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木·热西提
(乌鲁木齐晚报社,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唐诗题材覆盖广泛,能够真实展现唐代社会风俗、自然风光等内容,通过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文字表达烘托意境氛围。唐诗维语翻译研究能够帮助维吾尔文学界领略古代诗歌意象美,体会诗歌传达内容引发情感共鸣,加深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传统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需要重视唐诗维语翻译研究方法与翻译技巧。
唐诗维语翻译研究能够实现文化传递,发挥文学艺术教育作用,增强维吾尔读者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培养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唐诗为维吾尔读者生动形象展示唐朝文化习俗,为维吾尔读者打开了解中国唐代文学知识窗口,为研究社会阶级状况、生产方式等内容提供参考依据[1]。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诗歌,对唐朝时期风景建筑形貌和情感表达特色进行充分展示,阅读此类诗歌可以侧面帮助维吾尔读者验证史实资料和文学作品准确性。唐诗维语翻译研究还能够增强维吾尔读者的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唐诗中具有大量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以抒发诗人对祖国深沉爱恋之情,阅读维译本唐诗能够促进读者与诗人情感共鸣,了解山川魅力、诗人事迹,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情趣提高。
唐诗维语翻译研究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歌魅力,增强文学素养,还能对读者文学作品审美能力进行培养[2]。唐诗维译本翻译研究对读者审美能力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唐诗对山水、花鸟等景象进行鲜明描写,将语言信号进行具体形象转化和连缀,生动展示唐诗形象美、情感美,打下审美感知基础。读者在阅读张志和《渔歌子》的维语翻译时可以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桃花流水、鸟飞鱼肥等动态景象,体会诗人悠然自乐心情,接受诗歌美的熏陶。二是审美联想能力培养。读者在对阅读维译本唐诗时,通过翻译表述进行诗歌内容延伸想象,更深层次体会诗歌内涵。如《石灰吟》中清白既是石灰颜色的直接描写也暗指人的高尚品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维语翻译可以帮助读者增强对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理解。三是审美情感培养。唐诗维语翻译研究可以在读者与唐诗之间构建情感连接,通过语言词汇运用营造良好意象增强诗歌感染力,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引发情感共鸣。
唐诗维语翻译研究对象体裁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丰富,诗歌翻译需要比对唐诗与维吾尔族诗歌特点和语言运用规律,以期在译文中最大程度还原唐诗韵律和风格特色,深化唐诗维语翻译研究可以增强维语翻译精准度,提高唐诗维语翻译学术水平。例如,亚森·阿瓦孜早期研读《古代汉语》等大量相关翻译参考资料,对诗歌中典故人物、地理风物进行查询标注,在对诗歌风格、创作背景、思想感情和意象意境等内容深入研究分析的同时还对维吾尔族语言特点和翻译对应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如何在维语翻译中体现出唐诗格律区别,在1984年出版《唐诗一百首》,2005年12月在维译本《唐诗一百首》的基础上出版维译本《唐诗三百首》,虽在维语翻译质量上存在较大进步空间,但仍受到文学评论人士高度赞扬,也激励后继诗歌维语翻译人员努力提升翻译水平,促进各民族文化沟通与交流进步。
唐诗中常通过数字运用增添诗歌感情色彩,利用数字的语义模糊性赋予诗歌独特审美效果。在对唐诗进行维语翻译研究时,要理清诗歌中数字种类和实际含义,增强唐诗维语维语翻译准确度,展现唐诗意境美、形式美[3]。
唐诗数字维语翻译分析需要了解诗歌中常见数字种类:一是表示具体数量。例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句中,二十三表示诗人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区已经有二十三年了。对于此类数字,唐诗维语翻译可以直接进行对照翻译,真实传达诗歌原意,帮助维译本读者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深意。
