景,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到具体化的情境之中,由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生活性问题情境:“前几天,同学们跟着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还调查了物品质量,小明说:‘我妈妈买的牙膏是20g’、小红说:‘我爸爸买的鸡蛋卷是60g’、小强说:‘我的体重是26kg’,请问,他们说的质量有何不同?”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的解析下,了解克与千克的单位内涵。而为了延伸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借助差异化的特征,设计区别性的问题,即以克与千克的转换问题提出,践行由浅及深的数学深化教育,以此促进智障学生的全面性成长。
数学学科中的核心要素就在于计算,为此,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也应该强化一定的计算能力,以基础性的夯实,加强一定的数学素养。在计算的过程里20以内是初级性的计算解析,为迎合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把20以内的计算题,变换为10以内的计算解题。而在解题的过程,传统策略下的教师往往会用口算性的卡片,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种方法既消耗了一定的时间,且没有完整发挥出对应的口算训练功能。为让智障学生可以在有效的过程里,提高计算能力。教师能够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独有教育功能,即游戏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整体的效率。教师可以用“连线式”、“填写式”的游戏引导,让学生了解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学生可以在引导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当然,不仅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这一独有功能,而且其他层面的混合性运算,也可以结合这一功能,进行逐步性的运算过程解析。
不管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还是对智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说,数学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有将抽象化的内容,转向具体特征,那学生们就能够在有效性的逐步引导下,依靠自主性的分析、对比、总结等策略,发现规律。而当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提升,其思维能力就会在思考的过程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
以“长方形面积”的运算为例,假设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套用公式解答问题,学生在应用和实践的过程中,就会由于条件的不同,而固化自身的解题思维。如同原本的题型为“长为8,宽为6的长方形面积”,一旦转换成了“周长为30的长方形面积运算”,学生的思维就会宕机。为了让有智力问题的学生,可以进行思维上的转换,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直观性”的图像,这种直观性,会让这类学生产生联想,其会透过图像的精准性认知,记忆对应的公式,最为重要的是,其能够在基础的夯实之下,记忆公式,当公式得到了记忆和转换,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里,几何知识是其中的核心点。而这部分的知识教育,教师就应该应用重要性程度较高的直观性教育。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延伸其独特的功能成效,它能够将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将不容易理解的地方,用很多种方法展现出来,以此深化有智力问题学生的理解能力[4]。
就比如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媒体技术的动态化转换,向学生直观展现“数据”对统计图变换的影响。学生能够在动态化的直观展现中,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特征,更能够从中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现实应用,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之下,延伸自身的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在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教育里,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转变原本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其能够借靠手段性的合理沿用,把课堂变换为“趣味性地”、“动态性地”、“生动性地”课堂,本质为的就是突破重难点,进行难题转化,在向学生构建轻松环境的同时,激发智障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考思维,进而让这类群体,获取有效性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