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监测水平的问题研究

2022-02-18 01:33宋凤霞
科学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宋凤霞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新郑 451191)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质量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首要任务,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一流人才,因此,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朝着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阶段迈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诠释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教学作为保障高校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一、教学质量监测的现实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面对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趋势,高校要想真正有质量地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教学质量监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基础,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2]。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立足于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

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在于保证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引导教育教学相关部门按照正确的方向开展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学校在掌握教学质量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决策。通过教学质量监测,可以发现管理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形成全面、动态的质量观,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都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测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是全面推进和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稳定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3]。

二、高校教学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

教学质量监测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学院、教师和学生,这三个要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紧抓教学工作、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监测,制定出详细的监测标准和方案,形成不断反馈、调节和改进的动态过程,真正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测主要包括:

(一)学院方面

以国家办学质量标准和学校发展计划为基础,客观监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专业建设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文化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毕业设计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学风建设等方面。

(二)教师方面

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监督,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升教师队伍形象。职业道德方面主要监测教师的师德师风、师德行为等。专业水平方面主要监测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包括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课后指导等。

(三)学生方面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监测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还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知识技能方面主要监测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考核、考试、考查成绩等学业成就;综合素质方面主要监测学生的思想道德、性格特点、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

三、高校教学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更加注重教学质量体系建设,新一轮审核评估将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对教育教学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正与高校教学质量监测走向融合,高校教学质量监测进入了新时代。然而,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还没有做到因时而变,还在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归纳起来,我国高校质量监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质量监测机构设置不完善

教学质量监测机构是为了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或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通过监测活动发现教学质量的偏差,才能对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作出调整或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发展。目前各大本科院校都陆续成立了独立于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之外的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部门,主要职责是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相应工作适当调控,以保障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但目前存在着职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大部分组织结构简单,与其他部门尤其是教务处职责交叉,互相推诿,导致教学质量监测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流于表面

纵观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教学的重视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学习过程管理总体不严,相当多的高校学习难度、挑战度不高,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总体上学业挑战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部分高校在职称评定、职务考核、激励奖励、资源分配等方面,依然强调“帽子”、课题、成果、奖项等,教师的课讲得好或不好,并不会影响其工作成绩的评定,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提高没有了动力基础,也是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相矛盾的。

(三)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下,高等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并未真正得到体现,监测的内容仍以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为基础标准,而对于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核则较为缺乏,这些监测内容不仅不够全面,而且缺乏必要的科学性,这就使得教学质量监测的作用无法真正得到实现。目前国内高校的课堂教学监测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监测标准统一化

很多学校为了减少教学质量监测的工作量,仅仅制定一份教学质量监测标准,将之适用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中。也有部分高校虽然针对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没有根本上的差别,忽视了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监测标准静态化

高校教学质量监测的要素多采用表面性的、简单化的评价描述,无法对动态的教学活动予以精确监测。

3.监测标准片面化

目前,教学质量监测主要局限于课堂,而教师与学生大量的课下活动如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后指导、课后作业等都没有被纳入监测范围。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这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测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4]。

(四)教学质量监测队伍不合理

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测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职能不明确,作用发挥不到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测人员由教学督导和监测中心职员组成,监测中心职员大多综合能力较低,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缺乏对教学质量监测的认识。而很多高校的督导大多是退休的副教授或教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退休教师容易靠经验判断。在实施层面上,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测内容较为简单,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测标准、科学的监测程序和专业的监测方式,把教学质量监测做成了教学检查。

(五)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反馈和利用不够

随着教育的内容、对象、教师及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教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需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持续观察,通过全面搜集信息进行更为全面的跟踪监测,根据教学质量监测结果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情况[5]。同时,还存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研究不够,通过调查研究反馈人才培养过程的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对监测的信息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去分析,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应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理论方法,分析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与反馈,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质量意识,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树立人才培养中心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监测与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按照工作规程和日常评估需要开展工作,为专项评估和专业评估提供相关数据,并在评估后对各相关部门的整改情况进行持续监测。监测与评估两个科室功能要实现紧密配合,建立一个“监测→评估→监测(整改情况)→评估(整改后)”的螺旋上升的运行体系,真正达到质量监测的目的。

(二)过程监测与结果反馈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6]。因此,教学质量监测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测,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测。监测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

(三)问责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在于通过监测,引导相关部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强调问责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正确引导,引导教师从问题出发、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从实践到反思,再从反思到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稳步成长。

(四)全程性与全员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应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对有关教学的准备过程、实施过程、整改过程进行全程监测,提高质量监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7]。同时,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综合、全面的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严格来说,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质量监测系统中的一分子。因此,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8]。

五、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策略

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深化改革、强化发展、优化保障”的建设思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采取有效举措,重点聚焦内涵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探索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监测体系

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是一个动态、立体的过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积极吸收行业、企业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创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积极研究和探索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建立一个以企业、毕业生、教师、学生、督导委员会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设定目标和标准,任务驱动的过程管理,反馈和改进,形成状态报告,建立一套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信息收集与分析、评估反馈和调控于一体的、全员参与的教学过程动态监测体系。

(二)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只是辅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当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的理念,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发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提升的作用,促进个人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协调统一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让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价能真正融入对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中去,激励教师不断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大力推动教学方式改革,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化对课堂和课程的监控和监督

提升教学质量,要强化对课堂和课程的规范化、常态化监控和监督,严格执行对问题课堂、问题教师的问责。既重视教师教学和课程任务的完成,也注重长远目标的实现;既发现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也重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帮助;既重视教学过程与结果,也重视教学与学生的关联;既重视结果的问责,也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提升。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为什么教,用什么方式教,落脚点在是不是服务于学生学习,把这二者做好关联。

(四)构建“多层反馈、及时改进”的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是促进持续改进的重要前提。通过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层面反馈平台体系的构建,促进质量信息及时反馈[9]。反馈后,教师教学方面可以就具体问题开展教学沙龙、技能培训、教授讲堂、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改进;学生学习方面,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思想引导、强化管理等措施推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改进;其他技术或设备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提升技术等来改进。

(五)基于OBE产出目标进行科学的监测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必须坚持教学目标的引导性,依据严格、科学的监测标准和监测指标开展,强调操作行为的严肃性和可追溯性,保证质量监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没有明确、合理的产出目标,不以产出目标为引领,教学质量监测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将会流于碎片、形式、低效的循环中。因此,要构建一个基于OBE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形成一个“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质量监测”的闭环系统。

(六)从质量监测走向质量自觉,促进自我监测机制的建立

教学质量监测是一种管理手段、一种教学资源、一种不断优化的教育管理过程,而不是目的。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测基本上是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被监测人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监测的实际效果。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测可以逐步转变为他人监测和自我监测相结合,更加重视自评和自律功能,使教学质量监测不仅是实现教学管理的手段,也能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这也应该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测的必然趋势[10]。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