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萱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北京 100045)
现代社会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图书,这也是人类知识传递的重要方式。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图书编辑出版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图书出版行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图书出版数量与种类增加,为图书消费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出版行业需要主动应对这一挑战,严格控制图书质量。编辑人员需要严控各个环节,提高图书质量,避免因为质量问题影响到图书销售份额,整个过程中编辑人员也需要主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与素养,实现自身与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
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改革,信息化技术作用不断凸显出来,传媒出版行业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传媒出版产业结构。就行业现状来说,现有的传媒出版行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信息传输服务呈现出落后状态。在信息化时代,群众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信息的多元化特征明显,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这种时代变化造成的需求变化要求传媒出版行业充分认识传统运营模式的局限性,不断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提升信息的质量和推动服务水平。传统传媒出版行业依旧是基层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虽然受到信息化技术的冲击,但自身行业地位短时间内无法被取代。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媒出版行业需要打破传统模式的限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实现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1.内容质量下降问题
新媒体时代市场上图书种类增加,但人们往往会选择知名度高、具有品牌的图书资源。受此影响,部分出版企业模仿知名品牌的图书内容编写自己的内容,增加图书内容的丰富度,但却不能深入理解图书编写目标与内容,造成图书质量参差不齐,这种盲目编写方式会造成图书内容出现滞后性,也会对使用者造成影响,拉低读者的阅读体验。
2.图书编辑质量下滑
随着人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图书市场的热度也在不断上升,部分图书出版社为了获得市场份额,提高图书的媒体营销效益,缩短图书出版时间,造成图书内容质量持续下降。此外,少数图书编辑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辑任务,甚至采取“浑水摸鱼”的做法,造成市场上出现大量内容与模块设置类似的图书,直接影响到图书市场的发展[2]。
3.出版结构的不合理
新时期图书出版行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缺少规范性引导,造成图书市场秩序混乱,图书编辑出版分布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无法达成规模化的效益,影响到出版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直接造成图书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图书编辑出版虽然可以依靠新的技术,但受到传统理念影响,频频出现字迹模糊、错别字及书页错误等。
尽管当前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数字化规模建设的重要性,但小范围的数字化机制建设和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依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用户而言,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认知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艺术形式的选择也带有明显的差异。产品数字化规模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传媒出版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企业需要以群众的信息需求为基础,通过创新运营模式走出当前的困局,实现网络新媒体的良性发展。
一直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以新媒体的常态经营和发展为主要依据,这也推动艺术形式理念、新媒体文化以及经济效益等核心内容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完善。随着新媒体对受众信息需求的把握可知,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对于传媒出版行业而言需要做好积极的应对工作,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传媒出版行业的文化产业改革工作进程相对缓慢,文化产品的单一性,也影响了受众个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3]。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媒出版行业之间需要重视合作,建立各自的品牌和优势。在海量网络数据的条件下,对于单个传媒企业而言,难以提供所有的数据信息,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运营特点,选择相应的类别,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
同时还应该重视与同行之间的交流,通过建立各自的品牌优势,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双赢的目的,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也是影响整体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传媒出版行业中,新闻类事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新闻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新闻报道一旦不及时,新闻的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4]。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对作品版权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目前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界定较为困难,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侵权方式也比较隐秘,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著作人员而言,互联网环境中维权诉讼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维权的成本较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传媒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1.强化图书出版审查
随着图书出版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就目前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图书出版行业已经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诸如责任编辑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等,已在实际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应用并得到了大力的贯彻和执行。对于图书编辑出版相关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也更为严格。以上种种措施和制度的施行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图书出版审查,从而切实保障图书质量[5]。
2.重视图书选题环节
图书出版数量随着社会发展也在逐渐增多,但是一些类型书稿的选题情况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有的选题缺乏新意,与市面上的图书存在重复策划选题等情况,这种普遍化选题如出版成书将会影响到图书质量。选题缺乏新意无法更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书稿当中的内容也存在拼凑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则无法发挥出选题的价值。
3.提升图书编校审查要求
