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理论视域下《典籍里的中国》的影像表达与文化价值研究

2022-02-18 01:33杨仁芝
视听 2022年2期
关键词:徐霞客典籍文化

杨仁芝

涵化理论又被称为“培养理论”和“涵化分析”。涵化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格伯纳和研究人员实施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规模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其基本观点是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它们通常以新闻报道和娱乐综艺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价值观,电视媒介在主流观念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价值认同,中国文化认同的构建和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涵化理论角度出发,探析《典籍里的中国》中的文化价值,并为今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些许借鉴。

一、《典籍里的中国》的表现方式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它聚焦中华文化优秀典籍,以“文化+戏剧表演”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闪亮故事。《典籍里的中国》对历史人物、传统文化以及背后故事的呈现和表现方式进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穿越古今:情感式互动共话经典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古人的看法大都是古板和无趣的。无论是在影视剧里还是在文学著作中,古人形象大多以传统和保守的面貌呈现,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刻板形象。不过,这种呈现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个性表达时却显得格格不入。为避免综艺类节目的同质化,《典籍里的中国》首先对中华文化的脉络进行梳理,以访谈的形式加以解读,并邀请实力派演员对故事进行演绎,结合多屏互动等舞台技术,将经典搬到荧屏上。从典籍中汲取力量,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

作为一档风格多样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精心的设计制作达到了将古人形象个体化的效果,对年轻观众产生了显著影响。这档节目没有主持人,主持人角色化身为“当代读书人”。“读书人”撒贝宁能够穿越时空,连接古今,根据不同的时代匹配不同的模式。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在书房看书的场景,也能看到“大禹治水定九州”“徐霞客探访长江、著书立说”等情景。“当代读书人”既是穿针引线的角色,也是全情投入的表演者、观众情绪的调动者。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戏剧表演打破了时空界限,巧妙地将文物、人物以及故事融为一体,拉近了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沉浸式体验与情感式互动让观众的体验感更佳,代入感更强。这种“文化+戏剧表演”的方式让更多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与观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增进了观众对于中国古代先贤传承下来的典籍的敬畏之感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最终使优秀的文化、崇高的精神得到弘扬与传承。

(二)形象化的历史事件:模拟历史与真实情境

除了穿越古今与时代对话,打开传达情感和传递文化的通道外,模拟历史的场景布置与情景演绎的沉浸式体验更是让情感的传达达到最大化。传统经典的故事一般很难被大众知晓。对于经典故事、传统文化以及英雄人物,大众一般是通过书籍、媒体、老师授课或者网上搜索知晓的。这种方式只能达到简单了解,很难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典籍里的中国》打破单调的人物故事叙述,巧妙借助数字技术来辅助叙事,以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为基础,对音乐、音响、道具、服装、灯光的安排加以考究,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感。

《典籍里的中国》第八期选取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徐霞客游记》为典籍,以徐霞客“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志向为贯穿线索,讲述徐霞客历经三十余年,用双脚探寻名山大川的故事。节目以实时跟踪的手法让徐霞客穿越到现代社会,显得自然而巧妙,利用环幕投屏营造氛围,让虚拟的视觉画面与演员的表演打破时空的界限,将舞台艺术的感染力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观众,将千年历史中经典书籍里的抽象理念形象转化为现实。节目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徐霞客游记》背后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以及追求真理、求实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专家访谈:挖掘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不仅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历史典籍,还通过对专家学者的访谈,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动人的呈现,丰富了节目的文化内涵。根据每期不同的主题,邀请相应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解读,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典籍里的文化价值,提高了节目的权威性。在表演开始之前,主创人员和演员在一起围读剧本。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交流彼此对人物的把握和理解,通过这种解读方式加深观众对典籍里人物的理解,让观众看得懂,并产生共鸣。

专家访谈和剧本围读,挖掘出典籍背后的故事以及蕴含在典籍中久远、厚重的优秀文化,使节目既有灵魂又有情怀。在第八期《徐霞客游记》中,三位专家就讲解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的大概内容,以及这本书背后徐霞客在考察各地地理地貌时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呈现出徐霞客的壮怀及其辉煌的一生。

