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创作编导意识研究

2022-02-18 06:20孔令雯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编导纪录片意识

◎孔令雯

(江苏省兴化市融媒体中心,江苏 兴化 225700)

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基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需要通过应用编导意识构建完成,进而将完整、真实的内容以电视节目的形式传播给广大观众。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文化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纪录片深受广大观众青睐,为了能够将完美的纪录片作品呈现给广大观众,便需要加强重视编导意识,充分掌握编导意识并将其合理应用到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电视纪录片创作从最初的选题、拍摄再到后期的剪辑,全部环节均与编导意识息息相关。电视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编导意识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电视纪录片创作编导意识概述

编导意识是纪录片编导基本职业素养的一种体现,贯穿于其实际工作的全部过程。首先,编导意识需要编导在构思拍摄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理解题材的规划与选择,对于纪录片类型、镜头风格、剪辑风格有初步的认识,设立预期目标;其次,在具体拍摄过程中,纪录片编导需要加强对各种技巧的应用,深入把握每一个细节、段落以及场景的处理要求,如节奏的要求、长度要求等,厘清主次关系和详略;最后,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纪录片编导需要认真处理镜头之间的关系,在画面、声音等元素的作用下,深入表达自身对主题的理解[3]。对纪录片编导意识而言,其是一种客观现象,同时符合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表现为对立统一,能够全面体现编导介入纪录片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程度,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质量有直接影响。具体而言,编导意识能够充分体现纪录片编导的综合素养,因为编导意识贯穿于纪录片创作全程,能够充分体现编导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创作者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源于其生活经验、文化素养、个性以及艺术追求等,其深度与广度对观众是否能产生共鸣有直接影响,决定纪录片与现实的吻合度;其次,编导意识也是个人情感的一种有效表达,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如果某种艺术类型能够充分体现现实生活,必然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元素。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同时对于艺术创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编导意识的运用对情感内容、投入程度等有直接影响,在主观层面与客观层面均对纪录片有重要作用[4]。最后,编导意识能够充分体现纪录片创作者的审美水平。纪录片不仅指对生活参照拍摄制作形成的影片,同时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编导的审美意向与其对生活的理解息息相关,对纪录片作品是否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情绪,是否能引人深思均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纪录片创作中运用编导意识的重要性

(一)题材和合理选择能够充分体现纪录片的价值

编导意识贯穿于纪录片创作的全程。为了对其合理运用,编导首先需要明确纪录片的主题,题材选择时作品创作的重要基础,对作品的内涵、价值起决定性作用。进行选择时,通常情况下需要编导结合自身经验、价值观及社会道德标准等,在全面了解大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明确题材选择的具体方向,采取观众更易接受的方式,确保创作者的理念得到有效传达[5]。电视纪录片能够通过故事的形式使观众了解创造者的价值观与精神世界,题材的选择要正向、健康、科学,注重正能量的传播与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通过对编导意识的合理运用,为广大观众呈现一部真实记录融合主观表达的优秀视听作品。同时对不同的纪录片编导来说,其偏爱的主题也存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题材探索阶段也需要具备编导意识。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因此需要确保事件的真实性,通过加工、编辑等手段,进行真实艺术作品的创作。所以,纪录片编导不但是艺术家,同时也属于社会、历史领域的专家,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段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电视纪录片拍摄角度体现真实性与题材的价值

电视纪录片创作者明确作品题材后,需要拍摄素材,编导意识同样贯彻于拍摄全程。对摄影师而言,拍摄时的角度、镜头运行轨迹、色彩、光线的应用等,均能够充分体现纪录片真实客观的特征[6]。对被拍摄者而言,随着镜头的介入,真实的生活场景难免存在一定的表演成分,被拍摄者为了调整自己于最佳的状态,能够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接受拍摄,可能会将真实的状态隐藏。因此为了确保作品的客观真实,需要过滤一些装饰性的镜头,最大程度为观众还原和呈现最为真实、客观的画面。同时合理应用拍摄角度,比如说长镜头能够带给观众一种亲临现场的真实感,运动镜头能够为观众带来紧张的感觉,镜头的旋转对于体现人物内心状态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拍摄角度的不同也会导致情感表达的不同,同时所展现的人物价值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镜头的捕捉,可以充分体现被拍摄者的价值,同时最大程度挖掘细节信息,为后期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信息。

(三)编导意识决定的剪辑风格和体现的作用

电视纪录片在完成前期选题与素材拍摄后便能够进入后期制作环节,同时这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关键一环,其重点在于电视纪录片的剪辑。通常情况下,电视纪录片的时长较长,多为1—2个小时,因此拍摄阶段需要拍摄大量的画面,对大量画面进行剪辑,充分融合编导意识对素材信息进行再创作,确保所讲述故事的完整性,通过艺术表达手段有效呈现,为观众带来感官层面的冲击。对电视纪录片进行剪辑的过程中,音效、背景音乐的加入是重要的加工环节,同样需要运用编导意识,在制作阶段,为画面搭配核实的背景音乐,可以从听觉层面强化作品的真实感,提高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听觉和视觉都十分重要,充分融合两者,能够进一步深化作品的内涵。例如一个人在走廊中行走,如果缺乏脚步声,那么便无法表达其沉重失落的心情。另外,剪辑风格是纪录片的关键元素,对其基调有决定性作用,剪辑的作用在于对拍摄素材的重构,对于深化作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其艺术价值。前期选题策划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后期的剪辑工作实现,充分传达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

