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白银市白银区金山中心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由注重量的积累转向注重质的提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的质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课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的出台,强化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明确了课后服务在教育减负中的突出地位。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对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改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双减”政策引导下,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取得重大进展,后续工作的重心将是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真正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就意味着,学校不仅要主动承担实施课后服务的责任,更要积极建设并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为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换言之,课后服务课程是学校课后服务的核心内容和行动基础,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是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需要聚焦的关键问题。
课后服务是在课后托管的基础上蜕变而来的一种具有教育性和多样性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育人活动,尽可能照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课后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由此可知,学校课后服务致力于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课后服务课程“一定不能拘泥于只关注儿童文化课业的学习,而是应着眼于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儿童创设多元的户外活动空间和时间”,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特点。抓好课程建设是做好课后服务的基础,如若能够精准把握课后服务课程特点,紧密围绕课后服务目标和学生个性需求,加紧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将有利于实现课后服务供给和学生需求满足的双赢,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第一要素,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有科学、清晰的课程目标作指引。课后服务是解决家长接送孩子难题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课后服务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因而,建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体系也应以“素养”为导向,基于立德树人,力求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素养导向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体系包括总体目标和分目标。总体目标作为学校开设课后服务课程的纲领性要义,依据课后服务课程的性质确定。课后服务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课程,它是伴随着“减负”而产生的,由有需要的学生及家长自愿参与、自由选择的课程,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升核心素养。据此,可以确定课后服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定制个性化服务内容,更加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增强个体自信心、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融入,从而给个体带来正向的成长、改变及影响,实现身心均衡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基于课后服务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进一步分析课后服务课程的分目标,即课后服务课程在认知领域、实践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每一类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课后服务课程内容,要在具体的课后服务实践中依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变更和调整,但最终都应指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一总体目标。
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价值必须借助具体的内容体系来实现。“课后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深刻影响着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课后服务的质量。由于课后服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也应包罗万象,既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提升活动,也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建立起多元融通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体系。在此,可以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组织课后服务内容的经验:美国最初推行“放学后项目”的目的是提升处境不利或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业成就,侧重于提供教育补习和家庭作业辅导服务,后来随着对课后服务价值认识的加深,又增加了体育、阅读和写作、STEM学习等;日本课后服务以放学后儿童教室和放学后儿童俱乐部为主体,开展学习、体育、文化和艺术活动,具体包括指导作业、预习复习、补充学习等学习支援,实验或工作、英语会话、文化艺术等体验活动,体育运动和传统游戏,生活指导等多样化内容;北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后服务内容普遍比较丰富,涵盖了作业辅导、语言课程、户外运动、才艺展示、参观博物馆以及各类娱乐活动、兴趣活动和拓展训练。我们可以在课后服务中提供学习帮助类、科技活动类、体育运动类、文化艺术类、生活指导类、口语交际类等多元主题,建设多类精品课程,构建起多元融通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先导和灵魂,构建并实施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前提是确立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价值理念。课后服务表面上是解决学生放学接送问题的普惠性服务,实际上也是一项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应该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理念为指导,建设并实施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的价值基础。“学生核心素养,是能够适应知识变革大环境以及未来社会的能力品格,支撑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和课后服务的价值旨归。课程实施的价值根基决定了课程的发展方向,为推动课后服务课程朝向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的价值基础,在课后服务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围绕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对课后服务课程进行筛选并分类。另一方面,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的目标追求。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和实施必须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追求,转变由知识到人的课程建构思路,以实现学生发展为视点编制课程,同时在实施课后服务课程时重视人、突出人、尊重人,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重要价值。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骨架,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结构是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课程、不断提升课后服务品质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设计和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教育者亟待坚定的立场”,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结构也必须秉持学生立场。在宏观层面,应基于学生个性特征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形成统一与差异协调并进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体系。如前文分析,课后服务课程目标是依据课后服务课程性质确定的,对全体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来说是统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需求,这就要求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在面对形色各异的学生时应存在差异。对此,就需要在统一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针对每位学生提出体现差异性的具体目标。在中观层面,应结合学生需求优化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弥补课内教育短板。课内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受教育内外各种因素限制,中小学课内课程往往偏重智育而弱化其他,存在明显的育人短板。课后服务课程作为重要补充,应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和主观喜好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提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所需的多元选择,补齐课内课程体系的短板。在微观层面,应考虑学生现实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后服务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被资源牵着鼻子走,有什么资源就开什么课程。反之,学生的现实需要才是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依据,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可持续发展需要、参与度等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开发思路,整合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课程资源,选取利于学生沉浸体验的课程形式,不断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