二、《典籍里的中国》的涵化效果

《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在开播后不久就获得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除了采取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将书中的故事可视化外,还因为它传递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可以说,《典籍里的中国》立足时代背景,扎根本土,照向现实,向青年受众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电视节目中象征性文化符号的展示对观众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倾向性表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播学者哈罗德·英尼斯认为:“媒介是价值的塑造者,是感官的按摩师,是意识形态的倡导者,是社会格局的严格组织者。”电视媒介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整个社会广泛培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不仅在改变思想形态和行为方式上起着长期而深刻的作用,而且从不同方面产生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摒弃了简单的文化说教,通过“戏剧表演+访谈”的形式讲述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形象生动地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倾向性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第一期的《尚书》就是通过讲述以伏生为代表守护《尚书》和“禹定九州”与“牧野誓师”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家国情怀。第八期《徐霞客游记》讲述的是徐霞客不畏艰难险阻,探寻长江源头,带领观众感受他的人生理想以及追根溯源、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些人物是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的多样性表现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提高了观众的审美素养。娱乐是人的天性,电视具有娱乐性、贴近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能让观众更易接受节目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电视节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深刻意义。通过对“真”“善”“美”的颂扬,引起人们对于追求“真”“善”“美”的强烈共情,涵化观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节目内容相融合,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被引导。

(二)激发情感共鸣,触发文化认同

《典籍里的中国》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节目一方面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与需求,另一方面传达出我国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优秀文化。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对中华经典故事、英雄人物、优秀文化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助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节目激发出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怀,观众在互联网上发布对《典籍里的中国》的评论,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互动,使小众文化得以大众化传播,节目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从《典籍里的中国》微博发帖情况来看,大多数帖子的讨论主题是针对节目的形式,以及每一集展示的故事内容。微博中的忠实观众常常通过大量视频截图,有选择地排列相关内容的节目表现,并加以趣味性解读。从中可以发现,观众在讨论节目内容时,已经自然地表达出喜爱、钦佩、向往等态度和情感。节目不仅对观众进行信息的单向输出,更对观众进行涵化,使观众实现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从而达到有效的情感互动。

节目的精彩演绎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节目塑造出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信仰追求,传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人们在共情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观众观看电视节目,不仅被节目中的故事感动,同时也促进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不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种精神载体,唤醒和激发了人们的记忆与想象,并促使人们产生身份认同,在当下彰显出新的文化意义。节目内容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电视的涵化效果。

三、《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价值

费孝通在谈到“全球化”新的挑战时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要认识和把握自己文化的特点。文化类综艺节目要普及文化知识,引领正确的文化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观众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一)以文化为内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影视的生产模式、美学表现被打破,观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节目的文化内容供给,将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以新技术、新形式、新视角、新模式的舞台表现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推出符合时代特征、满足观众需要的文化产品,传达古代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比如《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视听语言的多样性表现,带领观众了解典籍,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全球化的视域下寻找情感共鸣。

文化类综艺节目要明确自己的节目定位,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媒体的社会担当。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强化多元叙事,融合多元形态,让观众被吸引,沉浸式地参与其中。在提高节目影响力上,要兼顾不同受众群体,通过多方面的资源整合,加强与其他新媒体的互动,形成多路径的传播形式,拓宽节目的传播面,增强节目的影响力。在节目内容表现上,历史与现代、艺术与故事相互融合,将有文化价值、有时代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融入节目中,以文化育人,增强观众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年轻观众的价值观,实现文化综艺节目的价值引领作用。节目试图在传播中形成共识,构建起观众对民族文化和自我身份的认同。

(二)构建集体记忆,推动文化共生

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能仅仅追求市场收视率,更为重要的是节目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类节目,通过电视、新媒体等的输出,一方面“活化”历史,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重构新时代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作为群体共享的符号体系,承载着群体成员的认知倾向和价值框架,影响着群体及其成员对于当下事物的态度取向。”

典籍里的诗词歌赋是承载中华古人智慧和精神的载体。为了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智慧、文化和精神能够更直观地传达给受众,《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文化+戏剧”的表现形式,将简单的个人故事叙事走向历史的宏大叙事,让古籍里的历史文化变得生动鲜活、可视化,再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构建了集体记忆,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增强文化认同感,铸牢共同体意识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古今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提问、解答、搭话等形式为观众讲述典籍里的故事。节目让过去与现在建立起联系,将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以讲故事的方式传达给观众,拉近了观众和历史人物的距离,使观众不自觉地沉浸到故事中。文化类综艺节目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借助现代科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输出优秀文化,重构集体记忆、民族记忆,强化文化自觉,促进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将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在提高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方面,文化类综艺节目有着出色的表现。

四、结语

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人们喜爱观看的一类节目,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文化类综艺节目既要以维系与传承文化为价值导向,又要充分利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为节目赋能,从而更好地丰富节目的呈现形式,突出节目主题,表现节目意涵。文化类综艺节目要以文化为内核,推动形式创新,满足观众的需求,使观众乐于接受,又要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在线上观看和线下互动中传承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徐霞客典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谁远谁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徐霞客志在四方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