因此,编导意识对于丰富纪录片情感内涵、审美要素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需要掌控和合理应用编导意识,赋予纪录片更深层次的价值底蕴。

三、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

(一)戏剧化叙事

首先,主要体现在叙事框架的构建。叙事是思想表达、信息呈现以及主体凝练的主要载体,能够充分融合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进而使真实客观的事件有顺序、逻辑以及完整地衔接,确保主题与物质客观发展规律相符,同时和事物保持内在关联,其功能及作用具体表现在衔接性、表达性上。表达性具体包括思维观念、情感意识、审美特征等;衔接性主要指不同素材内容的合理衔接。对叙事框架来说,事件细节、内容以及人物行为的删减均能够保证一个故事的紧凑性,符合观众审美需求。同时能够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鲜明地呈现给广大观众,提高观众的观看兴趣。例如《玄装之路》以追求真理、寻求佛经为主线,在纪录片中设置相应的情节与悬念,为观众详细交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在纪录片中完整呈现关键信息。

其次,体现在故事层次的结构中。编辑能够通过画面剪辑将隐藏于主线故事后的支线故事以及一些细节信息为观众呈现出来,使纪录片整个呈现过程更为客观真实。比如说《玄奘之路》的主线故事主要为玄奘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在合理画面剪辑以及支线故事呈现的作用下,充分反映了玄奘求知若渴、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但是如果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不具备编导意识,将会导致纪录片中无法呈现关键信息,整个故事较为平淡乏味,难以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

(二)风格化语言

首先,镜头语言。镜头语言是纪录片的关键要素,其作用在于引导观众了解细节内容,传达重要思想理念,可以通过画面语言的重组方式,充分体现纪录片的主题、人物情感等。特别是在拍摄技巧、角度、光影配合以及画面构图的辅助作用下,镜头语言表述的画面细节能够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与情感体验。比如,纪录片《第三极》中,创作者采用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创作手法,通过对镜头语言的合理运用,充分展现藏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以及民风民俗。特别是在藏族儿女歌颂自然时,创作者对色彩、光影以及构图等镜头语言的合理运用,使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人物情感活灵活现。例如自然风光中的羊群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细节体现,老人眼角的皱纹以及喜笑颜开的神情是对人物情感鲜活的描述。

其次,后期衔接,主要体现在重点画面的切断与衔接,能够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张力,使观众更为期待后续内容。比如说电视纪录片在对关键事件叙述的过程中设置悬念,使观众获得强烈的期待感。如果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不具备编导意识,很可能导致呈现出的画面内容切断、混乱,毫无章法,或者只能够通过时间顺序单一表述,无法体现纪录片的艺术性。另外,画面逻辑顺序和思想内涵密切相关,因此创作者需要合理调整画面顺序,使画面更具意义和内涵,这也需要创作者能够深层次地理解纪录片的主题思想。

(三)艺术化声音

首先,声音的剪辑。电视纪录片同期声主要由人声、音响以及环境音组成,并且也是呈现主题的主要因素,对于营造纪录片的环境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纪录片《茶马古道》中,驼铃声使观众记忆深刻,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感。这一艺术化的声音处理方式,需要把控画面素材与声音的联系,使二者和谐相融,使声音作为呈现纪录片主题内涵的重要载体。再比如《大明王朝》中士兵声势雄壮的喊杀声与壮丽恢弘历史场景的融合,为观众呈现纪录片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其次,对声音的挖掘。将声音细节放大,使其更为真实,将画面聚焦于特定的主题上,比如说通过水滴声表达眼泪落入湖面的声音,能够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另外,对现代配乐的合理应用,能够进一步体现纪录片的艺术性,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深化其艺术性、情感性,引发观众共鸣,激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在后期配乐也是重要一环,需要注重作品主题内涵、画面风格与人物情感的呈现,如果配乐和画面内容不符,将会导致音乐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难以满足观众需求。

四、电视纪录片中编导意识的应用原则

首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第一原则,编导意识的运用始终要坚持这一原则,同时也是纪录片的重要基础,需要注重真实与客观,将其作为电视纪录片的根本,这样才能在后期剪辑中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强化其情感渲染力,满足观众对纪录片的需求。但是在艺术表达和情感融入的过程中,仍存在纪录片失真问题。比如,纪录片运用大量音乐与镜头语言,虽然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吸引其注意力,但是真实客观元素欠缺,会让观众产生一定的质疑。因此,编导意识的应用需要将真实性贯穿于纪录片创作全过程,进而提高纪录片的质量。

其次,主观性原则。编导意识本身便是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思维理念,因此,对创作者而言,不但要展现事件的客观、真实,还要展现人物的真实、主观。需要从主观人物角度触发,还原真相,表达客观事实,使人物的情感能够更充分、具体地呈现给观众。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能够呈现人物主观视角的元素,通过镜头语言,充分表达人物的主观情感,深化主题。

最后,文化性原则。文化性原则是体现纪录片文化内涵所需要坚持的创作原则,具体表现在凝练主题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创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纪录片中表达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等,深化主题。如果难以沉淀文化内涵,可能会导致作品所呈现文化和文化表现矛盾重重。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能够从文化表达的层面着手,为纪录片开辟全新的叙述途径。例如,《街头美食斗士》描述了多个国家的街头美食文化,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根据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对纪录片的编排顺序进行合理调整,所以整体节目的呈现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例如,从东亚各国逐渐到欧美国家,文化差异越来越大,美食文化的差异性也十分显著。

五、结语

综上所述,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求,对于提高纪录片质量,满足观众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创作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编导意识,推动纪录片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编导纪录片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