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联合穴位埋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暴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2-18 05:55俞香玲陈雅芳葛燕萍庄智芳
上海护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耳部气滞耳聋

俞香玲,陈雅芳,葛燕萍,庄智芳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1999)

暴聋,即突发性耳聋(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ISSHL),是指于72 h 内突然发生的一种原因不明的,且至少在2 个连续频率听力下降超过20 个分贝听力水平(decibel hearing level,dBHL)[1]。暴聋是耳鼻喉咽科常见急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且迅速发展的耳聋,常伴有耳部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失眠等,中医检查可见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涩;如治疗不及时、不恰当可引起难治性耳聋,甚至是终身性耳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暴聋的常见诱因有睡眠障碍、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等。在目前工作强度高、生活节奏快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身心压力较大,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型暴聋往往是由于耳部血行不畅、瘀血停滞,不能濡养耳窍所致;或由外感邪毒直犯耳窍,结聚不散,气血凝滞而致耳窍失养所引发。而穴位隔姜灸联合耳穴埋针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穴位达到缓冲或治疗疾病的效果。本研究采用此中医外治方法对气滞血瘀型暴聋患者进行干预,以观察临床疗效,现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我院耳鼻喉咽科病房的气滞血瘀型暴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医学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及中医暴聋病气滞血瘀分型;②年龄18~70 岁,无沟通障碍;③主观性耳聋、耳鸣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2年;④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 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 以上;⑤患者耳廓无畸形、炎症、溃疡、湿疹及冻伤等,施灸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无胶布过敏史,对姜及艾绒无过敏,且疼痛敏感度正常。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严重心肺疾病、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合并有脑部肿瘤、恶性肿瘤或梅尼埃病的患者;晕针的患者。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①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②操作过程中出现过敏、皮疹或不适症状等不能坚持治疗者;③操作过程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需终止治疗者;④合并使用本课题禁止使用的其他治疗方案者;⑤辨证施护过程中自然脱落、失访或自动放弃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809-06)。最终纳入患者80 例,年龄20~72 岁。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常规治疗即遵医嘱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静脉滴注,1 次/d,持续10 d。常规护理除用药护理外还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生活起居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噪音;指导患者正确擤鼻,防止涕液注入耳窍,且避免剧烈咳嗽。②饮食调护:嘱患者多食黑木耳、桃仁、山楂等活血化瘀的食品,及瘦肉、鱼、豆类、木耳、蘑菇、萝卜、核桃等富含维生素D、铁、锌的食物,以改善内耳微循环,防止听力减退[3]。③情志护理: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无力,甚则血瘀于脉;肝主情志,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进而加重病情[4-5]。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及时疏解其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的忧虑。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隔姜灸及穴位埋针两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1 准备工作穴位埋针所用揿针为日本清铃牌揿针,外形似图钉样,针与胶布一体;根据耳部穴位形态、贴埋方向及患者的胖瘦等选择适当型号的揿针。一般耳部穴位埋针选取0.3~0.9 mm型号;隔姜灸选用新鲜生姜及陈年艾柱。操作实施者经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并通过考核。两项操作先后进行,一耳先行穴位埋针后,予对侧穴位行隔姜灸,1次/d,10 d为1个疗程。

1.2.1.2 隔姜灸的实施①穴位选取:以耳部听宫穴(属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位于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与听会穴(属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位于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等)为主穴,双侧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主治耳鸣、失眠、眩晕)为配穴。②姜片准备:以新鲜生姜作为间隔物,将其切成大于患耳大小2~3 cm,厚约5 mm的薄片,并用针在姜片上穿刺数孔。③隔姜施灸:先灸耳部穴位再灸肾俞穴。耳部施灸时需取侧卧位,肾俞穴施灸时患者需取俯卧位,将姜片置于穴位处,并将直径小于姜片的艾柱至于其上,点燃施灸,一壮燃尽再换一壮,连灸2 壮,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宜,燃尽方可取下。双侧穴位隔天交替施灸。

1.2.1.3 穴位埋针的实施①穴位选取:以听宫、听会穴为主穴,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耳垂后,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头痛等)为配穴。②埋针:用探棒按压所取穴位,找出敏感点,局部消毒后,用镊子夹取揿针,于穴位处垂直刺入,使圆形揿针胶布平整贴在耳部;埋针24 h后取下,双耳隔天交替进行,10 d为1个疗程。

1.2.1.4 风险防范及处理①在隔姜灸操作中,护士全程陪伴患者直至操作结束,期间需不间断地询问患者主诉并观察其面色等,如患者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操作并予相应处理。②隔姜灸操作中,在相关穴位采用保护罩以预防烫伤。③操作过程中如局部皮肤出现小水泡,一般无需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需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覆盖无菌纱布。④操作实施前,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让其充分了解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⑤穴位埋针处皮肤如发生红、肿、痛等,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及时取下埋针,并遵医嘱予消毒处理。⑥若埋针有脱落,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重新进行消毒后取穴埋针。

