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中的崇高美学研究
——从埃蒙德·伯克的“崇高论”谈起

2022-02-18 01:33
视听 2022年2期
关键词:八佰伯克崇高

杨 成

美学史上正式提出崇高(sublime)这一范畴的是古罗马哲学家朗吉弩斯。他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证崇高,“崇高是高尚心灵的回声”是他在《论崇高》中所秉持的原则①。而真正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将其与优美并立起来的是英国经验主义学者埃蒙德·伯克(以下简称伯克)。他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阐释:“凡是能够以某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痛苦和危险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说那些以某种表现令人恐怖的,或者那些与恐怖的事物相关的,又或者以类似恐怖的方式发挥作用的事物,都是崇高的来源。换言之,崇高来源于心灵所能感知到的最强烈情感。”②可以看出,伯克更多是从感性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客观性与普遍性,但是对康德和黑格尔的“崇高”美学观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伯克认为的崇高感源于对人的内心可以产生强烈刺激的情感,比如恐惧和痛苦。他强调引起这种情感的直接原因必然携带模糊、光、富丽堂皇等视觉元素,力量、庞大、连续、一致等与“量”有关的元素,痛苦、害怕、压抑等心理认知元素,连续、断断续续、巨大的声响、动物的咆哮等表现节奏和声音的元素,以及苦和臭等味道或气味的嗅觉元素的特质。因此,以反思意义为主要特征的战争题材影片在视听语言层面体现出伯克的“崇高感”特质。从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到当下的《1917》和《八佰》等影片,都带给受众或惊奇、或恐惧、或压抑的心理反应。这些情感体验一方面来源于战争作为真实历史事件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恐惧、灾难、反思等意义,另一方面则来自电影创作者对战争题材影片的独特展现。因此,从伯克“崇高论”的角度分析《八佰》在视听语言方面的呈现方式,能够更深入地感知战争题材电影如何引起观众的审美认知。

电影《八佰》根据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1营奉命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给予日军以重大打击的英勇壮举进行改编。导演管虎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题材的表达方式——红旗漫卷西风,鲜血印染北坡,将军运筹帷幄,战士近身肉搏,而是从影调对比、镜头运用、意境营造等角度带给观众无法言说的崇高感。

一、强烈的影调对比烘托出震撼人心的崇高感

作为一部战争片,电影《八佰》并没有展现出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粗粝感,也没有采用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的黑白影调,而是将灰暗与光亮结合起来,产生一种似梦如真的影调质感。暗色系在影片中奠定了其还原历史情境的目的,但同时暗色系在影片中的层次是丰富多彩的。从影片展现出的大远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苏州河使“天堂”(租界区)与“地狱”(四行仓库)泾渭分明。虽然两个地方仅隔十几米,但在色彩上却有明显的区分。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所在地)的凌厉苍凉与苏州河南岸(租界区)的灯红酒绿同时笼罩在阴霾之下,四行仓库内部更是漆黑一团。作为装备德械的正规国民党军队,官兵所穿军装呈暗绿色,杂牌兵普遍穿着偏蓝灰色军服,端午、小湖北等人是来自保安团的后备兵力,所以身着灰黑色的保安团制服,致使影片里暗色的恐怖与压抑感无处不在。“黑暗或黑色的消极影响更多是精神性的而非物理性的。”③正是这种精神性的情感体验使影片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带有崇高意味,灰白色的四行仓库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如同干瘪的老妪,灰头土脸的战士们在数次受伤后越发勇敢昂扬,灰霾笼罩下的租界民众在目睹了国军的壮举后越发同仇敌忾。在暗色密布的影片氛围中,崇高之感如同倾泻而下的雨水,打在观众身上。