二是表示夸张含义。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三千丈乃是夸张修辞作为艺术手法表现诗人内心愁绪绵长,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李白的诗歌中经常运用千、万一类数字用以抒发强烈感情,在翻译时可以按照实际数字进行直译,如“飞流之下三千尺”中的数字可以翻译为“ytʃ miŋ gεz”,“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数字对应翻译为“tymεn jol bojliban boran hyrgirep”。也可利用增译或减译方式进行内容转换翻译,如将“桃花潭水深千尺”翻译为“terεn bol an bilεn tawχuak l hεrqantʃε tupraqta”,通过概括翻译展现汪伦情谊深厚。
三是指代时间、年纪的数字。此类数字出现在诗歌中通常用于描写时间飞逝,人物前后对比,维语研究时直接逐词对照翻译。例如,白居易诗歌中“十三学得琵琶成”可以直接翻译为“mεn bεrbεtkε berildim,on ytʃ jaʃta jetildim”,保证诗歌原文译文在形式内容方面的一致性。在对李白《长干行》维语翻译时,将诗中十四、十五等平行排列的数字对照维语进行逐字翻译,使诗歌译文呈现出连贯美、形式美的同时能够准确传达诗句涵义。在对时间翻译时,要根据维吾尔读者理解习惯和接受程度进行翻译,以准确传达诗歌意义为重点进行翻译。对与维语意义相差不大的词汇进行直接翻译,如五更就可以翻译为“bεʃ dʒesεk”,但对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如“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中九月八需要翻译成重阳节以便读者理解诗歌具体意义。
四是表示典故。唐诗中通过援引史实典故增强内容丰富程度,在简短词句中增强诗歌表现力与感染力。根据三美理论在对含有典故的诗歌进行翻译时,要以意义作为首要考虑要素,保证唐诗维译本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如在对杜牧的《赤壁》一诗进行翻译时,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将二乔翻译成两位美人,虽然诗句使用典故的文化意义被牺牲了,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句诗表达含义[4]。
五是充当形容词或副词。唐诗中数字还可以发挥形容词或副词功能,用以增强诗句表现力,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中一字需要翻译成一旦,增强了诗句中对短暂人生与无穷时间的对比,引发读者产生联想与想象。在进行维语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数字的艺术效果进行对应翻译词汇选择,在保证意义连贯通顺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调整使诗歌译文尽可能还原汉语诗歌的韵律美和形式美。
唐诗维语翻译需要掌握诗歌格律转换规律,掌握诗歌节奏和音韵展现诗歌翻译的音乐美。由于汉语与维吾尔语属于不同语系,唐诗与维吾尔诗歌音乐美风格差异较大,格律要求不尽相同。其中维吾尔诗歌格律包括巴尔玛克格律和阿鲁孜格律,唐诗格律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等。在亚森·阿瓦孜著作的维译本《唐诗三百首》中,选择将一部分五言、七言诗歌格律转换为巴尔马克格律,例如,李商隐诗歌《蝉》根据诗歌含义通常按照“二三”格式进行朗读,即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在/处进行挺短,将规律音节分组,增强诗歌节奏感。此首诗的维语翻译与原诗节奏特点相似,诗歌维语翻译将每行诗歌分为3个音组,总计12个音节,呈现出三三格式。以《春望》为例探究唐诗与阿鲁孜格律诗转换翻译特点,《春望》格律属于五言仄起式,诗中平仄规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转换为阿鲁孜格律后,其长短音节表示为-V--/-V--/-V-,-V--/-V--/-V-。-V--/-V--/-V-,-V--/-V--/-V-。长音节为-,短音节为V。唐诗与维译本相同点在于利用长短音节对立强化诗歌节奏感,原诗与译文单行音节数量相同,唐诗中每行5个音节,维译本每行诗中音节数量为11个,原诗与译文诗歌朗读停顿规律相似,节奏一致。原诗与维译本区别在于唐诗格律以音调为基础,维语翻译诗歌以长短音节为基础,唐诗格律可以对联而译文不存在此现象,维语翻译诗歌要求全诗格式一致,而唐诗则不一定遵守此规则。
