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英文电影名汉译策略探析

2022-02-18 01:33姜林依
科学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意译目的论译者

姜林依

(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20)

英文电影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既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异域的视觉享受[1],起着导视的作用,对于观众直观了解一部影片有重要意义。然而,英文电影名汉译存在较大差别,观众常常“望片名生义”,造成同一部电影反响大不相同的情况。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电影名翻译现状入手,从目的论角度进行解读,反向探究翻译策略以及造成英文电影名汉译差异的原因,从而加深观众对电影的理解,促进电影商业价值的实现。

一、目的论概述

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H.J.Vermeer)和诺德(C.Nord)等首先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这也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2]。

费米尔的目的论包含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其中,目的性法则是最高原则。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目的性法则,即在翻译时融合译入语的情境和文化,让译文按译语接收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3]。“忠实法则”服从“连贯法则”,但“目的法则”具有决定作用,也就是说,翻译在适应译入地文化的基础上,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译入地以期达到的目的。

诺德随后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他的观点是,在可以完成译文预期功效时,译者应始终保持目的语与源语在语言上同步。忠实性原则要求译者依据翻译目的忠实于原文,做到语义间连贯,因此,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程度决定了翻译行为的忠实程度,忠实性原则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翻译目的论[4]。

目的语地位提高是目的论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之处。传统翻译理论认为源语的地位是首要的,往往要求翻译忠实于原文,而目的论认为“源语文本已不是译者的首要依据,只是译者在翻译前需获得的诸多信息的一种”。弗米尔认为“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这便是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它冲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新的观念: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际转换,它承载着译者目的,由此突出了译者的作用。目的论为翻译理论开拓了新路径,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和可操作性。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名翻译方法

对于电影翻译而言,电影翻译具备“导视(informative)”性能、“呼唤(vocative)”性能和“审美(aesthetic)”性能。影片译名为了完成导视功能,就会突出影片内容,暗示影片主题,从而有效地向观众传递影片信息;出于召唤功能的考虑,译名会“渲染影片气氛,激发观众的欣赏欲望”;为了体现片名的艺术性,译名会顾及译入地观众的“语言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5]。因此,译入地如果预期实现的电影翻译功能不同,译名翻译也会存在差异。

(一)音译法

译文始于预期功能,依照语境因素,选择最优处理方法,这是目的论尤其重视的。译本达到了翻译目的,即可接受。“音译”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表示出来的方法[6]。保留原语的韵律和节奏的同时,还可以体现影片的异域风味,这便是音译的优势。

确定翻译目的的要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英美电影经常会直接用主人公的姓名或故事发生地命名,特别是当电影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时,观众已经通过书籍了解或知道这部电影,音译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Hamlet《哈姆雷特》、The Tomorrow War《明日之战》、Troy《特洛伊》、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Jane Eyre《简·爱》,都是用的音译法。

当然,音译法的使用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Pinocchil讲的是从木偶变成男孩的童话人物在说谎时鼻子会变长的故事。这里目的语观众主要是小朋友,如果音译《碧诺基欧》就明显不如《木偶奇遇记》更有吸引力。

(二)直译法

在目的论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其次是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忠实原则要求忠实传达原文和原作者思想。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领会程度是译文忠实的关键。直译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不采用转义的手法;在语言形式(即词汇、句法结构)的处理上,允许适当地变化或转换(如语序转换),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词汇句法规范。

直译法最大限度地呼应了目的论的忠实原则。在与电影情节吻合的前提下,以简洁明了、灵动形象的译入语准确传递原影片名的丰富文化内涵,既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风采,表达了原作的意向,又能被观众所接受。例如,Monster Hunter《怪物猎人》、Love Story《爱情故事》、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

以上电影译名,原文和译文几乎是字字对译的,但这不等同于死译或硬译,必须在能充分表达原文标题的文化特色和含义时运用。比如2021年8月上映的Free Guy讲的是主人公在游戏里伸张正义的故事,如果直译为《自由人》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目的,这时意译为《失控玩家》则能满足目的论原则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

(三)意译法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但二者必须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电影名如果属于信息型文本,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标时,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意译的主要特点,是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以便较为流畅、地道地再现原文的意义。

信息转换是翻译电影名最直接目的。原影片的内容可以通过优秀的译名充分传达,从而帮助目的语受众更好地领会其传递的主题信息,兼顾文化底蕴和抓人眼球,可以使影片具备较高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例如,Frenzen直译成《冰冻》,显得平淡无奇,意译为《冰雪奇缘》,则充满了童话色彩和奇妙美丽的感觉,达到了目的原则,即信息传递价值与提升宣传效果。

另外,使用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标准的词语,如兼顾音韵上平衡美的四字格,就可以带来亲切感与自然感。例如,Twilight《暮光之城》、Flipped《怦然心动》、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终成眷属》、Oliver Twist《雾都孤儿》、Scream《惊声尖叫》。