图书的质量作为图书发展的生命线、重中之重,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检查,检查应该包括编辑加工的各个方面,如标点符号、错别字、语序、叙述逻辑、脚注和参考文献格式等方面。书稿中出现这部分问题可能由于图书编辑人员的工作能力或责任心不强。在书稿编辑的过程当中,个别图书编辑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内容当中,对于编校质量问题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导致书稿存在细节问题,例如,排版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现象。这将不利于读者进行阅读,读者可能在存在问题的文字中获得不正确的信息,例如,因为断句问题获得与原文不同的信息,不利于读者理解图书内容。
1.加强图书内容质量
图书带给读者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更是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工具。如果图书质量得不到保障,读者很难产生购买欲望,更不用说阅读书籍了。基于这一情况,图书编辑出版要从选题方面入手,选题定位精准,不仅可以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也可以承担起图书的内在责任。如果选题仅限于盲目跟风,销售量不仅得不到有效提升,反而会降低图书的内在价值。当确定图书选题方向和内容后,图书编辑要紧密围绕相关内容进行编辑组稿,避免图书文字肤浅、词不达意等情况的发生。图书应该起到良好的传递作用,将深入的知识利用更加浅显的文字进行传播,不仅能够保证图书质量,也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为纸质图书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
2.加强编校质量
图书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图书编辑出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编校审核。首先,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并设立相关监管机制。其次,要在内部建立完整的审查体系,书稿中难免存在错字、语句不通顺等情况,可以建立作者、编辑、直属领导三重检查机制,加大内在问题解决效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图书的差错率,图书的标题、格式、目录、辅文等也是编校审查的重点对象。再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奖惩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利用这种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最后,图书编辑出版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承担起责任,遵守自身工作操守,从根本上减少图书文字出现错误的概率[7]。
3.提升印刷质量
图书出版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发展目标,与印刷技术较好的印刷厂进行合作,进一步提升图书印刷的质量。图书编辑出版相关人员应该熟悉拼版的相关知识,了解纸张的种类、密度等相关信息,对装订、特殊工艺等呈现出的效果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保证当前的印刷质量。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要保证印刷质量。
信息化时代下出版行业又将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时代要求推进行业发展。具体可以从开发数字化产品、改革行业发展体制及合理应用数字化管理技术方面着手,实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力度
在传媒出版产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宏观层面的指导作用,对区域性文化做好保护和宣传工作,明确经济建设目标,并结合实际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扩大数字化产品开发的群众基础,为传媒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8]。
2.加强发展体制优化改革
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体制的优化与改革工作。传统的媒体出版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要。因此,需要协调区域内的项目建设情况,不断建设自身的文化品牌,提升宣传的特色,扩大信息量的同时,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人性化选择。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其中,通过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行业发展,打造适合行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3.加大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力度
传媒出版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的优势,为传媒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具体需要积极建立综合性的多媒体平台,将策划和组稿、经营、管理等工作融为一体。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力度,能够对当前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传媒信息行业的宣传效率。
1.制订编辑把关能力提升的整体规划
在新时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求出版单位把编辑把关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把政治素养教育纳入单位培训课程体系,在组织、经费、人员、机制保障等方面确保将编辑把关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出版单位成立书稿把关领导小组对编辑把关能力培养进行统筹管理,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划拨专门的培养经费并保证培养经费落实到个人。这些只有真正纳入整体规划并有相关落地实施细则,才能确保编辑把关能力的培养工作有效落实。
2.把编辑把关能力纳入编辑评价体系
编辑对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的把关能力关系到出版单位的质量工程和社会声誉,把关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出版单位人才培养的核心。编辑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只有把编辑的把关能力纳入评价体系,编辑在具体的出版活动中才能绷紧内容把关的弦,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因此,把编辑在出版实践中的把关能力作为考核评价指标,既是出版工作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又是新形势下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9]。
3.在项目、课题研究中提升把关能力
在出版工作中,编辑可以有意识地收集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以编辑出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编辑实践中的策划案例、编校案例,成功的或失败的,都是很好的研究样本。编辑可以主动申报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政治素养,进而提高对书稿内容的把关能力。近几年,主题出版、“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选题逐渐增多,编辑在策划、参与这些选题中也能培养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4.在编辑工作点滴实践中提升把关能力
编辑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把书稿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有意识地记录下来,在点滴中积累经验。尤其是新编辑,对复审、终审中不能准确把握好的关乎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等问题要认真记录下来,经常翻看以强化内容把关意识。编辑还要经常与同行和同事交流学习,在交流讨论中提高把关能力。同时,编辑要善于利用导向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类总结,增强深入剖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把关能力。
总之,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直接关系到出版行业的发展。图书编辑需要提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度,出版行业也要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升图书编辑出版质量。尤其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依据行业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内容与方法,实现提高图书编辑的质量。此外,图书编辑需要提高对图书质量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推进图书出版行业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