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更有高度

2022-02-18 18:37孙晓明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孙晓明

“情怀”广泛指人们所表达的某种情绪或情感,是一种内蕴丰富的主体状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怀培养涉及人文情怀、法治情怀、家国情怀、报国情怀等诸多方面。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的主旋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课堂革命”引发了广泛关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一、思想定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新时代逻辑

(一)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理论根基

1.马克思主义爱国观为逻辑起点

爱国主义具有时域特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化角度,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毛泽东提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要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特点深刻阐释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并指出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马克思主义爱国观是中国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思想根基,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科学的指导方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底色

爱国主义具有历史特性。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国传统蕴含其中,已然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历史上以“利国”“报国”“忠国”“为国”等词语表达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观点,“爱国”最早始于汉代,形成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忧患意识与“家国一体”“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家国情怀;在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史中创造了以“长征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时代楷模”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文化,是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重要资源,更是坚固的历史根基。

3.真实难题聚焦回应为发展要求

爱国主义具有实践特性。新时代提出了新的命题,同时需要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使命。国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国家依托网络资源传播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诱导整体的舆论走向,发布扭曲、虚假信息误导人们的价值导向,用功利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等价值取向,严重侵蚀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国际局势与国际规则,如何解除精神忧扰,如何从现实问题着手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观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根本要求。

(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实践阵地

1.道德与法治课的渠道统领

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在小学阶段呈现多样化态势。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实践活动是辅助渠道。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发挥主渠道作用,更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分阶段、分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无论运用哪种渠道,都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更是为这一核心服务的。教师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话题、内容的引领,帮助他们形成爱国主义的正确认知以及行为导向。

2.道德与法治的效能实现

效能是管理学的概念,是实践内容中所体现的效率与效果,更代表目标的实现程度。效能是衡量活动开展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价方法、评价指向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效能就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所达到目标的程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效能实现一方面需要与教育方法、教育机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兼顾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主体的评价机制,以不同视角、不同思维探究教育内容,互动发展。

二、关键要素: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新时代教学特质

(一)坚持问题意识导向,精确抓牢教学目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思考并有效反馈的关键点。问题导向就是在教材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要点及教师提供的素材提出多个相关问题,从而深入探讨的过程。问题导向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与教师共同转化、细化、深化教学目标,做到有深度、有针对性地课堂探究。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例,本单元以历史发展为序,以“虎门销烟”“红军长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创新谋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梳理了国家发展的艰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聚焦学生生活与经验,精心做好教学内容

部编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活事件”为素材“原材料”,这些生活事件具有典型的道德意义或教育意义。然而,即使教材生活事件再丰富,也难免有滞后性,因此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就需要聚焦学生生活与经验,把教材外的“新鲜”事件结合起来,做好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感谢他们的劳动”中,可结合特殊期间涌现的时代楷模代表,如钟南山、李兰娟、逆行者、社区人员等实现教学目标,从榜样力量、职业特性中引导学生砥砺前行,争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加深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理解。

(三)利用项目式学习探究,精细设计教学流程

束之高阁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难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爱国意志,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仅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要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爱国主义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核心的教学策略及发展学生高级能力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在落实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一方面,学生从问题群落出发,掌握探究任务;另一方面,在教师提供的个案资料、示范音像、文字说明清单中,学生掌握探究方向与策略,并通过图书、事实工具、网站等途径查找学习资源,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三、协同框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新时代走向

(一)认知共在

认知是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前提和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需要从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内涵和意义的教育两方面着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同时懂得爱国主义的内涵。师生之间只有在价值观上做到相互理解,才能正确地践行爱国主义。因此,从教师、学生双方面提出认知共在,对教师本身的提升与学生知识的获得具有促进作用。

(二)情感共生

认知固然重要,但不能把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全部归结为认知,应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深厚的情感。爱国感情的产生与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更是强调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建构共同的情感场,把课堂变成共情的场所,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并产生共鸣。

(三)意志共育

爱国不只是一种藏在内心的情感,而且是一种由情感所引发的坚定意志和志向。爱国之心需要转化为强国之志,而培养和增强人们的强国之志,需要强调“砥砺”二字。也就是说,爱国志向和爱国意志的培养需要在不断磨炼中形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国之梦”本身就是在磨难中形成和提出的,萌发了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志”。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们站起来了,但在新时代,我们仍须在新征程中迎难而上,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四)行为共进

报国之行是爱国情怀的外化,也是归宿。无论人的思想还是感情,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凡是爱国者,总是能以实际行动体现和证明自己的爱国之情。因此,爱国主义不仅要内化于心,而且要外化于行。身为教师,首先要内外兼修、言行一致,而且要更多地用实际行为说话,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成为他们的榜样。同时引导学生把知与行、言与行统一起来,辨析什么是爱国行为,选择用正确的方式实践报国之行。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