(四)直译加意译

直译遵从于忠实原则,意译遵从于连贯原则,直译加意译可以最大程度体现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即目的原则。直译加意译既忠实于原文,又吸引观众,因此,在电影名的翻译中使用频率也很高。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就是保留原语信息,并附加概括性强的元素,从而获得更好的译名。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既兼顾形又兼顾神,做到形神具备,因此,保留原名中合理部分,结合译名受众心理,会更符合观众的审美和认知。例如,The November Man译为《十一月杀手》比较容易引起观影兴趣,更有利于达到目的原则,而《十一月男人》则没有传达出有关电影信息,且效果不佳。

尊重电影内容为前提,译者对译名稍做润色,弥补文化信息的缺失,让观众通过片名对电影有更强烈的期待与好奇心,从而达到电影名翻译的目的原则,再如,Family Ties《一家亲》、A Chance in a Million译为《千载难逢》、Singing in the Rain 译为《雨中曲》、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The Wind of the War译为《战争风云》。

(五)创译

目的论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符号转换,而是复杂的行为,但目的是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电影名翻译最直接的目的是信息传递和商业属性的实现。当常规方法不能较好体现电影名翻译时的三个性能时,就要考虑创译法。创译,是指译者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翻译目的(如满足译文接受者特定的需求),抛弃原文的意义和形式,创造性地对原文进行重新处理的翻译方法[7]。

电影名翻译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影片译名经过改头换面以适应本土市场,但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吻合,没受到英文限制的同时具备美感功能,甚至可以一定程度提升电影的商业价值。如电影The Third Man是讲一位目击证人的故事,最初直译为《第三者》,这个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指爱情或家庭伦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创译为《目击证人》,就可以在达到相应信息价值的同时,有更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类例子还有Mission:Impossible《谍中谍》、It Happened One Night 《一夜风流》、Catch Me If You Can 《猫狗大战》、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Cinderella《仙履奇缘》。

创译要服从翻译的最终目的,保留电影的风格内容的同时,要考虑目的语观众的审美标准。总体上,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译名才是好的电影译名。

三、电影名翻译差异的因素

电影名是一种广告形式,促进电影的销售是广告翻译最大特点,所以不论电影译入地预期实现的电影翻译功能有何不同,电影译名必有一个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完成其导视性能,能吸引观众,增加观影人数,这就需要电影译名能为观众所理解,合乎大众口味,这是电影译名翻译最基本的一点,要求译者对观众喜好有所了解。同时,由于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观众形成了不同的喜好,电影翻译以期达到的目的侧重点不同。

(一)文化环境不同

语言文化环境不同是造成的电影名译名差异的原因之一。中国文明有五千余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大多电影译名言简意赅,展现影片的主要内容时,富有寓意,委婉含蓄,四字格较多。

但随着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加强,逐步适应来自外部的多元文化成为必然,文化包容性变强,语言应灵活运用,便于理解,影片翻译既可以兼顾普通话风格,又不失异域风味,译名有时也可以倾向于通俗和娱乐,贴近生活,别具一格。如Roman Holiday意译为《金枝玉叶》,译者直接把影片中的Princes与小资生活下的“资本主义小姐”联系起来,同时又结合中国文化,用成语“金枝玉叶”表达,充分展现了多种文化融合的特点。

近年来,“跨界电影”被多次提及,这种新兴的电影形式,是指在概念化和制作阶段跨越了文化边界,因此在语境层面表现出一种混合的电影语法,并在其发行和接受方面进行了跨越。片名使用“翻译语言的娱乐原则”,适应“大众娱乐”的文化特色及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可以使译名更别致。

(二)翻译目的不同

电影是艺术,也是文化与商业的载体。优秀的译名能提高票房,让观众品味良久;低劣的译名则让人云里雾里,索然无味。电影名翻译其实也是广告翻译。广告的翻译应该使用读者的目标语言,并且应该产生一种效果或信息,通过灵活的功能对等方式和广告话语规则,该效果或信息应该接近或复制原始文本的消息。翻译目的侧重点不同是造就译名翻译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有国民教育目的的电影,在电影名翻译时需要考虑的就不能仅仅是经济效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译者翻译态度就要严谨认真,翻译时要倡导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强调文化内涵并忠实于原电影名意思的传递,如英文电影Conrack本是以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译者意译为《师恩难忘》,体现了弘扬尊师重教的主旋律,体现了至诚至纯的师生情。除此之外,翻译还应注重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因此电影译名不仅仅凸显“召唤功能”,还侧重于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这种情况下,创译不多。

侧重于娱乐轻松的电影,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会强调发挥“呼唤功能”。电影译名多从观众的喜好出发,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会尽量符合观众的习惯和品位,因此翻译常常灵活多变,相对外露,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如Notting Hill本是地名,意译为《摘星奇缘》,“星”体现了女主人公电影明星的身份,“摘”和“奇”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缘”暗示结局甜蜜,很好地体现了“呼唤功能”,从目的论角度看,强调译名的“审美功能”,还可以突出强烈的情感。

四、结束语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里,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能否实现,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量的标准。电影名翻译从目的论着眼,也可以提高其商业价值。因此,翻译过程中,在忠于影片内容和影片精髓的基础上,激发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兼顾译入语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文化内涵、商业价值等因素,依据不同电影特点和不同受众需求,对电影译名采用更灵活、更多样化的翻译方法,相信好的译名自然会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

猜你喜欢
意译目的论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英文摘要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英文摘要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