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先
(昭通市第一中学 云南 昭通 657000)
本文重在探讨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方法,但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高中教育的特点及高中学生学习特点进行阐述,因为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高中教育的特点及高中生学习特点息息相关。
现阶段高中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明显,高中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日趋增强。在针对当下高中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发现并解决一个疑难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用单一思维、单一方法、单一知识来学习高中课程是很难达成学习目标的。
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比初中课程明显增强,课程知识以相关学科基础理论为总体框架,结合相关的生活经验,根据一定逻辑关系编制而成。每个知识体系系统而特点鲜明,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往往存在环环相扣的特点。
针对高中学生评价体制和方式尚在改革之中,但不可置疑的是高中升学考试是针对高中生评价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的高中学校、教师会在课程内容的取与舍,教学进度、时间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不自觉的以服务高考为基本的立足点。
就学习学科知识及学科能力要求来说,高中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能承上启下地培养出适应高等教育的学生。因此,高中课程学习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批判精神、思维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当前,国家针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永远在路上。根据高中新课程、新理念要求,为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在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过程更加精炼、放手和宏观。高中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中自主参与、自我管控,自我反思,自我搜集并归纳处理信息等自主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的课程特点及对高中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得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其高中学习产生很大影响。高中生需要明确学习动机及学习目标,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合理的调适自我情绪情感的能力,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有理想、有信心,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环节中,尤其是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才能提高预习效果,收获听课质量,加深复习深度。
对于学习新知识来说,预习是学习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通过预习能让学习者对新知识留下第一印象,从而带着一定的目的去听课,使听课过程更加从容。此外,预习往往会让学习者在心理上获得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会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胸有成竹,充满信心。
3.1.1 预习时间
预习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听课,使听课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预习一定须在教师新课授课前进行。高中课程综合性、系统性强,涵盖面广,与初中课程相比,难度大大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学生需要留足时间进行预习,不能简单浏览,最好在新课学习前一至三天进行充分预习。
3.1.2 预习过程
从对每一新知识的学习环节来看,预习通常需要在新课上课前一到三天内将新课程内容预习一遍。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先力求自主独立思考并尽量解决疑难,对该疑难问题进行重点标注。在预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浏览和识记,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尝试解决问题,通过有效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标注问题。
3.1.3 预习结果
通过预习,学生要能对教材课后的部分题目进行解答。预习的更好要求是能够通过预习,找准新课难点,新课三维目标,甚至弄清楚新课在整个章节,甚至整本书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新课学习能让自己得到那些方面的提升。
听课是新课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教师每一堂课的教学转瞬即逝,科学、高效的听课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以下所列举的一些方式和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听课的有效借鉴。
3.2.1 紧跟课堂教学节奏,不掉队,不偏离教学主线。
由于高中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因此很多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往往围绕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提前设计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情况是循序渐地进推进并一环扣一环的。由于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良好,导致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其自我感觉良好,有种轻车就熟的感觉,随着教学的推进就会失去耐心,导致听课偏离教学主线。无论课前预习效果如何,在听课过程中均应有耐心,不骄不躁,稳妥的学习和消化新课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知识。
3.2.2 听课过程中积极有效的参与。
在教师讲授新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互动、眼神交流,能在第一时间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听课效果,促进教师针对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或强化讲解,使学生听课能有效收获。另外,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做到“有效”,“真参与”而非“假参与”。参与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而非咿咿呀呀的“大合唱”,听课者提出的想法要有可思考性,可探究性,最好能耐人寻味和启发别人,如果不假思索的迎合课堂,造成课堂中的“假热闹”,这样的听课会使学习者的收获大打折扣。
3.2.3 听课需要“抓好重点”
一堂课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四十多分钟,但是教师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所针对的是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共有的一般认知水平或一般认知规律,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种教学设计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就要求学习者“抓好重点”。这里的“抓好重点”并非放弃或者不听一部分课程的意思,而是明确目标,抓关键点。。只有带着目标,带着疑问,选择性地重点吸收重难点知识,才能使我们的听课有的放矢,高效有收获。
3.2.4 科学合理地记录笔记
学生做笔记的目的是服务于课后的消化和理解,科学合理地做好课堂笔记能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课堂笔记的记录要注意度的把握,部分学生在课堂笔记记录过程中记录过度,凡是教师讲授的、教师黑板上所板书的,只要能记录,便应有尽有,完全记录,这样的课堂笔记记录方式往往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听课效果。笔记的记录需要有效,不是简单记录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讲解,简单抄录板书。课堂笔记的记录,需要听课者有重点、语言记录简洁,重点记录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点,并不是记录教师讲授的每一句话。学生记录笔记时需要做到眼、脑、手、心一体互动。
3.2.5 课后小结与升华
下课铃响后,作为课堂教学来说,该节课已结束,但是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来说,其实课堂还差一个完美的句号,需要学习者为意犹未尽的课堂学习画上完美句号。第一,简单回顾一下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想一想本节课教师教授了那些知识,重点讲解的知识有哪些,自己在那些方面有收获。第二,对听课过程中所标注的疑难问题进行反思,试图再次利用教师在课堂中所采取的方法进行解答和思考,如果仍然无法解答疑问,需要向同学和老师及时请教,不留学习的“后患”。
只有做好温故方可知新,遗忘是人的天性,学习者对知识的遗忘也是如此。学生只有科学合理的复习,才能记牢旧知识、旧方法,并最终转化为学生永久的能力。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知识复习事宜。
3.3.1 科学合理的把握复习时间和复习频率
(1)复习时间及时。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提出“遗忘曲线”,根据该“遗忘曲线”规律,对旧事物的遗忘其趋势是呈现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特点。因此,学生课后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复习应把握“及时性”的原则。
(2)把握好复习的频率。学生需要对旧知识进行循环复习法,当日所学习的知识当日复习,之后主要还需要通过阶段复习,章节复习,考前复习等反复的对旧知识温故,通过这样的反复复习能让学生高频率的回顾旧知识,最终达到减少遗忘或者真正内化为能力的目的。
3.3.2 把握好复习手段。
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复习和对基本能力的复习。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是复习的基础,也是复习的第一步,没有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对能力的复习就是空谈。
(1)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再次识记的方法回顾和翻阅教材、笔记,再次回顾自己做过的相关试题,通过这样的温故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复习目的。
(2)对已掌握学习能力的复习手段。可通过解答相关已学知识所对应的试题来回顾解答能力。最好的手段是解答所需复习知识点所对应的问题,尤其是以往做错的题目以及当时存疑的题目。这也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整理属于自己的错题本,以加深印象和为复习所需。
(3)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归纳与对比。
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广,能力要求高,因此只有在复习过程中利用好归纳和对比的方法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复习效率,事半功倍。在复习到同类或者同体系的知识时,学生可以归纳整合知识,举一反三,找出共性,把握知识规律,从而高效完成复习。对于一些相互关联但有一定差异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复习,通过对比找出差异和共性,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复习效率,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总之,高中课程与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要求高中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式也很多,适合自己的好习惯及好习惯养成方式才是最好的。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养成后更需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