除了暗色,影片中还有光的运用。这里的光并不是温暖和煦的阳光,也不是昏暗微弱的烛光,而是刺眼阴森的探照灯、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以及猝不及防的照明弹。这些光直射在四行仓库和国军身上,寒栗之气油然而生。光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观众带来不适感和恐慌感,“极度的光亮通过压倒性的强度支配了视觉器官,从而湮没了所有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同黑暗极为类似的效果”④。在《八佰》这部影片里,暗(黑)与亮两个相对的表现手法被运用到了极致,因此二者已经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一方面,它以‘黑’的布局来展现了留守四行仓库的士兵们的状态,突出了‘个体’的命运;另一方面,它以‘光’反衬了‘黑’,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差”⑤。这种暗(黑)和光构成了影片的格调,在对比与反差中产生震撼观众心灵的崇高感。

二、张弛有度的镜头调度呈现出若即若离的崇高感

电影《八佰》在镜头的运用上具有独特之处。影片没有单纯使用上帝视角去渲染士兵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而是较多地使用了中近景,使观众沉浸在某位战士的情感世界里,使观众的感受更加真实。多机位的拍摄手法是许多战争题材影片所惯用的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拍摄很多内容,也更有利于后期的剪辑,会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影享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可以满足观众既定的期待视野。但是,多机位拍摄手法涵盖的内容多,在选择上就会更加困难,也就失去了创作者应有的态度,不能给观众带来具有冲击力的崇高感。单机位的拍摄会使画面的信息量减少,容易造成没有旋律感的剪辑效果。然而,“《八佰》是一部诗意的电影,它要求创作者必须在镜头的构成上有态度。尽量用单机拍摄,才能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创造独属于电影的镜头调度之美,才能让摄影机成为影片中一个包含情感的演员,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旁观记录者。”⑥

影片中使用了许多中近景镜头和主观镜头,同时加入了许多纪录式的黑白影像,让观众在与主人公感同身受时,也能从中抽离出来产生间离效果,使观众在切身体验中带有自己的思考。影片伊始,端午、小湖北以及老葫芦的出场使用近景镜头、同位移动拍摄的方式,三人已经在长途跋涉中体力不支,后面接了一个远处冒着黑烟的大远景,他们心中繁华迷乱的上海此时已经满目疮痍。紧接着是街道两旁倒塌的房屋和随处可见的尸体,一只乌鸦落在尸体的头上,三人接下来莫测的遭遇已经在这里进行了暗示。在遇到国民党军官处罚逃兵时,三人快速逃跑,使用近景和跟拍镜头,画面晃动,端午三人害怕慌乱的心情准确地传达出来。接着插入一段介绍影片历史背景的黑白影像,将观众带入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为日军不轰炸租界区的原由做了交代,同时为影片最后军队撤向英国租界做了铺垫。在端午和小湖北到了四行仓库以后,一段近景环绕的镜头将二人的胆小和无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此时也出现了其他几名散兵,老兵油子羊拐、老算盘、老铁,以及国民党正规军朱忠胜、团长谢晋元等。在近景展现士兵状态和全景呈现四行仓库的环境时,战前局势紧张激烈的气息散发出来。

影片采用近景来展现人物内心的转变过程。羊拐镇定地射杀日本兵,老算盘和端午哆嗦地端枪,观众从这些近景镜头里可以体会到他们习以为常或胆小懦弱的心理状态。但是导演并没有让某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占据观众的视野,而是表现四行仓库里众多官兵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在以卵击石的战争局势下上下级官兵的价值选择,尤其是在影片表现国民党军队升旗与护旗时,导演不仅通过近景表现团长谢晋元和士兵,而且也表现租界区的国人与外国人的反应。战士的悲壮崇高之感与租界区国人的抗战气势共同让“中国不会亡”的信仰传达给观众。影片最后,谢晋元向全体士兵传达撤向英国租界的命令时,采用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接下来士兵进行撤离时的准备、士兵报名留下断后和谢晋元的讲话镜头剪接在一起,使故事的叙述节奏更加紧凑,观众的沉浸体验愈发增强。《申报》记者方兴文手中的摄像机在故事中是记录四行仓库士兵的工具,而在导演手中是影片间离效果的实现方式,构成黑白影像与现实影像之间的对比与反差。