1.2.2 疗效评价指标及方法

1.2.2.1 听阈值比较两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在患者入院当日及干预后第10 天,分别对患者进行纯音听阈测定(电测听力检查),并记录详细数据;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听力恢复的临床疗效[6]。①痊愈:患者听力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或者已经达到健康听力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患者各频率听力均提高>30 dB,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③有效:患者各频率听力提高15~30 dB,临床症状得到改善;④无效:患者各频率听力提高<15 dB,临床症状均未得到改善。双侧耳聋患者评价时,取疗效差的一侧听力作为记录数据。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2.2.2 失眠疗效评价患者出院1个月后进行随访,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疗效评价标准[7],对两组失眠症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 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时间较之前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有效:失眠症状有所减轻,睡眠时间较之前增加<3 h;无效:睡眠时间较前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2.2.3 伴发症状发生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相关标准制订伴发症状的判断标准。①耳鸣:根据耳鸣音响的变化和伴发的听力障碍程度,将耳鸣病情分为4 级。即正常;轻度:间歇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安静状态下出现,且程度轻,不伴有听力障碍;中度:持续发作,程度较重,在嘈杂环境中仍有耳鸣或伴有轻度听力障碍;重度:程度严重,常影响工作及睡眠,或伴有中度以上的听力障碍。②眩晕:分为4 级。即正常;轻度:自觉头晕目眩,无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感/晃动感,或单纯头部昏沉而不影响活动;中度:自觉头晕并有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感或晃动感,但不影响生活,或单纯头晕影响活动,但能坚持工作;重度:自觉头晕并有自身或景物之旋转感,头身不敢转动,或单纯头晕,心烦意乱,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不能胜任日常工作。③耳闷:分为4 级。即正常;轻度:声音闭隔,劳倦后加重;中度:耳内鼻塞如物阻,胀闷不舒;重度:耳堵闷作胀,伴同侧头部麻木发胀。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听阈值及听力恢复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听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干预后,观察组听阈值低于对照组(P<0.001);且听力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Z=2.303,P=0.021)。详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听阈值及听力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暴聋合并失眠症患者的失眠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暴聋合并失眠的30 例患者中,失眠改善有效率为87.0%;对照组26 例合并失眠患者的失眠改善有效率为54.0%,观察组失眠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暴聋合并失眠症患者失眠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耳鸣、耳闷及眩晕症状比较通过调查发现,80 例暴聋患者中,有54 例同时存在耳鸣、耳闷、眩晕症状(其中观察组28 例,对照组26 例)。干预后,两组患者耳鸣、耳闷及眩晕症状均较之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4~6。

3 讨论

3.1 中医外治对气滞血瘀型暴聋患者的治疗机理中医外治包括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疗效独特、历史悠久。中医外治与内治法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处。姜具有辛散之性,可散寒发表、利水行气,隔姜灸有利于疏通耳部经络、改善内耳微循环、加快听神经修复,促进听力提高。穴位埋针则通过对皮肤和络脉产生持续而稳定的针刺刺激,持续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进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隔姜灸联合穴位埋针的中医外治方法配合全身体质调理,可达到防治疾病、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3.2 隔姜灸联合穴位埋针对气滞血瘀型暴聋患者的效果

3.2.1 有助于改善患者听力表2 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听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干预后,两组患者听阈值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听力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隔姜灸联合穴位埋针的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型暴聋患者的听力障碍。目前,暴聋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观点认为,暴聋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与免疫损害、应激反应、内淋巴积水等有关[8]。有研究认为,内耳神经及听觉细胞再生性较差,其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血供障碍后,即会引起功能减弱,继而引起内耳感音功能退化[9]。而隔姜灸联合穴位埋针可通过中医外治的方法改善局部微循环,进而促进患者听力提升。

3.2.2 有利于改善患者失眠及耳部伴发症状表3 可见,对于两组暴聋合并失眠的患者,相关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且出院后1 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失眠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07)。可见,隔姜灸联合穴位埋针技术不仅能够改善内耳循环、开窍启闭,也能调节阴阳平衡、促进睡眠[10],在安心神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功效。表4~6 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暴聋是成年人的常见耳聋类型,常伴有耳鸣、眩晕、耳胀、失眠等症状[11]。目前,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药物治疗以血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等为主,但相关药物的疗效维持时间有限[12-13],且类固醇激素、血管扩张剂等的应用也会产生耳鸣、耳闷及眩晕等症状,加之耐药性等问题,均暴露了西医治疗的瓶颈[14]。而结合中医外治的综合性治疗,则为暴聋的诊治开辟了新的思路。

表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耳鸣症状比较

表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耳闷症状比较

表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比较

4 小结

采用隔姜灸配合穴位埋针进行辨证施护,可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暴聋患者的听力障碍,促进患者睡眠状况改善,缓解耳鸣、耳闷、眩晕等伴发症状;对于开拓治疗思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促进作用。但目前暴聋具体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不一,隔姜灸联合穴位埋针的疗效仍有待后续开展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耳部气滞耳聋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
右耳撕脱伤再植修复术围手术期护理
铜绿假单胞菌耳部感染临床研究
耳聋左慈丸治肾虚老年耳鸣
耳部瘢痕疙瘩的序列综合治疗