在翻译中,直译法是采取次数比较多的方法。直译是在不改动原本文章以及语言的意思,将其直接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的一种方法。但这并不代表直译法就是死板的直接翻译,直译法是保留原文以及原语言原汁原味的翻译方法,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原文语言的感觉。在诗歌翻译方面,由于直译法提倡保留原文的味道,那就要对古诗原文的题材以及韵律进行辨别。一般会将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前者对于平仄对仗不重视,但后者反之,因此,在进行维语的翻译时可以注意对于诗歌类别的辨别。比如,在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中,对于诗歌中“风”“弓”“中”几个末尾汉字的押韵程度来看,此首古诗属于近体诗,注重古诗的押韵与平仄。因此,在进行维语翻译时,要在维语译本中也体现出押韵的效果。可以使用“jetip、etip、teʃ ip”几个词语作为古诗后缀,保持原文中押韵的感觉。再如,孟郊的《洛桥晚望》中有一句“天津桥下冰初结”,其中的“桥下”就可以用维语中的“kθwrykidε”来表达,运用了直译法,不仅能够间接表达出“在天津桥”的这个意思,还保留了原文中简洁公整的对仗形式,因此,在维语译本中,许多唐诗都以直译法进行翻译,保留了唐诗原本的特点和味道。
唐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的有机融合,能够用凝练的语言赋予诗句更为广阔深邃的含义。唐诗意象解读程度影响诗歌审美表达效果,决定诗歌翻译成败。唐诗意象可以从翻译层次上制定维语翻译策略,保证原文诗歌与译文诗歌在三个层面做到对等翻译:一是思维层次的翻译对等。唐诗意象维语翻译以对诗歌背景文化的全面了解作为翻译基础,对全诗整体表达意义和具体字词概念含义进行准确判断,理清诗歌行文逻辑和各意象之间连接纽带,降低主观思维理解对诗歌感情倾向和语义表达的干扰。在进行唐诗维语翻译时要结合译文读者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进行情感迁移,以便译文读者能够对诗中意象描写产生与原诗读者相同感受[5]。二是语义层次的翻译对等。唐诗的维语翻译要求能够掌握汉语与维语两种语言情感传达规律,能够用维语充分传达汉语诗歌的意义。唐诗意象翻译要想实现语义层次上的对等需要译者能够对唐诗修辞手法和唐诗意象衍生价值进行对等翻译,能够充分了解诗歌拟人、双关等手法进行维语转译,能够在维语文化中对等诗歌意象意境唤起读者情感共鸣。三是美学层次上的翻译对等。唐诗中多个意象组合构成独特诗歌意境,让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义美,形式美,体会诗歌简短凝练语言中包含的深渊内涵。在唐诗维语翻译中可以运用意象代替的方式给译文读者以相同的审美感受,如在对《长恨歌》维语翻译时,诗中用凝脂表示女子皮肤光滑白嫩细腻,如果直接翻译则会让读者产生诗中描述对象巧言善辩的错误理解,这是由于汉语与维语中凝脂这一比喻存在认知误差。因此,在维语翻译时,可以用奶油般白亮的皮肤作为同等审美意象替换,增强翻译诗歌美感。
唐诗对诗歌韵律要求较高,在进行维语翻译时要注意在准确翻译诗歌表意的同时根据维吾尔语系特点和表达方式还原唐诗韵律特点。唐诗维语翻译前需要对唐诗与维吾尔诗歌押韵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唐诗中律诗和绝句一般偶句押平韵,首句既可以选择押韵也可以选择不押韵,通常情况下七言诗一般选择首句押韵,且在诗歌写就过程中不能中途换韵。维吾尔诗歌与唐诗押韵特点差异较大,一些诗歌只押头韵,一些选择只押脚韵,还可以选择头韵脚韵齐押并用,诗歌韵式常见正脚韵包括8种,除此之外,还有副脚韵等押韵形式作为补充,此类韵式构成的诗歌形式共有22种。亚森·阿瓦孜编译的唐诗维译本中66首五言、七言、乐府诗维语翻译为具有间韵的格则勒诗歌形式,间韵韵式不受诗歌规模限制,初始两行押韵,余下翻译诗行隔行押韵,格则勒诗歌形式常用于抒情诗歌翻译。原诗与维语翻译诗歌相同点在于都是偶句押韵,一韵到底且韵式相同,不同点在于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而译文诗歌必须入韵,唐诗行数没有具体规定,而译文诗歌双行数范围限制在五个至十三个之间,唐诗存在中途换韵情况而译文诗歌不允许中途换韵。亚森·阿瓦孜唐诗维译本中还运用双迭韵、随韵的押韵形式,利用玛斯纳维、克特阿等诗歌形式对唐诗进行对应翻译,此版本的唐诗翻译结构形象完整,能够发挥不同诗歌体式优势展现唐诗押韵特点,最大程度上实现原诗与译文诗歌韵律节奏同步性,使诗歌维语翻译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唐诗维语翻译需要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和内涵情感,以维译本读者作为中心,不拘泥于原诗格律限制,采用音译、改译等多种方式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展示出唐诗的意境美、形式美。译者要通过加强唐诗维语翻译工作组织计划性,加强唐诗维语翻译技巧训练和方法研究,提高唐诗维语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