单纯的沉浸式体验可以拉近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但观众在《八佰》中的沉浸与投入得到的是一种痛苦与伤害,所以需要被导演抽离出来进行自我判断,与角色产生一定的距离。正如伯克所说:“如果危险或痛苦太过于迫近我们,那它就不能给我们任何愉悦,而只是恐惧;但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一些变化,它们或许就会令人愉悦。”⑦这里的距离并不是指观众与影片所讲述的内容处于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而是指心理距离。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全身心投入,超脱于一切个人利害之外,并且这个距离有一定的范围,必须是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正是这样的距离产生了审美趣味,因此伯克所认为的“有距离的痛苦可以带来崇高感”就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

三、虚实交融的意境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崇高感

战争作为人类政治权利斗争的产物,是所有人谈之色变的对象。与此同时,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摧残,所以对战争的能指与所指的具体想象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中。正是这种模糊的想象造成了人类对它的恐惧,基于这种恐惧,观众在欣赏战争题材影片时产生了崇高感。其实电影《八佰》并没有刻意去表现宏大的战斗场面以及令人不适的血腥与暴力,而是采用很多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模糊化的表达。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导演艺术风格的坚持,另一方面也在于导演借此渲染模糊性画面所带来的崇高感。

影片中的意境营造采用了很多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真实的四行仓库、苏州河、英国租界、士兵、日军、记者、国际观察团……虚化的部分则存在于导演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和观众的想象和感悟之中。影片中的白马是一个极具模糊性意义的意象,白马冲出四行仓库的奔跑是导演情感最为直接的表达。白马的自由奔跑与坚守在四行仓库里不能出去的士兵形成一种反差感,并且白马也成为端午牺牲以后,小湖北所幻想的端午化身“赵子龙”提刀破阵之英雄形象的胯下坐骑。但这匹马在影片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出现在渲染人物情感的段落里。比如,在日军突袭四行仓库前,白马突然出现在小湖北面前,小湖北内心的忐忑与紧张似乎在触摸到白马以后稍有缓解,但是一颗流弹却打中了他的伙伴,白马受惊奔逃。前文提到端午化身“赵子龙”的形象时也有这匹白马,可以说白马在影片中是真实的存在,也可以说是虚假的存在,模糊性的崇高感在白马身上传达出来。

苏州河南岸,在战争笼罩之下的租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迷乱,烟霾已经让霓虹灯不再耀眼,所以在齐家铭、端午以及小湖北等人望向灯光闪烁、车水马龙的租界区时,导演都采用模糊的画面来展现。模糊的画面是四行仓库的战士们想象中的上海租界,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这只是一种幻觉。影片最后,在战士们全体冲桥的段落里,导演也采用了超现实的画面呈现方式。照明弹和探照灯发白的光束照在漆黑的环境和士兵身上,产生一种不真实的视觉效果。这种表现方式与“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行为是否有实质的战略价值形成对照,具有鲜活生命的战士在影片最后的段落中已经变得不再具象,而是一种模糊的形象,所以这一段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之感,观众看到的是每一个士兵身上的悲壮与崇高。

“要想使某个事物异常恐怖,模糊总是需要的。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危险的程度,如果我们的眼睛能够习惯于它,很大一部分的畏惧心理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⑧正是模糊、朦胧和超现实的画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与恐惧,才会使观众对“八百壮士”、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产生崇高感。

四、不合目的性的形式唤起合目的性的崇高感

正如伯克对于崇高的经验性认知所阐述的那样,崇高的对象通常与个体无法想象和理解的表象相联系,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恐、害怕等情绪。康德受到伯克“崇高论”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超感性的分析,从审美判断的理性分析角度提出二律背反观点——崇高是不合目的的合目的性。与美的单纯的合目的性不同,崇高的合目的性不仅复杂,而且要结合着形式上的不合目的性一起展现。它首先会引起审美主体的痛感,而在经过情感投射、理性感悟、生命体验享受之后才产生强烈的快感,所以崇高的本质在于产生这一审美快感的合目的性,而形式则是其不合目的性的外在显现。

