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段复习策略探究

2022-02-18 13:49谢小龙
今天 2022年1期
关键词:故事书题目知识点

谢小龙

(甘肃省陇西县权家湾镇陈顺小学 甘肃 陇西 748101)

在解决这种一题多解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有几种解决方法,每种解决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法,既可以体现方法的多元性,又优化了方法。通过一题多解,寻找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发散思维,寻找多种解法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许多种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剖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多角度的认知和探索方法。教师在复习中,可以设置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收获方法。[1]

例如:教师在进行按比例分配问题时,就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首先,教师先出示一个按比例分析的题目。题目如下:图书馆有科技书240本,故事书与科技书的比是3:5,问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几本?教师:同学们,请问这个题目我们要求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几本,首先就要求出故事书有几本,那么,如何求故事书有几本?你有几种方法呢?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引导学生有几种求解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学习。教师:我们是不是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第一种解法:我们把科技书看成“单位1”,那么故事书就是科技书的5/3,列式为:240×(1+5/3)=640(本)。我们可以把科技书看成“单位1”,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把故事书看成“单位1”呢?如果把故事书看成“单位1”,又该如何列式计算呢?学生:如果把故事书看成“单位1”,那么科技书就是故事书的3/5,列式为:240÷3/5+240=640(本)。教师:真棒!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我们要思考针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如果有第二种方法,我们要分析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的区别,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再例如:求解百分比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教师先出示题目:红星厂五月份生产机器160台,六月份生产200台,请问:六月份比五月份增产百分之几?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几种解决方法呢?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增产多少台,再除以五月份生产台数,求得的结果就是六月份比五月份增产的百分之几。列综合算式为:(200-160)÷160=0.25=25%。这一种解法思路简单,运算相对简便,是大家通常采用的解法。第二种解法:我们可以把五月份生产的台数看成“1”,先求出六月份是五月份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就求得了六月份比五月份增产了百分之几。第一步:先求出六月份是五月份的百分之几,列式为:200÷160=1.25=125%。再用这个数字减去“1”,就求得了六月份比五月份增产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25%-1=25%。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问题,但方法一思路简单,被大多数学生采用。

2.归纳总结,培养建模思想

在考试中,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情境来进行设问。但所有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归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解法概括出来,建立数学解题模型,有效指导实践。[2]

例如,教师在复习相遇问题时,就可以将不同情境下本质相同的题目总结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教师出示以下三个题目:题目1:甲、乙两辆车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走55千米,乙车每小时走65千米,请问,经过几小时后,甲、乙会相遇?问题2:从甲地到乙地,小汽车需要4小时,货车需要6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请问:几个小时后,两车会相遇?题目3: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汽车每小时走50千米,货车每小时走70千米,两车相向而行。汽车从甲地出发两个小时后,货车从乙地出发,请问,再过几个小时,甲乙两车相遇?教师:相遇问题首先是行程问题,在解决行程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分析什么?学生:时间、距离和速度。教师:我们首先分析一下题目1的时间、距离和速度。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60千米,甲车的速度是55千米每小时,乙车的速度是65千米每小时,需要求解的是时间。在行程问题中,求解时间的公式是什么?学生: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教师:在这个问题中,速度是用甲车的速度呢?还是乙车的速度呢?还是两车的速度和呢?在求解相遇问题时,用的速度和。大家理解了吗?在学生理解题目1之后,教师就开始分析题目2。教师:我们来分析题目2.在第二个问题中,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未知的,速度也是未知的,但是我们知道小汽车和货车单独走完需要的时间,小汽车需要4小时,货车需要6小时。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设“单位1”方法来解答。我们不妨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1,那么,汽车的速度为1/4,货车的速度为1/6。这样,我们通过设“单位1”的方式,表示出了距离和速度。再用时间=距离/速度和的公式就可以求解了。我们在分析第三题、第三题和前面两个题目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观察出来了吗?学生:在这个题中,汽车先出发两个小时后,火车才出发,他们不是同时出发了。教师:那我们在求解这类问题时,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先算出汽车先走的距离,在总距离里减去汽车先走的距离,那么剩下的距离,就是火车出发后,汽车和货车一起走的距离。再用求时间的公式就可以求解了。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题目,是不是用到的公式都是时间=路程/速度和呢?学生:是的,老师。教师:我们在分析题目时,不要被题目的描述吓到,要分析解决题目要用到的公式是什么?在题目中,给出了哪些条件,如何应用这些条件求解问题,建立模型。通过分析与解答,学生们发现虽然上述问题中的情境描述不一样,但究其本质而言,这三个题目所运用的关系原理是相同的,解答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经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意识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都容易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如果教师不能够加以改善,通过多个角度来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地探究,就会使学生对于知识而感到十分的迷茫,也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出发,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探究。数学的学习并不只是从教材课本出发的,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日常生活,通过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地探究,进一步地增强每一个学生的复习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相关知识点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形式,向每一个学生展现一个圆柱体,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它的上底面和下底面是平行的,圆柱体的高就是从上底垂直到下底所形成的高,让学生能够对几何图形进行充分的认知。紧接着,教师从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出发,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加上侧面积,圆柱体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并通过几何白板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整体的教学过程,进一步地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究能力,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不断的增强课堂上的教学活力,丰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的探究活动。然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出一道例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探究,例题一:明明和妈妈一起制作了大约1000毫升的果汁,明明要把这些果汁分给爸爸妈妈和自己用,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0厘米的圆柱形杯子来分装,每人一杯够吗?针对这一个问题,就需要学生能够想到圆柱体的体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探究,在这道题的过程当中,我们知道了杯子的半径是3厘米,从而可以求出来,杯子的体积是282.6毫升,要分装给三个人,那么一共所需要的体积就是847.8毫升,明明和妈妈一共做了1000毫升的果汁,也就是说可以分给三个人够分。最后,教师继续出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深度地探究,比如说,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以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较为综合性的题目,如果学生想要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就需要从两个角度出发,如果以长方形的长围轴,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的半径就是5厘米,如果以长方形的宽为轴,那么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就是8厘米,分清好形式,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探究,不断地加强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学习方法,不断的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好地开展课堂的探究活动,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不断的改善现有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复习不仅是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也是弥补知识漏洞、培养探索与变通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迁移知识,生成能力,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小学高段数学复习,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内容十分繁杂。教师要在复习中构建好复习框架,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故事书题目知识点
Storybook 故事书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暖心有爱的故事书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