“广阔的、被风暴激怒的海洋不能称作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的。如果人们的心意要通过这个景象达到一种崇高感,他们必须把心意预先装满一些观念,心意离开了感性,让自己被鼓动着和那含有更高合目的性的观念相交着。”⑨审美主体在主观感受中将崇高对象的内涵给予合目的的理性观照,这种内涵的合目的性与形式的合目的性存在区别。它不是崇高对象上的实在属性,而是纯理性思维活动之下的理念化想象。或者说,康德更加深入到审美主体的接受层面,认为崇高是在经过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理性思考之后所产生的超越生命的强大的抵抗性、优越性的巨大影响力。《八佰》作为刺激主体感官体验的战争题材影片,其背后的崇高美是无法被审美主体通过感官所完全把握的,必须借助理性的思考去享受由恐惧而得到的痛苦中的愉悦。影片展现出的硝烟弥漫的景象、灰蒙阴霾的天空、苍白无力的四行仓库、满目疮痍的街道、鱼龙混杂的租界等令人不悦的场面,让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影像所指涉的上海即将沦陷的恐怖与无奈,也包含着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对生命的践踏羞辱、面对死亡的麻木不仁、战争的残酷无情的理性批判。这为整个影片提供了合目的性的条件,使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意蕴深厚的崇高对象。

从康德以“量”为标准区分的一对相对概念——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来看,虽然个体无法全部理解数学的崇高,但数学的崇高会通过表象或多或少地展现于外,进而激发个体的理性批判力。而力学的崇高是超越个人意志的强大威慑力,直接激发出个体的内在理性力量——一种与人的道德和修养相关的崇高力量。从康德的崇高美学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电影展示给观众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巴赞认为,银幕像是一个窗户,需要有更多的感性和理性思维感受与思考影像外延的世界。中国的抗日战争以正义性、反压迫性蕴含着伟大、激昂、不屈不挠的崇高感。影片《八佰》以不合目的的视听表现形式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合目的的崇高感。

五、结语

电影《八佰》的崇高美学建构在视听语言层面上。暗与亮交相呼应的影调,沉浸与抽离的镜头调度,模糊的意境营造,不仅塑造出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崇高感,也呈现出影片整体的崇高美。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只有在观众参与之下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受众在《八佰》的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中经历紧张、平静与恐惧的内心体验过程,促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与升华,进而与影片《八佰》中的崇高美学意义达到共鸣。埃蒙德·伯克的“崇高论”强调受众的感受与体验的角度,康德提出崇高是“不合目的的合目的性”,他们的论断无疑为《八佰》的崇高美提供了美学层面的丰富意蕴。

注释:

①[古希腊]朗吉弩斯,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美学三论[M].马文婷,宫雪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5.

②[爱尔兰]埃蒙德·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M].郭飞 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36.

③[爱尔兰]埃蒙德·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M].郭飞 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23.

④[爱尔兰]埃蒙德·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M].郭飞 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70.

⑤程波.《八佰》的动静与黑白 [N].中国电影报,2020-09-09(002).

⑥陈刚.逼真的历史质感与诗意的情感体验——与曹郁谈 《八佰》的摄影创作 [J].电影艺术,2020(05):143-149.

⑦[爱尔兰]埃蒙德·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M].郭飞 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70.

⑧[爱尔兰]埃蒙德·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M].郭飞 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51.

⑨[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4-85.

猜你喜欢
八佰伯克崇高
第七页 知识点 “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管虎谈《八佰》:最重要的不是战争,是人
《八佰》发布“大制作”预告
新高 特雷·伯克
管虎执导战争片《八佰》杀青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无名的崇高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